摘要: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特殊时代,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局势混乱不堪。而就在北方的辽阔草原之上,契丹族却悄然崛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耶律阿保机,这位契丹族的杰出领袖,宛如草原上的雄鹰,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卓越
在五代十国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特殊时代,中原大地战火纷飞,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局势混乱不堪。而就在北方的辽阔草原之上,契丹族却悄然崛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耶律阿保机,这位契丹族的杰出领袖,宛如草原上的雄鹰,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勇气,统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国,为契丹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了契丹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
耶律阿保机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一个显贵家族,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骑射技艺精湛,在部落中崭露头角。当时的契丹,分为八个部落,各部落之间时常相互争斗,内耗严重。阿保机深知,只有实现契丹各部的统一,才能让契丹族真正强大起来。于是,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战场上屡立战功,逐渐赢得了部落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公元 901 年,阿保机担任夷离堇,掌握了契丹的军事大权。此后,他率领契丹军队四处征战,先后征服了奚族、室韦等周边部落,极大地拓展了契丹的疆域。在战争中,阿保机不仅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还善于运用谋略,常常以少胜多,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威名,也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阿保机的统一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契丹内部的传统势力对他的集权统治表示不满,试图推翻他的统治。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 “诸弟之乱”。在这场内乱中,阿保机的弟弟们多次发动叛乱,企图夺取可汗之位。面对亲人的背叛和内部的动荡,阿保机并没有退缩。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决策,成功地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契丹的局势。这场内乱的平定,不仅巩固了阿保机的统治地位,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契丹的长治久安,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改革。
在契丹国崛起的同时,东北地区还存在着一个强大的政权 —— 渤海国 。渤海国建立于公元 698 年,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疆域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被称为 “海东盛国”。历经几代国王的努力,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邻国交流频繁,和日本、朝鲜、新罗等地进行贸易往来,成为了当时的商业中心之一。
然而,到了 10 世纪初,渤海国开始走向衰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动荡;外部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来自契丹的威胁,使得渤海国的实力逐渐衰退。此时,雄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机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国度,他深知,征服渤海国对于契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领土扩张的角度来看,渤海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若能将其纳入版图,契丹国的疆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为契丹族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各部后,一直致力于对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奚族、室韦等周边部落,而渤海国成为了他下一个目标。拿下渤海国,契丹国便能掌控东北地区的广袤土地,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
从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渤海国位于契丹国的东部,与契丹接壤。在阿保机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渤海国的存在始终如鲠在喉,成为了契丹国东部的一大隐患。倘若在契丹与其他势力交战时,渤海国趁机从背后偷袭,契丹国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为了消除这一隐患,巩固后方,阿保机决定亲征渤海国,以绝后患。只有彻底征服渤海国,才能确保契丹国在东北地区的主导地位,为日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此外,渤海国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拥有先进的制度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阿保机意识到,征服渤海国不仅能够获取土地和资源,还能吸收其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加速契丹国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渴望建立一个强大帝国的阿保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希望通过学习渤海国的长处,来完善契丹国的政治制度、提升经济水平和丰富文化内涵,使契丹国能够在众多政权中脱颖而出。
公元 925 年十二月,耶律阿保机以倾国之兵东征渤海国。出发前,他举行了盛大而庄重的祭天仪式,在木叶山这个契丹族的发祥圣地,阿保机怀着对天地神祇和祖先的敬畏之心,献上丰厚的祭品,祈求他们的庇佑和指引。同时,按照出征的惯例,他还举行了射鬼箭仪式,乱箭攒射死囚一名,以拔除不祥,为即将踏上征程的军队扫除一切障碍,鼓舞士气。
随后,阿保机率领着述律皇后、皇太子耶律倍、次子大元帅耶律德光以及蕃汉重臣等,浩浩荡荡地向着渤海国进发。契丹大军犹如汹涌的潮水,一路势如破竹,迅速逼近渤海国的西部重镇扶余府(今吉林农安)。仅仅六天之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契丹军队成功包围了扶余府。扶余府作为渤海国的重要军事据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此时的渤海国在长期的内忧外患下,军事力量已经大不如前,城防也显得有些薄弱。
阿保机凭借着多年征战积累的丰富经验,指挥若定,有条不紊地部署着攻城策略。契丹军队先是对扶余府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箭如雨下。然而,扶余府的守军也不甘示弱,他们顽强抵抗,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有利的地形,一次次击退了契丹军队的进攻。双方陷入了激烈的对峙,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
面对久攻不下的局面,阿保机并没有急躁,他深知,强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必须寻找其他的突破口。于是,他仔细观察着战场形势,分析着扶余府的城防弱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术,切断扶余府与外界的联系,等待城中守军弹尽粮绝,自行崩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契丹军队加强了对扶余府的包围,不断缩小包围圈,同时派出精锐骑兵,在周边地区巡逻,防止渤海国的援军前来救援。城中的守军在被围困的情况下,粮食和水源逐渐短缺,士气也开始低落。终于,在围城不到十天的时候,扶余府的守军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自行崩溃。守将被诛杀,阿保机顺利地占领了扶余府。
攻克扶余府后,阿保机并没有给军队太多的休息时间,他深知,兵贵神速,必须趁胜追击,不给渤海国喘息的机会。于是,他命令五弟耶律安端和妻弟萧阿古只带领一万骑兵作为先锋,迅速扑向渤海国的都城忽汗城(今黑龙江宁安西南东京城)。皇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六弟舍利素和南、北两院大王则率领主力部队随后出发,阿保机自己则亲自领军殿后,确保整个行军过程的安全和有序。
先锋部队在耶律安端和萧阿古只的带领下,日夜兼程,向着忽汗城疾驰而去。在途中,他们遭遇了渤海国王大諲撰派来的援兵。面对敌人的阻击,耶律安端和萧阿古只毫不畏惧,他们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制定了合理的作战计划。两人兵分两路,东西夹击,对渤海国的援兵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契丹骑兵的强大攻势下,渤海国的援兵很快就陷入了混乱,最终被轻松击溃。
击败援兵后,先锋部队继续前进,与主力部队在忽汗城下顺利汇合。此时,忽汗城已经被契丹军队团团围住,成为了一座孤城。渤海国王大諲撰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深知自己已经无力抵抗,于是决定遣使向阿保机请求投降。阿保机得知后,心中大喜,他颔首允可了大諲撰的投降请求。
第三天,大諲撰依照亡国之君出降的规格,免冠,身穿素色长袍,绑缚上身,牵着一只白羊,领着 300 多名原渤海国大臣,来到契丹军中面谒阿保机。这一场景与汉族出降时 “肉袒抬棺牵羊” 的规格颇为相似,充满了屈辱和无奈。大諲撰等人的到来,标志着渤海国的统治即将结束。阿保机看着眼前的降君和大臣们,心中涌起一股胜利者的自豪,但他还是勉力抑压骄色,为大諲撰解开绳索,放掉所牵之羊,并宽慰他说,此后将实行 “一国两制”,原渤海国的典章制度不会改变,整个渤海国境仍由大諲撰治理,只要接受契丹中央的指导即可。阿保机的这一举措,既展现了他的宽容大度,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平稳地接管渤海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反抗。
阿保机设宴款待了降君大諲撰,宾主尽欢而散。随后,他将大諲撰放回忽汗城,命令他给原属郡县送去安民文告,请所有子民安心臣服契丹。同时,阿保机还让大諲撰晓谕城中军队,交出武器,妥善存放,等候统一上缴,并预备好户籍版图,以便查点。大諲撰叩谢阿保机的宽仁,一一应允,似乎渤海国的归属已经尘埃落定。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隔了几天,当阿保机派近侍康末怛等十三人先行入城收缴武器时,却遭遇了意外。眼看日薄西山,康末怛等人既没有出城,也没有任何回音。阿保机顿感不妙,赶紧重新派出使者,准备入城催促。不料,使者叩关大喊,忽汗城四门紧闭,无一开启。第二天清晨,更让阿保机愤怒的事情发生了,忽汗城上挂出了康末怛等人的首级,城堞之后又布满了全副武装的渤海士兵。原来,部分渤海国的臣子心有不甘,抗拒皇命,杀害了康末怛等人,大諲撰再次反叛。
阿保机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契丹士兵也异常激愤。他们不等下令,就重整干戈,大举攻城。在契丹军队的猛烈攻击下,中午时分,康默记麾下的汉军士兵率先登上东城,杀散守军后大开城门,契丹大军如潮水般涌入城中。大諲撰见大势已去,再次自缚,匍匐在王宫前的道边,迎接阿保机到来。他战栗着向阿保机解释,并非他存心变卦,而是部分臣下心有不甘,抗拒皇命,才导致了这场变故。
阿保机沉着脸,并没有理会大諲撰的解释,他下令让斡鲁多(宫卫亲军)士兵保护大諲撰和皇室成员,随他一起迁移到城外大营中。接下来的时间里,阿保机忙着检阅府库帑藏和器物,赏赐有功将士,接见各地前来输诚效忠的原渤海国大臣们,增加其爵禄,请他们安心履职。通过这些措施,阿保机逐渐稳定了渤海国的局势,将这片土地纳入了契丹的版图。
自 3 月起,长岭、安边、定理、南海等渤海故地相继举兵谋叛,企图反抗契丹的统治。阿保机并没有丝毫退缩,他果断下旨,让耶律德光、康默记、韓延徽、耶律安端等人带兵四出平叛。在契丹军队的强大攻势下,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终于平息了各地的叛乱,使东丹国归于平静 。至此,渤海国彻底灭亡,契丹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张,阿保机实现了他统一北疆的宏伟大业 。
阿保机成功征服渤海国后,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纳入契丹的直接统治之下,而是采取了一种独特而明智的统治策略 —— 建立东丹国,并封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 。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阿保机深远的政治考量和统治智慧。
阿保机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东丹” 即 “东契丹” 之意,表明了这个新政权与契丹国的特殊关系。他册封耶律倍为人皇王,赋予其极高的地位和权力。耶律倍自幼聪明好学,对汉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了解,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诗词歌赋,具有卓越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阿保机认为,耶律倍的汉化背景和温和性格,能够更好地与渤海国的民众沟通和交流,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实现对渤海故地的有效统治。
在政治制度方面,东丹国基本保留了渤海国原有的制度和行政体系,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契丹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二元政治体制。东丹国设立了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其中皇弟迭剌担任左大相,渤海老相任右大相,原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这种安排既保证了契丹贵族对东丹国的实际控制权,又给予了渤海国旧官吏一定的参与政务的机会,使得双方能够相互制衡,共同维护东丹国的稳定。
此外,阿保机还规定东丹国每年需要向契丹朝廷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如细布五万匹、粗布十万匹和马一千匹 ,以表明东丹国对契丹国的臣属地位。同时,东丹国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它可以保留当地原有的社会制度,对渤海人采用渤海制进行管理,并拥有相对独立的外交权。例如,南唐升元二年(938 年),东丹王派遣使者向南唐进贡,并与日本进行了外交交往 。这种 “因俗而治” 的政策,充分考虑到了渤海国与契丹国在文化、习俗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避免了因强行推行契丹制度而引发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为东丹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阿保机建立东丹国的举措,不仅是对渤海国旧地的一种有效统治方式,也是契丹国在政治制度和统治理念上的一次重要创新。它为后来辽朝华夷分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契丹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看似美好的局面。公元 926 年七月,耶律阿保机在回师途中,于扶余城不幸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这位一生都在马背上纵横驰骋、为契丹的崛起和壮大立下不朽功勋的伟大君主,就这样带着未竟的壮志,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
阿保机的离世,犹如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契丹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的死讯传出后,举国哀悼,无论是契丹的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为失去这样一位英明的领袖而感到无比痛心。军队中的将士们更是悲痛欲绝,他们纷纷脱下盔甲,伏地痛哭,以表达对阿保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敬意。
阿保机的病逝,对契丹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皇位继承问题 。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阿保机生前也已册立耶律倍为皇太子,从法理上来说,耶律倍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然而,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传统和权力结构。在契丹的部落联盟时期,可汗的产生是通过选举的方式,由各部落的首领共同推举。虽然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试图确立皇位世袭制,但传统的选举制度在契丹社会中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为皇位继承问题埋下了隐患。
此外,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在契丹政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强大的势力 。她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和决断力的女性,在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和建立契丹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述律平并不看好耶律倍,她认为耶律倍过于汉化,不符合契丹传统的尚武精神,而次子耶律德光则更像自己,勇猛善战,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因此,述律平倾向于让耶律德光继承皇位。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契丹统治集团内部迅速分裂为两派 。一派是以耶律倍为首的汉化派,他们主张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由耶律倍继承皇位,继续推行汉化政策,加强契丹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派则是以述律平为首的保守派,他们支持耶律德光继承皇位,维护契丹的传统制度和习俗,抵制汉化的影响。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局势一度陷入紧张。
最终,在述律平的强势干预下,耶律德光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辽太宗 。耶律倍被迫让出皇位,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失落。为了避免遭到耶律德光的迫害,耶律倍远走他乡,投奔了后唐。他的离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对契丹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耶律倍是一位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契丹贵族,他的离开,使得契丹国汉化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保守势力在契丹政权中占据了上风。
尽管耶律德光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继续扩张契丹的领土,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使契丹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但阿保机的病逝和皇位继承问题的纷争,还是给契丹国带来了一定的动荡和不稳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契丹国的皇位继承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国家,内部斗争不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契丹国的发展和壮大。
耶律阿保机的离世虽然带来了诸多动荡,但契丹国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 。耶律德光继位后,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他深知父亲未竟的事业和契丹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于是继续推行阿保机的扩张政策,积极向外开疆拓土。
在耶律德光的统治下,契丹国的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地区,试图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建立起契丹的统治。天显十一年(936 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皇位,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耶律德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亲率 5 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瑭为后晋皇帝。随后,他又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瑭灭后唐,成功割取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获取,对契丹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片地区地势险要,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屏障,也是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契丹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和人口,还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日后的南下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耶律德光采取 “因俗而治” 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既尊重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又有效地维护了契丹国的统治稳定 。
除了对外扩张,耶律德光还非常重视国内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 。他完善了从阿保机开始的官制,使之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在中央和地方采用南北两面官制,以分治汉人和契丹族人,又将契丹族分为两部分管理,这种制度的创新,使得契丹国能够更好地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他还改革科举,重用汉人,传播儒家文化,推动了契丹国的封建化进程,使契丹国逐渐从一个游牧国家向农耕国家转变 。
在经济方面,耶律德光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他还积极发展商业贸易,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契丹国经济的繁荣。在他的统治下,契丹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成为了当时北方地区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
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国,不仅是他个人军事生涯的辉煌篇章,更是契丹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契丹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为契丹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阿保机建立东丹国的举措,也为契丹国的统治模式和政治制度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后来辽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而阿保机的病逝虽然给契丹国带来了一定的动荡,但耶律德光的继位和他后续的一系列政策,使得契丹国在经历短暂的调整后,继续保持着强大的发展势头 。他们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共同铸就了契丹国的辉煌,让契丹这个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段历史,不仅是契丹民族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