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华为再次以一项颠覆性专利引发行业震动——多频段相控阵雷达技术(专利号CN116325342B)。这项从军用领域延伸至车用的黑科技,不仅打破了传统雷达的性能瓶颈,更可能成为L3+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推手。
在智能驾驶技术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华为再次以一项颠覆性专利引发行业震动——多频段相控阵雷达技术(专利号CN116325342B)。这项从军用领域延伸至车用的黑科技,不仅打破了传统雷达的性能瓶颈,更可能成为L3+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推手。
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的传奇始于冷战时期。传统雷达依靠机械旋转天线扫描空间,而相控阵雷达的上千个微型天线单元能通过电子控制实现波束指向的瞬时切换。这种“电子扫描”使其成为美国F-22隐形战机的“眼睛”,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在军事领域,它象征着绝对的制空权。但华为的专利文件显示,这项技术正在经历一场“基因重组”。车载相控阵天线的核心能力不再是探测敌机,而是以毫米级精度感知车辆周围环境——识别200米外突然闯入的行人、预判相邻车道车辆的变道意图,甚至在暴雨浓雾中穿透障碍物。这相当于给汽车装上了“透视眼+预判脑”。
华为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已经申请了一系列相关的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高精度毫米波雷达、用户唇语识别与报警、自动驾驶系统检测等。
高精度毫米波雷达专利:华为与大华技术合作,成功申请了一项关于高精度毫米波雷达目标探测的专利。这项专利通过精确控制目标模拟器生成受配置指令控制的目标对象,并在探测时间内快速获取目标对象的运动信息,与标定运动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精确的分析结果。这一创新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智能驾驶的发展,提升道路安全和驾驶体验。
在技术架构方面,华为乾崑智驾ADS3.0创新性地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彻底突破传统“感知–预测–规划–控制”模块化设计的束缚。其感知端基于GOD(通用障碍物识别)大感知网络,以三维模型学习取代BEV分割网络,不仅可识别白名单和异形障碍物,还能精准感知红绿灯状态与车流动态;在决策规划端,PDP(预测
决策
规划)神经网络一张网实现了预策、决策与规划的无缝对接,极大提升通行效率与舒适度——重刹率减少15%,平顺性提高50%,颠簸幅度降低50%。为确保安全下限,ADS 3.0引入本能安全网络,在危险来临时可于200毫秒内完成路径最短的规避动作,决策速度较其他端到端网络提升近三倍,为端到端架构的商业化部署提供稳固的安全保障。
全新升级的全维防碰撞系统CAS 4.0以"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为目标,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该系统新增了路面自适应AEB、智驾爆胎稳定控制辅助、驾驶员失能辅助等创新功能,大幅提升了车辆主动安全性能。在智能泊车方面,华为实现了从车位到车位的全流程体验升级。预计到2025年6月,全国将有50万个停车场支持车位到车位功能,10万个停车场支持泊车代驾VPD功能。华为还将为用户提供单车最高600万元的"泊车无忧"权益保障,彰显对技术可靠性的信心。
车企提供多样化配置。华为掌握芯、硬、软、云等智能 化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车 BU 先后推出 MDC 智能驾驶平台、激光雷达、4D 成 像雷达、AR-HUD、鸿蒙车机 OS、HUAWEI HiCar 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车载 智慧屏、车载充电、DriveONE 电驱动、C-V2X、自动驾驶云服务等一系列创新解决 方案,共形成乾崑 ADS、乾崑车控、乾崑车云、乾崑车载光、鸿蒙座舱等五大解决 方案,涵盖了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各个方面。华为在汽车智能化领域技术实力雄厚, 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总结应该说,我们可以从华为的ADS4.0上看到其他企业方案的类似之处。比如AI生成极端场景和数据闭环,和Momenta的数据飞轮,至少在哲学上是一样的。数字底盘引擎XMC则可以看到宝马智控系统的影子。智控不同于智驾,是集合多个控制类域控于一体,提升驾驶流畅度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软硬件结合系统,但不会代替驾驶员驾驶。但把诸多先进因素熔于一炉,并且有强大执行力和深厚软件功底做背书,华为ADS4.0在实车市场上的表现值得期待。
来源:十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