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利剑 护创新——聚焦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3 08:26 1

摘要:2024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53万件(其中一审47.99万件),审结54万余件(其中一审49.41万件),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平稳上升,“案-件比”及上诉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比”、申诉申请再审率等各项指标均趋优,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2024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53万件(其中一审47.99万件),审结54万余件(其中一审49.41万件),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平稳上升,“案-件比”及上诉率、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比”、申诉申请再审率等各项指标均趋优,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4年)》及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4年,人民法院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司法理念,始终聚焦创新保护,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法治保障,在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强化反垄断审判工作、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方面持续推出有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强化科技创新司法保护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严格公正司法“强保护”,以健全制度建设“增激励”,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裁判规则体系不断健全,审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为强化制度供给,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关于审理申请注册的药品相关的专利权纠纷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出台《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推动构建涉及医药、种业、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体系。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提出了25条98项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为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性的司法指引,夯实了法治保障基础。

以创新的方法激励创新,以创新的方式保护创新。

据了解,人民法院坚持严格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发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集中审理优势,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显著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同时,为助力创新主体轻装前行,人民法院做实定分止争,合理认定技术成果开发、转让、许可等环节形成的利益分配及责任承担,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法确定科技成果权益归属,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运用。

2024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陶凯元担任审判长组成五人合议庭开庭审理涉“mRNA骨关节炎药物”专利权属案,促成当事人当庭达成全面和解,“一揽子”化解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与相关企业的系列纠纷,有力保障科研人员勇于创新、安心创业。

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本案涉及多位归国科研人员、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生物医药领域前沿技术,结合mRNA技术在医药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三位科研人员曾密切合作、共同归国创业并为mRNA技术所涉创新药物研发作出重要贡献等因素,确定了“调解优先”“先解心结、再解法结”的审理思路。人民法院通过实地调查、巡回审判,积极开展调解工作,促成各方就本案及其他关联诉讼签署“一揽子”和解协议,化解了双方当事人长达两年多的矛盾和系列纠纷,促进双方携手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赛道上回归合作,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民法院严格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惩处严重侵害知识产权行为。2024年,全国法院对恶意侵权情节严重的460起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44.2%,有力震慑了侵权者,有效维护了权利人合法权益。

“在强调严格保护的同时,人民法院切实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滥用诉权等阻碍创新的行为。依法适用滥诉反赔制度,支持胜诉被告向滥诉原告索赔合理开支。”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长李剑表示。

2

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

司法是保障和实现公平竞争、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一环。

强化反垄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人民法院持续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推动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创新资源有效配置。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4年,全国法院共受理垄断民事一审案件1145件,审结1071件。自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2019年1月1日成立至2024年12月底,该法庭共受理垄断民事和行政二审案件282件,审结243件。其中,2024年审结97件……

“就民生领域而言,案件涉及教育、医药、食品、供水供气、出行服务、建材供应等行业。”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介绍,在“米线生产商”横向垄断协议案中,查明润某公司等8家米线厂商达成并实施固定价格、联合抵制其他厂商的协议,依法认定构成横向垄断,判定该垄断经营者赔偿遭受排挤受到损失的易某公司110万元,通过办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充分彰显反垄断法治精神。

为强化裁判规则引领,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司法反垄断从程序操作到实体法律适用作出全面系统的规范。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公布反垄断指导性案例3件,发布6批共37件反垄断典型案例,并均已纳入人民法院案例库。

“这些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发布,对于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垄断民事案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作用。”郃中林说。

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职能,依法加强涉网络、数据、平台企业等公平竞争秩序维护。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研究起草加强数据产权司法保护的指导意见,探索完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在“清洁机及其路径控制方法”发明专利侵权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查明上诉人之一在某电商平台上存在通过虚假交易手段提高商品销量的“刷单炒信”行为,并向行业主管机关移送相关违法线索。

“人民法院通过积极受理和裁判反垄断执法后继民事诉讼、积极将民事诉讼中发现的垄断违法线索移送反垄断执法机构、依法审理反垄断行政诉讼案件等,促进反垄断行政查处与民事赔偿有机衔接,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协调统一,切实形成反垄断执法司法合力。”郃中林表示。

3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DeepSeek“火爆”全球;H1人形机器人齐聚春晚舞台表演《秧bot》;广泛使用了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创作技术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全球硬核“出圈”……AI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对竞相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知识产权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司法文件,就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及举措,大力加强互联网领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人民法院第六个五年改革纲要(2024—2028年)》提到,完善涉网络侵权、人工智能、算法和涉数据不正当竞争等新类型案件的裁判规则。

据了解,为提升著作权案件审判质效,加强技术手段应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法院开展“版权AI智审”应用试点,实现“图片查重”“创新参考”“侵权比对”三大功能,切实降低维权取证难度,有力打击权利滥用,有效防范虚假诉讼,从源头预防图片著作权纠纷。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AI文生图”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该案的判决是我国法院根据创作过程,就AI绘画大模型使用者对AI生成图片享有著作权的首次司法确认,并明确了涉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权利归属于涉案原告。

2024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以“版权AI智审”赋能版权保护提质增效,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版权AI智审”也是全国首个司法领域内图案查重、图案比对应用。这款应用具有“图案查重”“创新参考”“近似比对”三大功能。其中,“图案查重”可查询图案的最初来源,回答谁是原创人的问题;“创新参考”可评判图案的创新度,回答改动多少才形成新作品的问题;“近似比对”则以可视化、可简化的数字,解答权利图和被诉侵权图相似与否的问题。

2024年12月7日,在一年一度的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以下简称“AIPPI”)中国分会版权热点论坛上,2024年度AIPPI中国分会版权十大热点案件发布,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的涉网络热播剧侵害作品署名权纠纷行为保全案入选。

据悉,该案是海淀法院首次处理涉热播剧署名纠纷“诉前禁令”,并在24小时内促成双方达成行为保全和解,为原著作者实现高效维权的典型案例,为行业共同发展和公共福利提升提供了司法助力。

4

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

“中国智慧”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发展。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开创了知识产权审判新局面,充分展示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形象,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挂牌成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正式运行。成立6年多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结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近2万件,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数量和占比逐年攀升,有效激励保障科技创新。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成立,我国的知识产权审判专业化建设步入“快车道”。目前,全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达30个,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558个,我国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持续优化,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受到世界瞩目。

2024年3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结“热稳定葡糖淀粉酶”发明专利侵权案,依法判决支持丹麦某公司在4起专利侵权案件中提出的赔偿请求。案件审结后,丹麦王国驻华大使专门来信致谢,认为裁判展示了中国公正、透明、非歧视的司法环境,有力增强了外国企业投身中国市场的信心。

2024年10月18日,一起涉人工智能领域的“AI数字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庭审有近百名AIPPI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与会人员参与旁听。次日,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据悉,这是该协会成立127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世界知识产权大会。来自9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300名知识产权界人士参加会议,其中包括1500余名境外知识产权界人士。参会人员的国别和地区数量创下新高。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

人民法院将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以法治之力服务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