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飞,191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原名司徒传,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他的镜头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血与火,留下了无数珍贵影像。他用黑白胶片捕捉八路军在晋察冀的战斗,拍下百姓在战火中的坚韧,也记录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前的专注神情。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成为抗战宣传的利器
沙飞,1912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原名司徒传,是中国革命摄影的先驱。他的镜头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血与火,留下了无数珍贵影像。他用黑白胶片捕捉八路军在晋察冀的战斗,拍下百姓在战火中的坚韧,也记录了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前的专注神情。他创办的《晋察冀画报》成为抗战宣传的利器,每期画报在战士间传阅,鼓舞士气。
沙飞的摄影生涯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密切相关。聂荣臻对沙飞的才华极为赏识,曾将缴获的法国相机赠给他,还特批每月8元的津贴,这在当时远超普通干部的待遇。沙飞背着相机,走遍晋察冀的山川河流,拍摄了大量反映军民抗战的照片。
1938年,他在山西五台县养病时结识白求恩,两人因摄影与理想结下友谊。白求恩送给沙飞一批胶卷,沙飞用这些胶卷拍下聂荣臻与日本孤儿美穗子的合影,这张照片后来成为中日交流的珍贵史料。
然而,战争的残酷对沙飞的身心造成深重打击。1940年代末,他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异常。战友回忆,他有时沉默寡言,有时情绪激动,甚至对周围人产生猜疑。1949年,沙飞被安排到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休养。
医院里,日本医生津泽胜负责他的治疗。津泽胜曾在日本军队服役,战后痛悔侵华罪行,留在中国以医疗服务赎罪,效仿白求恩精神为患者尽心尽力。然而,沙飞对日本人的仇恨根深蒂固,精神疾病加剧了他的偏执情绪。
1949年12月15日,沙飞在医院病房内掏出手枪,朝正在检查的津泽胜开枪,致其当场死亡。这一事件震惊了华北军区。聂荣臻下令调查,调查组查阅了沙飞的医疗记录,询问了医护人员,但当时未确诊他患有精神疾病。
1950年2月,石家庄高级步校党委召开军事法庭,沙飞因故意杀人被判处死刑。法庭记录显示,审判过程严格按照军法进行,判决书由聂荣臻签字确认。2月24日,沙飞被执行枪决,年仅38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河北一处简陋的墓地,墓前立有木牌,刻着“沙飞之墓”。
沙飞的妻子王辉得知丈夫死讯后,陷入巨大悲痛。她独自抚养五个孩子,沙飞的死成为家族的禁忌话题。沙飞的女儿王雁,1942年出生,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了解仅限于母亲断续的叙述。
社会对沙飞案件的沉默,让王雁背负着沉重的家族阴影。她知道父亲是一位摄影师,为抗战立下功劳,却不清楚他为何被处决。王雁小时候常听邻居窃窃私语,提到“沙飞犯了事”,这些模糊的议论让她既困惑又痛苦。
沙飞的摄影作品在1950年代逐渐被淡忘。他的胶片和底片散落在各地,有的被战友珍藏,有的在战乱中遗失。直到1980年代,沙飞的贡献才重新被挖掘。他的照片被整理出版,展览在全国各地举办,重新唤起人们对抗战摄影的关注。
1986年,北京市精神病医学鉴定小组通过档案和证人证言,确认沙飞在枪杀津泽胜时患有偏执性精神分裂症,缺乏完全行为能力。这一结论为沙飞的案件平反,他的名誉得以恢复。
2004年,沙飞的女儿王雁决定寻找更多关于父亲的真相。她查阅了大量档案,发现父亲的处决书由聂荣臻签字。这份档案来自华北军区的军事法庭记录,详细记载了审判过程和判决依据。王雁意识到,了解父亲的命运需要直面历史。
她联系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希望通过当面交流解开心中的疑问。聂力当时担任中国科技博物馆筹备组负责人,是一位低调的学者。王雁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拜访的意愿,并提到沙飞塑像揭幕式的邀请。
2004年4月,王雁来到北京,前往聂力家中拜访。聂力热情接待了王雁,拿出珍藏的档案和照片,与她分享了聂荣臻与沙飞在晋察冀的往事。聂力翻开一份1940年代的军区记录,指着聂荣臻的批示,提到他对沙飞创办画报的支持。
她还展示了沙飞拍摄的照片,包括聂荣臻与美穗子的合影,这些照片曾被聂荣臻珍藏。聂力解释,沙飞枪杀津泽胜后,军区面临复杂的局势,聂荣臻作为司令员必须按军法处理。她提到,父亲晚年曾多次感叹沙飞的才华,遗憾他的悲剧结局。
王雁带来了父亲的摄影笔记,里面记录了沙飞对抗战的信念和对摄影的执着。笔记本的纸页泛黄,字迹依然清晰,写着沙飞对手下摄影师的叮嘱:“镜头要对准人民。”聂力认真翻看了笔记本,对沙飞的理想表示敬佩。
她还取出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副本,上面有聂荣臻的签名,旁边附有沙飞案件的调查报告。王雁仔细阅读了档案,注意到判决书上记录了沙飞在法庭上的沉默态度。她将档案复印,准备带回整理。
聂力承诺会协助王雁查找更多关于沙飞的资料,并表示愿意参加沙飞塑像的揭幕式。揭幕式定于2004年5月,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旁举行。塑像由雕塑家精心设计,沙飞手持相机,目光坚毅。揭幕式当天,聂力专程从北京赶来,带来了一个花篮,挽联上写着“聂荣臻及夫人张瑞华携后代聂力敬献”。
王雁将一束白菊放在塑像前,表达对父亲的缅怀。历史学家在仪式上介绍了沙飞的贡献,展示了他的经典作品,如《八路军夜袭阳明堡》和《白求恩手术》。聂力提供了几张沙飞拍摄的照片,用于现场投影,其中聂荣臻与沙飞的合影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揭幕式后,王雁开始系统整理父亲的遗物和档案。她前往延安的档案馆,查阅晋察冀军区的历史记录,找到沙飞主编画报的批示和聂荣臻的签名。她还走访了北京的摄影博物馆,与策展人讨论如何修复沙飞的胶片负片。
这些负片历经战乱,部分已有划痕,王雁与专家一起研究修复技术,力求保留原貌。她的努力得到了摄影界的支持,沙飞的作品被纳入国家博物馆的永久收藏。
沙飞的摄影成就逐渐被更广泛地认可。2008年,他的抗战摄影展在日本东京举办,展出的《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吸引了大量观众。展览留言簿上,日本观众写下对和平的祈愿,称赞沙飞镜头下的人性温暖。
国内的摄影爱好者也通过网络传播沙飞的作品,他的照片成为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王雁参与了多次展览的筹备,每次看到父亲的照片被展出,她都会仔细检查展板上的文字,确保父亲的故事被准确传递。
王雁还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书名《镜头下的抗战》,于2006年出版。书中记录了她与聂力的会面、父亲的生平以及抗战摄影的意义。回忆录出版后,受到历史学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关注,成为研究沙飞的重要文献。
书中没有渲染悲情,而是客观呈现了沙飞的贡献和悲剧,强调他为革命摄影付出的心血。王雁在书中提到,父亲的死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2010年,王雁最后一次来到河北沙飞的墓地。墓碑是一块朴素的石板,刻着“沙飞之墓”,周围长满野草。她清理了墓前的杂草,将一张父亲的照片放在碑前。照片上是沙飞在晋察冀拍摄的八路军行军图,战士们背着步枪,步伐坚定。
王雁整理好墓地,起身离开,田野间的风吹过,带走了一片落叶。沙飞的墓地依然安静,承载着他的故事和那个时代的记忆。
沙飞的故事没有简单的对错。他的生平浓缩了革命年代的激情与悲怆,也体现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王雁的追寻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让父亲的贡献被看见,让历史的光影不被尘封。沙飞的镜头属于那个年代,他的牺牲属于那个年代,他的故事却属于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来源:Coolbu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