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其中第54条提出要“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而且要“在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协同修复”,这凸显出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需要在
2025年4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其中第54条提出要“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而且要“在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协同修复”,这凸显出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需要在数字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进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的宏伟蓝图。质言之,数字经济时代迸发出全新的生产活力,而在数字经济中发掘出民营企业的发展潜力,则需要民营企业积极推动信用修复机制的数字化转型,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为契机,提升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的成效,为民营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字化的信用背书,从而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引入数字技术
加速民营企业信用修复
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需要适应不同的经济环境,在数字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民营企业在信用修复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契合数字经济的整体语境,不仅能提升信用修复效率,还能保障信用修复效果。《民营经济促进法》第29条提出支持民营企业“依法参与数字化、智能化共性技术研发”,因此,民营企业在信用修复机制的体系化构建中积极引入新兴数字技术,满足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展望。
首先,民营企业应该将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述,之后可以通过更快的速度传输,并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分级分类监管,满足《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的“根据民营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要求,帮助民营企业准确辨别不同信用修复信息的差异,借此提升信用修复效率。其次,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挖掘出不同信息背后隐藏的信用修复实质内容。通过定量分析挖掘出失信信息的产生原因,为民营企业指明自身信用状况的改善方向,甚至能够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给出综合性的信用修复方案。再次,数字技术可以保障信用修复的效果。比如,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可以将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数字化监管,当民营企业在某一领域出现失信信息时及时反馈,而企业在进行信用修复之后也能及时修改区块链上的失信信息,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经营。这种区块链式监管模式不仅能有效保障信用修复的效果,还可以在事后对失信信息进行溯源。最后,数字技术也能提升信用修复自身的效率。借助数字化技术来简化信用修复流程,民营企业可以避免多次展开信用修复,从而实现“一站式”信用修复,以数字技术推动线上信用修复的效率。
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强调要“在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协同修复”,因此,民营企业信用修复的数字化转型就必须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将其作为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体系化构建的核心枢纽。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来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塑造良好营商环境。比如,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研发了信用联动监管平台,规范统一多个部门的信用修复流程与材料,梳理出35个部门职能和15类信用修复规则,实行“一套指南,全部门执行”,实现“数字赋能信用修复,系统重塑助企发展”的目标。
首先,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应该通过数字化模式来简化民营企业的信用修复流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提升民营企业的信用修复效率,促使其能够在数字平台中快速高效地修复信用信息。其次,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提升民营企业信用修复后的传播效率,帮助民营企业快速恢复信用并重新加入市场经济竞争之中。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秉持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目标,积极优化民营企业信用修复的效果,并与其他数字信息平台之间形成联动,那么民营企业可以快速从失信处境中抽身,这种高效传播方式将大为改善民营企业在失信后的不利处境。最后,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可以发挥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平台中通过开放和共享信用修复信息来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减少民营企业在修复信用过程中的边际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并将其转化为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数字化转型的竞争优势。
完善民营企业信用
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
民营企业需要积极“走出去”并参与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而诚实守信是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大助力。因此,民营企业的信用修复信息也要进行跨境传输,避免民营企业在国外市场遭受不公正待遇。
首先,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需要国内外信用修复标准在整体上保持一致,《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而归集共享的前提则是信用修复信息的标准尽可能保持一致。我国的信用修复要求需要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国际接轨,这样民营企业在国内的信用修复信息才能在国外获得积极认可,而信用修复信息的公信力最终会转化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需要构建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渠道,确保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污染”,专门的数字化渠道需要在传输过程中进行数字标记,只有数字标记未被篡改的信用修复信息才可以作为安全可靠的信息来证明民营企业完成了信用修复。最后,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需要进行全流程监管。信用修复信息的监管范围包括传输渠道、传输端口等环节。全流程监管是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利的必要举措,在民营企业本身运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全流程监管来统一保障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过程,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以全流程监管来证明民营企业在积极修复自身信用,并为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效果提供制度支撑。
总之,民营企业在信用修复过程中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则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推动信用修复机制的体系化构建,并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来推动信用修复机制的数字化转型。民营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不仅能提升信用修复的整体质效,还能构建《民营经济促进法》所倡导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民营企业信用修复信息的跨境传输,推动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世界市场的经济竞争,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长久助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