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芦山地震后的第38小时,临时手术室是辆倾斜的救护车。她的膝盖卡在变形的车门缝隙里,左手托着新生儿,右手护着产妇剖宫产伤口。车顶不断掉落水泥碎块,砸在她后背发出闷响。
2013年4月23日:废墟里的“人肉产床”
余震把手术灯晃成残影时,陈瑜整个人扑在产妇身上。
芦山地震后的第38小时,临时手术室是辆倾斜的救护车。她的膝盖卡在变形的车门缝隙里,左手托着新生儿,右手护着产妇剖宫产伤口。车顶不断掉落水泥碎块,砸在她后背发出闷响。
"再坚持五分钟!"她嘶吼着给产妇鼓劲,自己双膝早已渗血——这个姿势从凌晨保持到天亮,直到武警掀开车门,才发现她僵直的身体像焊在车座上。后来央视记者拍下她膝盖的X光片:半月板碎成三块,嵌着两枚永久性钢板。
2023年:钢板上的护士节
十年后的清晨,陈瑜扶着腰慢慢蹲下,给ICU患者调整呼吸面罩。她左手的钛合金钢板硌得监护仪按键咔咔响——这是当年护住产妇头部时被钢筋砸断的掌骨。
护士站最显眼处摆着件特殊"教具":她的旧护腰钢板,上面刻着"2013.4.20-4.24 98小时"。新护士培训时,她总指着凹陷处说:"这里是为挡住掉落的止血钳,这里是被产妇抓变形的。"
今天查房格外安静。23床患者忽然举起手机:"陈护士,抖音上有人发了这个......"视频里是当年央视拍摄的救援画面:暴雨中,她跪在废墟上给新生儿保暖,医护们轮流用身体撑起防雨布。
疼痛的勋章:从地震带进ICU
"陈姐的钢板会唱歌。"护士们私下开玩笑。每当寒潮来临,她身体里的金属支架与监护仪电流共振,发出细微嗡鸣。
这些"身体记忆"早已融入工作本能:给休克患者垫高下肢时,她会不自觉调整成当年护住产妇的弓背姿势;听到仪器报警声,右手总先摸向腰间——那里本该挂着止痛喷雾,现在别着胰岛素泵(长年驻守ICU落下的糖尿病)。
最戏剧性的时刻发生在去年泸定地震。当年轻护士本能冲向逃生通道时,53岁的陈瑜一把扯过治疗车顶在头上,嘶喊着"保护输液管路"冲回病房。事后记者采访时,她摸着钢板笑道:"当年余震可比这凶多了。"
生命之链:98小时后的十万小时
护士节清晨,陈瑜收到特殊礼物:当年接生的男孩用3D打印复刻了她膝盖的钢板模型,内嵌芯片播放着出生时的啼哭录音。模型底座刻着两行字:
第一声啼哭:2013.4.23 05:17
第10086次夜班:2023.5.12 05:17
ICU走廊新换了电子屏,循环展示着两组数据:
地震救援98小时 VS 从业十年累计加班102400小时
永久性钢板2枚 VS 参与抢救3198人次
当记者追问"后不后悔"时,她正给患者按摩浮肿的小腿:"看这瘀青,和我当年被困时的腿一模一样。"阳光穿过她指间的钢板,在病房地面投下十字形光斑,恍若十年前救护车顶漏下的那缕微光。
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17周年纪念日,在这里向汶川地震的遇难同胞默哀。同时,今天也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向坚守在护士岗位的一线护士们致敬,你们辛苦了!
来源:姚姚爱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