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后,跑,真的可以救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5:28 1

摘要:而对于多数疲于奔命的社畜来说,造成体质滑坡的原因,往往都包括: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的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了?

比如,总是容易感到疲惫,没工作多久,就困得不行;

比如,情绪波动大,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能让你心烦心悸;

再比如,小病小痛不断,不是这里查出结节,就是那里疼痛发炎……

身体是最诚实的反馈者,你怎样对待身体,身体就怎样对待你。

而对于多数疲于奔命的社畜来说,造成体质滑坡的原因,往往都包括:

不运动。

作家周岭说:

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就像是一潭死水。

一个人若是不爱运动,新陈代谢、心肺功能都会衰退,生命能量也会悄然流失。

有什么办法,能用最小的成本,激活疲惫的身体?

十点君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跑步。

在众多运动方式中,跑步无疑是门槛最低、效果显著的选择。

只要迈开腿,就能百分百燃烧卡路里;只要暴汗一场,就能感到浑身舒畅。

尤其对40岁后的人而言,每次奔跑,都是在激活身体;每次锻炼,也都在重塑强健的体魄。

坚持跑起来,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会焕然一新。

还记得曾经的“央视一姐”朱迅吗?

前段时间,她现身上海马拉松,以4小时56分59秒的成绩,刷新了个人的最佳记录。

朱迅之所以热衷跑步,和她两次患病分不开关系。

朱迅17岁时,曾被确诊血管瘤,34岁又被查出甲状腺癌,一度在死亡边缘徘徊。

好在每次都确诊及时,她也做了手术。

后来,在医生建议下,朱迅开始跑步。

如今17年过去,她的癌症竟然再也没有复发过。

在一次长跑活动中,朱迅发自内心地感慨道:

跑步的好处真的很多,甚至能替代很多药物。如今,我站在大家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没有什么保健品,能比得上运动,更能强身健体,抵御疾病侵袭。

美国癌症协会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每周进行2.5~5小时慢跑,可以大大降低患肝癌、肾癌的概率。

它还会让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6%~10%,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降低10%~18%。

可以说,一个人跑得多一点,离健康也会更近一点。

美国《心血管病研究进展》曾报道,跑步1小时,可延寿7小时。

对成年人来说,每一步奔跑,都是在为生命续航。

或许跑步的效果,不像速效药一样,能马上显山露水,但它一定会在经年累月中,帮你积攒起抵御衰老、对抗疾病的底气。

人一旦跑起来,病痛就会往后退。

当在运动中活络开筋骨,就像给身体按下了修复键,小到改善精气神,大到提升免疫力,每一滴汗水都在为健康蓄能。

很多热爱跑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起床后跑上两圈,脑袋里的困意被一扫而空,思维也会变得活跃清晰;

工作累了去跑跑步,不仅疲惫随着汗水蒸发殆尽,连困扰许久的难题都有了灵感。

跑步不仅是对身体的深度滋养,更是对脑力的全面激活。

关于这点,我深有体会。

以前我写稿的时候,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可写的时间越久,越觉得思路一片混沌,很多内容删了改、改了删,都不尽人意。

有一次,我写得心烦意乱,决定出门跑会步。

等我跑到满头大汗、洗了个温水澡,再回到电脑桌前,神奇的变化发生了:

我的思路清晰了许多,甚至迸发出很多新的灵感,不到一小时,就写完了一篇文章。

那之后,我只要思路卡顿,就会去跑步。

每次跑回来,我都能感到自己文思泉涌,很快就能进入心流状态。

长此以往,我的输出越来越丝滑,写文章也更加得心应手。

作家卢梭有句名言:

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筋才会开动起来。

跑步,就像驱动思考的引擎,只要迈开双腿,脑力就会跟着步伐,一起加速发动。

亚利桑那大学有项研究发现,跑步者的不同脑区之间,会有更好的功能性联系。

这是因为,跑步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生长,一个人跑得越多,大脑的信息传输网络就越密集。

不运动的人,大脑神经元稀疏孤立,难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而爱运动的人,神经元网络密集相连,总能迸发出好的创见和想法。

可以说,想要提高脑力,没有比跑步更立竿见影的方法了。

人到中年,常常会觉得自己思维僵化、反应迟钝,脑子像生锈一样,怎么都转不过年轻人。

想要重启大脑的活力,不妨养成跑步的习惯。

让脑细胞在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激活和滋养,你也能冲破思维的禁锢,更游刃有余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前段时间,刷到了一则热搜。

广东的小张突发奇想,记录下自己坚持跑步30天,每一天的变化。

跑步第一天,她脸部浮肿,面色蜡黄,整个人看上去非常疲惫。

可随着跑步天数的增多,她整个人的状态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她的皮肤越来越紧致,气色越来越红润。

到了第30天,她减重7斤,脸部比之前小了一圈,眼神也清澈了许多。

图源:@健康时报

无独有偶,沈阳64岁的刘奶奶,也有跑步的习惯。

她55岁爱上跑马拉松,至今跑了上百场,总里程达到一万多公里。

跑步,让她的体重一直保持在98斤,整个人也靓丽苗条,看起来和30多岁没什么两样。

跑步是性价比最高的医美,让人重新焕发青春,绽放活力。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丁丽玲曾说,跑步过程中的汗液,能把细胞内的污垢、自由基排出来。

细胞的代谢废物少了,身体就干净了,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会更加轻盈和舒展。

权威期刊《科学报告》还发现,坚持有氧运动,还可以增加胶原蛋白和弹力蛋白的合成。

它们能够显著改善皮肤的弹性,让人拥有紧致的皮肤、流畅的肌肉线条,越来越风采动人。

老话说得好:

跑步十年,老样子;不跑步十年,样子老。

爱跑步的人,面容会变得细腻有光泽,整个人像被清泉洗涤过一样,透着明亮与清爽;

而不爱运动的人,面容会逐渐暗沉松弛,从内到外,都透出疲惫和倦怠。

你有多爱运动,你的状态就会有多鲜活灵动。

有空多跑步,让汗水浇灌出自然健康的好气色,比敷多少面膜、做多少提拉术,都更加有效。

听说过一个“跑者高潮”的概念。

意思是,跑步不仅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这类“快乐素”,还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让人有越跑越上瘾的感觉。

很多人跑到一定程度后,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沉浸式享受其中,正是因为产生了“跑者高潮”。

@央视新闻 采访过的跑步爱好者许琬,就是其中之一。

许琬有10年跑龄,如今每周至少跑30公里,一旦暂停,就觉得浑身不适应。

许琬说,跑步的过程,会让人全身心投入,不在乎外界环境的变化:

你可能会被别人超越,也可能会超越别人,但你不会裹挟在你追我赶中,因为你有自己的目标。

对于她而言,跑步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运动,而是宁心静气的良方。

跑步除了能重塑心力,还可以改善抑郁。

美国精神病学家约翰·H·格雷斯特,做过一次医学实验。

他随机选择了28位抑郁症病人,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做慢跑锻炼,第二组做短期精神疗法,第三组进行长期精神治疗。

结果一周后,做慢跑锻炼的大多数人病情开始好转,三周后,有的人甚至觉得自己好得差不多了。

而其他两组病人,病情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格雷斯特坚持随访两年,发现那些坚持跑步的病人,情绪趋于稳定,几乎和正常人无异。

他得出结论:在消除抑郁症方面,跑步的效果丝毫不逊于精神疗法,甚至要更好。

人到中年,很多人活得像两面煎的烙饼,一边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奔忙,一边为鸡零狗碎的家庭琐事操心。

如果你觉得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妨通过跑步,纾解内心的压力。

跑15分钟,能忘却所有烦恼和焦虑;跑半小时,心底都是成就感和自信心;跑完一小时,浑身上下都酣畅淋漓。

感到情绪低迷的时候,就去风里尽兴跑一回。

在一呼一吸间,一寸寸放松紧绷的神经,一点点重建内心的秩序,再多的疲惫也会一扫而空,你也能重拾灵魂的温柔和宁静。

很赞同一位知名外科医生说的:

开刀是为了治愈,而跑步是无须动刀的治愈。

对于中年人来说,跑步是身心的救赎,也是激活生命力的良方。

那么在奔跑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3个要点,分享给大家:

1.跑步前,进行适当热身

有些人跑完步后,会觉得肌肉酸软、关节疼痛,持续几天都不见好。

这大概率是因为,跑前没有进行足够的热身,造成了运动损伤。

跑步前,可以通过半蹲或者高抬腿,活动开筋骨;

或者快走到微微出汗,让身体有个适应期。

学会减小可能的运动伤害,你才能更好地享受跑步的快感。

2.跑步时,要循序渐进

跑步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而不是一味逞能,和人比拼跑得有多快、有多远。

如果你是跑步小白,可以先每天跑个20到30分钟,频率可以是跑一天休一天,或者跑一天休两天。

等身体适应以后,可以尝试科学家推荐的“321跑步法”。

即:每周进行3次八百米以上的中距离跑,2次力量训练,和1次三千米以上的长距离跑。

这样,你的身体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体能也会大大提高。

3.跑步后,不要立即坐下

看过一张图:

运动后,下肢血液容易回流,如果马上蹲下或者坐着休息,会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脑供血不足。

更有甚者,会直接头晕或者休克。

所以跑步过后,千万不要马上坐下休息,可以先走路放松下,或者简单做些拉伸。

循序渐进地,让身体回归平稳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当然,对中年人来说,还有不少运动,比如瑜伽、跳舞、快走,都能达到和奔跑相似的效果。

最重要的不是运动的形式,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坚持下去。

唯有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才能享受到运动带来长久滋养和回报。

愿我们都能在喜欢的运动里,收获抵御岁月的底气,拥抱洒脱畅快的人生。

来源:临沂经开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