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
编前语
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乱,促进西南地区稳定发展。龙崖陈公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故事“陈璘传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璘咁大功劳”这句话在三罗地区民间流传了400多年。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陈璘文化品牌,云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区陈璘文化研究协会共同开设《粤将陈璘》专栏。今天刊发第十二篇文章《论民族英雄陈璘与万历时代》,作者为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的胡凡,原文发于《陈璘研究(一)》(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翁源县委宣传部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12)敬请垂注。
论民族英雄陈璘与万历时代
作者:胡 凡
陈璘(1532-1607),字朝爵,号龙崖,广东翁源人。作为明代中晚期著名将领,陈璘一生横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讨伐粤寇起家,亲身经历了征朝鲜、征播州、平皮林苗等重大事件,积功晋升为左都督,又特进光禄大夫,最后以76岁高龄病逝于广东总兵任上,追赠太子太保,并荫一子为百户。由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来看,陈璘不仅是明代中晚期海内外激荡变局的亲历者,更是大时代的缔造者之一。《明史·陈璘传》评价他“有谋略,善将兵”,联系他以一己之身在维护边疆安宁与地方稳定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可以说这一评价毫不虚夸。而陈璘将军以白身投入行伍,最终成为一代名将的人生,也是万历时代动荡与辉煌的真实写照。
一
陈璘出生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关于其从戎前的事迹,史籍多缺省不计,仅在家谱与方志中有零星记载。然而这一时代明王朝对外困于“南倭北虏”问题,对内苦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朝政受到严嵩等一批昏聩之臣把持,承平日久的帝国业已显露疲态,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地方治安逐步恶化到了人民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程度。可以说陈璘所成长的时代环境,就已经为他日后告别乡土,毅然从戎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以陈璘所生活的广东地区为例,步人万历时代之前主要面临着“倭寇”与“土贼”两大不稳定因素,二者且在愈演愈烈的动荡局势中有合流之势。如嘉靖三十四年便有“广东贼徐铨、方武、陈文伯、李明贵等与海酋王五峰纠结倭夷,纵横海上”[1];三十五年又有“广东倭寇劫掠潮州等处,抚臣谈恺以闻,因请以本省兵船调赴浙、直军门者掣还自救。”[2]嘉靖三十九年更是爆发了由饶平人张琏为首的大起义,张琏纵横闽、粤、赣三省,鼎盛时期拥众十余万人,以至于嘉靖四十年,巡按福建御史李廷龙对朝廷上书称“七月至九月,广东之程乡贼、三饶贼、塘下南安之倭贼及各路之流贼出没诸郡,无日不报警。其福、兴、泉三府则苦海贼,汀、漳二府则苦山贼与流贼;迭出为患,而内地奸民佐之。”[3] 华南诸省陷入无尽的战乱之中,地方秩序在倭寇与土贼的侵扰下受到了空前破坏。
动荡的环境促使原本安居乐业的陈璘告别乡里,毅然投军。为平定史称“闽粤之变”的张琏之乱,提督两广侍郎张臬上疏称:将要“调集狼兵十万,与福建江西会兵进剿”,并为此广招地方俊杰以扩充行伍。此时熟悉地方情况的陈璘抓住这个机会,向张臬献计献策,获得了张臬的赏识,被授予把总一职,一跃成为平乱军中的一名基层军官。在近两年的平乱过程中,陈璘不断积累军功,在擒杀张琏之后,又参与了剿灭其残部的战斗,最终在嘉靖四十一年歼灭了林朝曦等转战三省的巨贼,升任韶州指挥佥事一职。然而以英德地区为中心,又爆发了新的民变,一时间,“惠州河源贼唐亚六、广州从化贼万尚钦、韶州英德贼张廷光劫掠郡县,莫能制。”[4]这些反叛者裹挟近万人,广东全省再次陷人动荡之中。此时新任总督殷正茂经过一番筹划,令陈璘等一批已经积累了丰富平叛经验的将领前往讨伐。陈璘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清剿,人不解衣,马不去鞍,最终在隆庆初年平定了粤北一代此起彼伏的民变,在隆庆二年受命晋升为广东守备。此时距离他白身从戎,已经过去了近七年时间。而在就任广东守备之后,陈璘尽忠职守,活跃在维护地方治安的第一线。直至万历初年的这段时间史称其“与平大盗赖元爵及岭东残寇。万历初,讨平高要贼邓胜龙,又平揭阳贼及山贼钟月泉,屡进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东都司。”[5]
查考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粤北地区频繁爆发民变的原因,不难发现既有粤北多崇山峻岭的客观原因,而起事者计策多端也是难以剿灭的主观因素之一。如昔日张臬评价张琏之乱时就曾称:“琏巢介三饶之间,四面皆山,未敢从言剿之。琏虽叛,犹扬言听抚,以缓我师”[6];又如大盗赖元爵盘踞岭东,时称“各贼巢穴北连江界,东接闽疆,延袤八百余里,巢穴四十余处,悬崖鸟道,狭路羊肠,万棘丛生,密如比栉”[7]。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不难看出陈璘为击败这些当时声名赫赫的大盗巨贼所付出的努力。
同样,如果没有总督殷正茂对陈璘军事才华的赏识,陈璘从一批地方将领中脱颖而出也是很难设想的事情。殷正茂提督两广军务时,所面临的局面十分不堪,“群盗惠州蓝一清、赖元爵,潮州林道乾、林凤、诸良宝,琼州李茂,处处屯结。广中日告警,倭又数为害。”[8] 而殷正茂重视陈璘之前的杰出表现,令陈璘自领一军,充分发挥其指挥才能。陈璘不负众望,在诸良宝据险防御,“人效死斗,必须重悬赏格,令就近自募死士,方可必克”[9]的情况下,踊跃出击,一战击溃诸良宝之军,潮州从此恢复平静。
而在殷正茂离职之后,接任广东总督一职的凌云翼同样欣赏陈璘的英勇善战。他考察了岭西一带土贼倭寇滋生的原因,并在万历四年上奏“请将高、肇、韶、广参将分为二,一专守高州,一专守肇庆”[10],陈璘也因此被任命为高州参将。随后万历四年,凌云翼着手发动罗旁之役。罗旁地区由于汉瑶混居,地方广阔,自成化年间明军就屡次征伐,然而百余年来“东山瑶”等地方部族叛服不定,地域战略上一直是粤西地区沟通西南的一处心腹之患。凌云翼继承了万历二年殷正茂着手制定的平罗旁策,动员近二十万军队讨伐罗旁地方势力。其中以陈璘作为清剿行动的先锋,陈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信宜入,会诸军,覆灭之,以其地置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11]平罗旁是陈璘早期军事行动中最为体现其军事指挥才华的典型案例,今日我们在《罗旁善后功绩碑》中依然能够看到这次军事行动及陈璘经营罗旁地区的辛勤成果。陈璘在万历十二年镌刻的这篇碑文中回忆道“大司马凌公面谕璘曰:‘东山,尔辖地也。东山草创,民未安缉,尔既有成劳,且捐资募以充戍守,若能援田立家,新附之民永有固志矣。’璘于是毅然承之,披荆斩棘,又将十年”。陈璘散家资募兵参战,又为了这一地区的安宁而举家自翁源前往云浮,在处理善后事宜的过程中不仅安抚当地各民族百姓,而且建立起一支日后随他纵横海内外的“广兵”的基础。可以说至此陈璘从一名基层军官,成长为镇守一方的将领,平定并迁居罗旁,是陈璘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随后陈璘以副总兵一职,平定罗旁余孽及攻击儒学的地方强盗,并剿灭侵扰这一带的徭浪各贼,擒斩三百六十六名;直到万历十三年首次受命离粤北上,任提督南直隶狼山等处副总兵,随后受到他人弹劾,离职返回东安休养生息,一代将才暂时归于沉寂。
二
虽然陈璘早期的军事行动以维持地方治安为主,但其熟悉水师指挥与倭情的特长早被时人流传。早在万历十九年陈璘在戴罪归家之后,总督两广侍郎刘继文在陈述其御倭方略时就曾力荐陈璘,他在奏疏中称“一:将领宜惯海,如陈璘、武应隆;宜令大立战功,保荐叙用。”[12]而真正促使明朝决策层起用陈璘,还要等到万历壬辰战争的爆发。
万历二十年四月,丰臣秀吉动员近十六万大军入侵朝鲜,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几乎占领朝鲜八道国土全境,朝鲜宣祖李昖遣使入明求援,壬辰御倭战争至此正式爆发。壬辰战争的本质,是基本结束了战国局面的日本对以中华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制的挑战,明王朝对朝鲜的入援,不仅有保护藩邦,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思量,其根本在于维护东亚朝贡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因而明朝南北精锐一时间云集辽东,准备开赴朝鲜作战。明朝武职体制也开始大规模调换,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批戴罪或闲散将领安插到应对朝鲜战事的位置之上。
此时朝廷起用陈璘,先将其调往京军执掌火器部队,“以璘熟倭情,命添注神机七营参将,至则改神枢右副将”[13];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又命“协守蓟镇副总兵署都督佥事陈璘充统领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副总兵”[14]。在陈璘到任之后,其所属蓟镇兵与刘綎所属川军属于总预备队的地位。宋应昌在给李如松的多部书信中都提到陈璘所部,如“昨讨辽东三千之兵,料杨总兵必不肯发,更祈于刘綎、陈璘兵马作速催调前来,以助急用。”[15]但由于朝鲜水师在李舜臣率领下基本击溃日本水师,碧蹄馆战役之后,明军援朝部队陷入兵力紧张,沈惟敬等与小西行长等勾连筹划和议,包括陈璘在内一批作为预备队的将领又纷纷被调离职位。陈璘便在本年六月先被任命“协守潮漳等处”,随后在九月经宋应昌上疏转而建议不必调动陈璘所辖蓟镇兵马入朝,称“至若续调陈璘兵马,则留蓟镇矣;而臣所徵调之数,又皆有名无实。”[16]至此陈璘被改为福建外海南澳岛副总兵,重新回到了华南地区,后又被言官以向兵部尚书石星行贿为名斥退,在此回到了东安老家。本年中陈璘63岁。
然而,由于时经两年多的明日议和破裂,丰臣秀吉拒绝退出釜山港,并以嫡系部队为主力再次动员了近十四万人发动了新的入侵。明军着手进行第二次入朝作战,陈璘再次得到起用。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命“铸给副总兵都督佥事陈璘充御倭总兵官关防”[17],陈璘也自广东招募营兵,动员近五千广兵前往朝鲜前线,与刘綎之川军,邓子龙之浙直军,先后动员至天津集结。此时都御史万世德建议经略杨镐,借鉴先前第一次入朝时南北兵争端导致明军无法齐心协力御敌的经验教训,将部队“分三协,为水陆四路,路置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各守信地,相机行事”[18]。后又派遣副总兵吴广协同陈璘指挥部队,又派遣老将邓子龙为水军副总兵。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整编,陈璘所辖水军在万历二十六年五月率近五百艘战船奔赴鸭绿江,正式开展入朝作战。
中朝水师的合流,不仅让壬辰战争联军方水军实力猛增,补充了先前因为朝鲜水军将领元均攻击釜山惨败所损失的船只。更促使陈璘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成为了血浓与水的亲密战友。陈璘在取得鸭绿江口的鹿岛、竹岛水战胜利之后,与李舜臣联手先后取得了折儿岛之战与古今岛之战的胜利,随后又在曳桥之战中击毁日军船只过百艘。然而由于泗川之战明军营中莫名发生爆炸,明军因而先胜后败,陈璘部至此暂时退回晋州营中。但联军水师并未伤筋动骨,休养生息之后遂发起了载入世界海战史的著名战役——露梁海战。
在泗川之战结束后,明朝决策层曾经争论过是否要重开和议。而福建都御史金学曾根据消息上奏,称“报平秀吉七月六日死,各倭酋业有归意。”[19]因而明军决定乘胜追击,在十一月连续发动了多场打击日军的战斗。期间十日小西行长曾恳求中朝水师网开一面,遭到李舜臣严词拒绝。而陈璘认为应利用日军松懈半路夹击,同时也忧虑之前同刘綎的矛盾会导致水师孤立无援。二人遂决定在露梁水域对准备撤退的小西行长部与前来接应的岛津义弘水军迎头痛击。惨烈的战斗中,水师副总兵邓子龙以身殉国;李舜臣亦中流弹而死,陈璘座船受到日军跳帮围攻,陈璘子陈九经身负重伤,最终将日军岛津水军击溃,岛津义弘仅以身免。在战后邢玠向内阁提交的塘报中就露梁海战写到:"近者倭兵二万余,舟以六七百计,纠釜山、泗川、巨济、闲山各倭将悉力西援行长。总兵陈璘即身先将士,鼓众大战,铳死大倭将石曼子,又生擒一部将,其焚溺死者无算。虽水中不能割级,而犹斩获三百余颗,功收全胜,妖氛已平。”[20]虽然塘报中对战斗描述略有夸张,石曼子(岛津义弘)并未身死当场,但依然真实描述了露梁海战战斗之壮烈。随后陈璘又对残留日军发动了乙山——锦山战斗,亲自率军攻克了日军在朝鲜半岛地区残存的几个据点,史料记载陈璘“已,渡匿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不敢进。璘夜潜入,围其岩洞。比明,炮发,倭大惊,奔后山,凭高以拒。将士殊死攻,贼遁走。璘分道追击,贼无脱者。”[21]至此,陈璘为长达七年的壬辰御倭战争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万历二十七年九月,当朝廷评议东征军功时,特地评价陈璘在壬辰战争近一年时间的战斗中所起到的作用为“陈璘以舟师歼倭,功最”[22],陈璘也因此受到“进璘都督同知,世荫指挥佥事”的封赏。陈璘的军事生涯至此达到了新的高峰。
三
当壬辰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之时,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场征战——平播之役又拉开了帷幕。明代的播州宣慰司即为今之遵义地区,统治者杨氏家族先祖于唐乾符年间击走南诏军占据播州一带,距离万历中叶已相传二十九代,近七百余年。作为洪武时期较早前来进贡的西南土司家族,有明一代播州杨氏都与明朝中央保持着稳定而又密切的朝贡关系。而引发播州之乱的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虽在承袭后较长时间履行对朝廷的朝贡义务,然而其性情暴虐,苛待部属,甚至杀戮明朝军兵,阴谋割据自立。史称其“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嬖小妻田雌凤,谗杀妻张氏,屠其家。用诛罚立威,所属五司七姓不堪其虐,走贵州告变。”[23]随后虽经川贵两地督抚弹劾抨击,杨应龙被囚禁于重庆近两年时间,但杨应龙以报效兵与银两自赎,遂脱身返回播州,多次进击官兵,屠略州县。明军于万历二十二年正月分四路进剿,但明军将领腐败,战斗力低下,本次征讨以失败告终。而在邢玠经略川贵二省,与杨应龙谈判消弭兵灾之后,却因杨应龙子杨可栋卒于重庆,杨应龙再次撕毁协议作乱,明廷任命旧辽东巡抚李化龙总督军务,讨伐杨应龙,西南大山中兵戈至此再起。
当陈璘率部开赴插州前线时,明廷为解决播州问题,业已动员包括明朝直辖军队及周边诸土司报效从征兵共计近二十四万兵力,兵分八路围攻播州。陈璘时受命为湖广总兵官,部下多为经历壬辰战争的老广兵,此外又因兵部考虑到播州地形复杂,多为山地,难以征缴,特命“其施州、麻驿、镇筸等处募兵三万,及调集本处各土司、土著官兵俱如所议,听陈璘统领,督抚布置”[24],因而陈璘所处的偏桥路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可以说是二十四万大军中兵力相当雄厚的一路。陈璘利用兵士的悍勇与作战经验,很快在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击败了由杨应龙子朝栋率领的插州武装,随后在龙溪山一战中,陈璘身先士卒,集中大量火器,在“侦知贼有伏,令游击陈策用火器击之。贼据险,矢石雨下。璘先登,斩小校退者以徇。把总吴应龙等陷阵,贼大溃。”[25]迅速击溃支持播州武装的四牌苗,获得了征伐播州的第一场胜利。
随后陈璘移师七牌野猪山,采用各个击破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攻击播州武装盘踞的青蛇、长坎、玛瑙、保子四囤。在三囤破后,最后以火器轰破敌军兵力最多,地形最为险恶的青蛇囤。此战中陈璘子守备陈九经奋勇在前,"将士冒死上,毁大栅二重,前后击之。贼大败,斩首一千九百有奇,七牌之贼亦尽”[26]。在四牌、七牌两大帮凶被剿灭之后,八路进剿部队合围播州地区,迫使杨应龙携带家眷兵士撤至海龙囤。陈璘利用这一机会,步步为营,巩固胜利成果,分兵六道,攻克大小三渡关,又在海龙囤下设置铁牌、箛板等为防御,围困播州武装,并且拒绝了杨应龙的诈降。最终在六月六日,陈璘与吴广合力进兵,陈璘又亲率部队趁敌酣睡时攻入海龙囤,杨应龙闻讯自焚,明军同时逮捕其子杨朝栋,持续近两年的播州之乱至此被平定。
在播州之乱的平定中,陈璘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陈璘三十余年在海内外战场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促使他善于和敢于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一点;又肯于在出兵之前利用火器进行火力压制,挫败组织度低,仅凭一腔奋勇与明军交战的播州武装。而万历二十八年时,已经官居二品,年近七旬的总兵官陈璘与基层官兵一同奋勇冲阵,给敌军带来的震撼及对明军的鼓励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播州平定之后,万历二十八年陈璘又率兵剿灭位于湖贵交界,自称“天皇上将”的皮林苗吴国佐。当时陈璘在同僚被击败的情况下擒苗酋银贡,又命部将宋大斌攻破特峒,追击吴国佐部将石纂太于广西上岩山;最后陈璘部将游击沈弘猷生擒聚众近万人、驻扎于白冲的杨永禄;万历三十年陈璘率部剿灭罗海、偏坡即东西二路苗人,陈璘进军神速,率明军及土司军在迅速击溃西路苗人后“移营新添,进攻东路苗。设奇奋勇,不一月克其六箐,诸苗尽平。盖自八月至正月仅半年,功成振旅亦近所未有也。”[27]在西南地区诸苗部落中立下了赫赫威名。
陈璘晚年逐渐告别了心爱的军伍生涯,于万历三十二年因平播功受封为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世荫指挥使,并在此之前改叙广东总兵,最终在万历三十五年,以七十六岁高龄卒于广东总兵任上,结束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死后追赠太子太保,后人称陈璘为“陈太保”,至此始。
陈璘是万历时代所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中的一员,更是整个波澜壮阔的万历时代的时代缩影。究其根本,万历时代之激荡来源于东亚朝贡秩序在各方力量此消彼长中的权力再调整;也同样来源于明代中晚期基层秩序的瓦解与重组。以白身入行伍的陈璘,因为万历时代地方治安的动荡而求取一方安宁;而他一生所为之付出的秩序重建与维护,正是现代人重提“陈璘精神”时所难以割裂的。
时至今日,当后人重新审视陈璘将军作为民族英雄所活跃的万历时代时,其转战南北、鏖战中外,在抵御外侮与维护地方稳定方面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明帝国国运在大时代的动荡与辉煌中辗转反侧的缩影。陈璘将军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民族英雄与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历史的前进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必将成为时代永久的丰碑。
参考文献:
[1]《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四年四月甲申条。
[2]《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五年六月壬辰条。
[3]《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丁亥条。
[4]《明史》卷二一二《张元勋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5]《明史》 卷二四七《陈璘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6]《明世宗实录》卷五百六,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己卯条。
[7]《明神宗实录》卷七,隆庆六年十一月庚子条。
[8]《明史》卷二二二《殷正茂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9]《明神宗实录》卷二十三,万历二年三月庚子条。
[10]《明神宗实录》卷四十七,万历四年二月癸酉条。
[11]《明史》卷二四七《陈璘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明神宗实录》卷四十七,万历四年二月癸酉条。
[13]《明史》卷二四七《陈璘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14]《明神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六,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壬戌条。
[15][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五,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16]《明神宗实录》卷二百六十四,万历二十一年九月壬戌条。
[17]《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九,万历二十六年二月戊寅条。
[18][明]沈国元:《皇明从信录》卷三十八,明刻本。
[19][明]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0]《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二十九,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条。
[21]《明史》卷二四七《陈璘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22]《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三十九,万历二十七年九月乙卯条。
[23]《明史》卷二二八《李化龙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24]《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一,万历二十七年十一月戊巳条。
[25]《明史》卷二四七《陈璘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
[26]同上。
[27]《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万历三十四年四月乙巳条。
来源丨云安区委宣传部
来源:云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