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夏前,我跟随采风团前往位于南通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项目部。一路上,午后的阳光耀眼。进入南通地界后,窗外不断闪过的房舍、农田和滩涂,还有那些盘旋在半空的飞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民族实业家张謇。众所周知,张謇就是南通的代名词。
近日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文联
组织开展
“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采风创作”
主题活动
现撷取散文、随笔、摄影、书法、影视
等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小编挑选部分作品在此展示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摄影集
▲建设中的沪渝蓉高铁跨盐通高铁特大桥
▲沪渝蓉高铁沪宁段启东制梁场
作者:叶飞
▲沪渝蓉高铁跨盐通高铁特大桥
▲建设中的海门北站
作者:梁力
▲海门北站繁忙而有序的施工现场
▲现场建设者们正在加紧施工
作者:马锐超
▲建设中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海门北站
作者:张卫国
书画集
作者:王保胜
作者:张庆恒
作者:朱文军
作者:方南威
随笔集
《夏韵初长到南通》
井盛田
立夏前,我跟随采风团前往位于南通的沪渝蓉高铁沪宁段项目部。一路上,午后的阳光耀眼。进入南通地界后,窗外不断闪过的房舍、农田和滩涂,还有那些盘旋在半空的飞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民族实业家张謇。众所周知,张謇就是南通的代名词。
一个人影响了整座南通城,他就是张謇。张謇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提起张謇,谈到东陇海铁路,就不能不说连云港海州名士沈云沛。他们都是清末进士,分别是当时通州、海州两地开启区域现代化进程的风云人物。
据载,一百多年前,参与策划修建东陇海铁路的张謇、沈云沛,为了争取一条线路,两地曾掀起过一场风波。张謇认为,徐州至南通沿线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人口密集,是最理想的一条线路。沈云沛力主东陇海延伸至海州,因为线路短,出海便捷。后来,也许是清朝政府无力承担建设费。最终,沈云沛力主的东陇海铁路被接纳了。
在中铁上海工程局项目部施工现场,笔者仰观高架桥在头顶徐徐铺开,一条巨龙正在蜿蜒伸展。地面上穿梭的工程车、移动的龙门吊和手持对讲机的施工人员,在箱梁的墩座间不断闪现,动感十足。桥墩下麦浪翻滚,禽鸟不惊。附近松散的村庄院落里,面对钢筋和混凝土筑就的庞然大物,面对如此坚实的高铁线路,有人出神地遥望,他们的表情和眼睛里除了惊叹、好奇和赞赏,更多的是期盼。
而在项目部驻地,则是另一番景象。和煦的阳光下,这里一派静谧祥和。旷野中醒目的宿舍、活动室和职工食堂,虽然简易却干净明亮、清新温和,处处彰显着舒缓和轻松。与之毗邻的乡村小道两侧,田间地头、屋前房后,碧绿的蚕豆长势茂盛,翠荚盈枝,给人一种春意未尽、夏韵初长的欢欣感。
笔者曾读张爱玲的《谈吃与画饼充饥》,其中说道:“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吃食。”这话不假,非常彻底,人是铁、饭是钢嘛。工程局的职工来自天南地北,口味各不相同,离集市又远。他们大多为“90后”,怎样让这支年轻团队吃好喝好,项目部可能早就想到了。在驻地食堂的后面,有一块近20亩的菜园子,一块块菜地被打理得井井有条。种菜师傅告诉笔者:“年轻人多,口味重,所以辣椒种得多。”菜园里有20多个品种的菜,豇豆、西红柿、茄子、黄瓜,到了夏天根本吃不完,只能送给别的工地。菜园边上有一个鱼塘,成群的鸡、鸭、鹅在附近嬉闹、觅食,给驻地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这副楹联是张謇所写。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南通不仅拥抱了桑田,还将拥抱高铁,通往各地。
《筑起铁路连江海》
周水欣
我们站在这里,想象这里是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门北站”站前广场。然后,再想象自己有透视眼,能够穿透这些钢筋水泥,看到地下三层的结构框架,想象当年开挖时候的大场面——就是现在,此时此刻,我看到的场面:
这里是沪渝蓉高铁沪宁段海门北站核心施工现场,阳光明媚,甚至有点刺眼。将手掌搭在前额遮挡,看向前方,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们在清理土方,挖掘机、起重机等各类大型设备有条不紊协同运转。海门北站核心区站房主体结构包含五道混凝土支撑的施工,目前已进入第四道支撑施工阶段。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工程部的技术人员慎重且自信地说,根据目前的施工进度,年内将完成站房主体结构的50%。
江苏南通海门北站,是沪渝蓉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一局负责的项目正线长度21.37公里,位于南通市海门区与通州区之间,将于2027年完工。
这条线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主要的沿江客流,连通沿海、京沪干线和长三角三大都市圈。整个线路建成后,可以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长三角”,不仅缩短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也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步伐。
在这条铁路的建设中,中铁一局承接的这个标段,其工程内容复杂,体量庞大。因为地质条件差,而被称为“豆腐块里修高铁”,但正是在这样的地基上,一群建设者默默耕耘,在江海之间筑起一条钢铁之路。
在项目部,我们接触到了一群年轻的技术管理人员。我问其中一位,“你从哪里来?”“内蒙古。”他穿着醒目的黄色工作服,安全帽下的面孔是健康的黑红色,眉眼弯弯,笑得腼腆。他参加工作三年了,这是他跟的第一个项目,已经在江南驻扎两年。
我问他,习惯这里吗?他说,喜欢江南。“多久回一次家?”“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比较想家。现在,已经习惯根据工程进度调整回家的时间。”眼前的他虽然看着年轻稚气,但已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他告诉我们:“这里施工实行‘一体协同’的管理模式,简称穿透式安全管理。”小伙子自上而下挥一下手,神态瞬间职业化。
这是一项精密度与力量并重的事业,粉土、粉砂、淤泥质黏土组成的“千层饼”地层,在他们眼中不是阻碍,而是课题。智慧混凝土搅拌站、自动焊接线、数控钢筋弯箍机等数字化设备,早已成为他们的日常工具。在桥梁、隧道、轨道的每一个施工点上,他们用脚步丈量进度,用汗水雕琢每一处细节。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是工程师,有些是架梁工、电焊工、塔吊操作者……他们不声张、不浮夸,用最朴素的敬业精神,为国家工程注入了坚实的根基,他们统称——“建设者”!
这群“建设者”修建的是海门北站,一座地下三层、两台六线的综合交通枢纽。他们将打通机场隧道,一条为南通未来腾飞铺设的生命线。他们架设的南通特大桥,是一孔孔沉重箱梁组成的高铁骨架。他们日夜奋战,用手中蓝图与心中信念,将江海大地化为高铁通途。
“海门北站建设不仅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其建成后将打造成一个综合交通枢纽,连接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沪通城际铁路和机场快线,实现空铁联运,促进站城一体化发展,提供快速高效的送站服务。”中铁一局沪渝蓉高铁项目海门北站技术主管李军琪说。
可以想象,2027年,当我们站在投入使用的海门北站,再回想“当年”的时候,当列车从这里飞驰而出,驶向南京、合肥、重庆、成都……这群建设者的影像已停留在地层深处、桥墩高处,停留在每一个奋斗着的清晨与黄昏。而真实的他们,留给我们的将是自豪潇洒的背影,他们已经奔赴下一场飞跃,下一个征途。
《御风初度海门北》
蒋雨鸥
江海之交,青山尽处,十二座塔吊,筑起一片腾飞之梦。万顷基坑内,混凝土之林于暖阳下拔节。东风浩荡处,钢筋之脉随风伸展。搅拌站的轰响与鸟鸣声交织,共同奏响一曲通江达海的建设乐章——海门北站,在这里与万物竞发,萌生乘奔御风的成长渴望。
不久的将来,这座地下三层的车站,注定会成为一颗新星,镶嵌在长三角铁路的璀璨版图上。作为沪渝蓉高铁沪宁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门北站的建设,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缩短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时空距离,更在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之间,新增了一条快速通道,让日趋密织的高铁网,更好地促进沿线城乡的经济文化交流互动。
未来的海门北站,也将成为一个空、铁综合交通枢纽站。地下一层为换乘通道,从这里可以便捷换乘地铁、公交、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地下二层为沪渝蓉高铁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地下三层规划为城际、地铁及机场快线,为未来的城市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登高远眺,三轴搅拌桩如雨后春笋,地下连续墙如蜿蜒长龙,土方车往来穿梭,载走沉睡千年的厚土,运来高铁时代的希望。地下一层的换乘通道,与地下二层的高铁场已初见雏形,未来清晰可期:一趟趟高铁列车从这里启程,满载梦想与期冀,以时不我待的磅礴气势,翻越重峦叠嶂,横跨江河湖海,将希望与机遇播撒在沿途每一寸土地上,承载更加美好的时光,逐梦更加辉煌的明天。
暮色渐启,漫天熔金,霞光掩映着塔吊剪影,工地照明融入万家灯火。海门北站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书写着高铁的故事,描绘着未来的蓝图。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起萌芽中的交通枢纽——敢教旧土翻新基,唤醒沉寂绽芳华。
春风又绿江南岸,而对新生的海门北站来说,恰是沐风之喜悦。高铁时代的来临,让今日之风,格外充满张力,渲染着勃勃生机与希望。高铁串联起的现代海门雄姿,必将为长三角的繁华盛景,锦上添花。
《见路不走》
沈燕
跟随集团公司文联采风团,一路前行,来到了沪渝蓉高铁启东制梁场。这片钢铁与混凝土构筑的世界,正酝酿着一场关于速度与创新的蜕变。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与成都、重庆之间,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早已一应俱全。可为何还要耗费心力修建这条新高铁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驻足于制梁场的展示牌前:沪渝蓉高铁是“八纵八横”铁路网中不可或缺的沿江脊梁,在建的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上海宝山站至苏皖省界段,自上海宝山启程,如灵动的墨线,穿过苏州园林的温婉,越过南通水巷的涟漪,掠过泰州千年的鼓楼,拂过扬州三月的柳烟,直抵苏皖交界。地图上,它宛如被长江之水浸润的锦带,沿着江涛铺展,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梦想,勾勒出大国交通版图的崭新轮廓。人类从未因既有道路的通达而停止探索,正如长江不会因已有河道而放弃奔流入海的渴望。
步入制梁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提梁机。它们犹如钢铁巨人,伸展着有力的双臂,将高铁梁稳稳吊起。陪同的技术人员一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新型高铁长梁。这些梁长达40米,长度增加了,重量却减轻了。他讲述着研发成果和专利技术:“装配式桥面设施预制生产线,创新采用下卧式通道加辊道组合形式,并配置了智能化生产线。”
“中国高铁已然领跑全球,为何还要颠覆常规?”同行中有人发出疑问。技术总工笑着解释道:“真正的领先,从不在既有道路上重复。”
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的“大巧若拙”,中国高铁的创新之路,恰是对“见路不走”的现代诠释。从施工工艺的革新到装配技术的突破,从材料科学的探索到智能建造的实践,中国高铁人以破局者的姿态,不断刷新着行业的刻度,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背后的“中国智慧”。这种智慧,本质上是对辩证法的深刻理解:在传承中突破,在规则中创造,在确定中寻找不确定。
行程辗转至中铁项目部,会议室里大屏幕上赫然挂着“书法名家进工地”。同行中的书法家提笔挥毫,蘸饱浓墨,力透纸背地写下“见路不走”,引得我深思。我所在黄山通信车间保障的是,皖赣铁路通信大通道安全,同事们平日里巡检作业绝不会去走笔直平坦的路肩,他们绕行在崎岖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引得铁路边种菜的大妈常常笑话“见路不走”,这看似“舍近求远”的选择,背后是铁路人将安全视为首要准则的坚守。这看似矛盾的选择,实则蕴含着智慧——有些道路看似便捷,却暗藏风险。有些路径看似迂回,却通向安全。正如沪渝蓉高铁的建设,不是对既有交通网络的否定,而是对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站在制梁场上远眺,钢铁长龙与田间抽穗的小麦构成奇妙的共生图景。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见路不走”不是不知变通,而是敢于突破常规,以创新的思维、踏实的行动,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走出属于中国铁路的精彩之路。
《写在地心的史诗》
杨军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日前,我站在沪渝蓉高铁海门北站的基坑底部,目睹中铁一局工程人员如何以钢铁为笔,在长江三角洲柔软的腹腔里撰写新的地质纪年。那些穿梭其间的橙色身影,既是当代愚公,也是未来史的执笔者——他们用焊枪改写《考工记》,用智能算法续写《天工开物》,让每个螺栓的旋紧都成为文明年轮的生长节。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在我伸手接过并戴上安全帽的一瞬间,头顶的探照灯便切开了20米深的黑暗,钢筋丛林在光束中显影成青铜时代的编钟阵列,塔吊的巨臂划过头顶,投下哥特式教堂般的尖拱阴影,混凝土泵车的长喉正将一缕阳光注入地连墙的缝隙。基坑四壁的地连墙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709幅钢筋铁骨如楚汉争霸时的连营壁垒,每道墙体内都凝固着北斗卫星定位的坐标与汉代量天尺的刻度。技术员手中的平板电脑正将三维地质模型投射在潮湿的岩壁上,粉砂层与黏土层的交错波纹成了镌刻进大地深处的密码。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上升的施工电梯穿过五道混凝土支撑,如同穿越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层。在负二层作业平台,一位电焊工人的面罩下,迸溅着蓝色星火。他焊接钢构件的姿势,让我想起西安汉墓中那些持戟的兵马俑——那些陶土战士的甲胄接缝处,是否也残留着西汉工匠的焊锡?当他掀开面罩喝水时,保温杯上的“安全生产标兵”字样,与腰间悬挂的智能定位器形成奇妙对话,这名曾参与过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汉子笑着说:“现在打隧道可比凿龟山汉墓甬道精细多了,5毫米的施工误差也要由卫星盯着呢!”话音未落,头顶传来无人巡检机的蜂鸣,它的激光扫描仪正将施工进度实时传回指挥中心的数字孪生系统。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在隧道浇筑现场,振捣棒的轰鸣声中,混凝土正以秒针的流速填满钢筋的沟壑。随行一位技术主管指着刚完成的主体结构说:“这截隧道不仅要扛住28米的水压,还得要确保百年不渗不漏。”他展示的全包防水体系让我看到了当代工程师用特制橡胶与涂料编织的防水层,恰似古人用神话解释洪水的浪漫。当智能温控系统开始养护混凝土时,显示屏上的曲线形成了连续的时间轴,原来我们对永恒的追求从未改变。正在这时,忽然有震动从脚底传来,原来是智能降水系统的导管正在吮吸地层深处的水脉,这让我想起《水经注》里汴水改道的记载,只是此刻操纵水流的不是禹王的耒耜,而是闪烁着信号灯的自动化设备群。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登上基坑边缘的观测台,5公里长的施工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14台塔吊的吊臂在云端书写狂草,它们的运动轨迹被BIM系统编译成数字诗篇。脚下负三层预留的城轨空间正在生长新的根系——这让我突然领悟,所谓“站城一体”不仅是交通规划,还是将整座城市锻造成可以穿越时空的青铜方尊:高铁层流动的将是长三角的血液,航空港张开的将是联通世界的羽翼。
这是工程人员写在地心的史诗。仰望万里晴空,我忽然张开双臂畅想,当2027年的首班高铁从这里启程时,乘客们不会看见岩壁上709道地连墙的编号,但总有某种基因在传承:工程人员校准到0.001毫米的铅垂线,正化作卫星定位的激光与BIM模型的参数,而350公里时速的平稳震颤,在这片被长江反复冲刷的土地上化作一次次壮美的奇迹。畅想中,我忽然懂得这深达28米的基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凹陷,更是时间容器:向下挖掘时带出的不仅是粉质黏土,还有被压缩的烽烟传奇、运河帆影;向上浇筑时注入的不仅是混凝土,还有物联网的神经与碳纤维的肌腱。
来源:长三角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