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对网络博主孙某“自导自演自杀”事件立案调查。这场闹剧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折射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网络内容创作者为流量不择手段的扭曲心态。当“自杀”成为剧本、苦难变成表演,网络炒作的下限又在哪里?
纵览新闻评论员 张子涵
5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发布警情通报,对网络博主孙某“自导自演自杀”事件立案调查。这场闹剧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折射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网络内容创作者为流量不择手段的扭曲心态。当“自杀”成为剧本、苦难变成表演,网络炒作的下限又在哪里?
在这起事件中,涉事网红精心策划“自杀”戏码,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制造话题。网友的担忧、警方的关注,全成了其涨粉的“工具”。这种行为的恶劣之处在于,它会逐渐消解社会对真实危机的关注度。当类似事件频发,公众可能对真正的自杀求救信号变得麻木,甚至延误救援时机。
这场闹剧的背后,是部分自媒体从业者对流量的病态追逐。在网络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媒体行业格外“卷”的当下,极端内容往往容易获得更高曝光,导致一些人不断突破底线,钻研邪门歪道。假自杀、假求救、假慈善……“黑红也是红”逐渐成为无底线的自媒体从业者的信条,社会责任早被他们抛诸脑后。
此前,类似案例就有出现,诸如此类的每一次闹剧都是警示,狼来了的故事正在网络上真实上演。成都警方的迅速立案释放了明确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艺术”都将受到严惩。
除了警方严肃处理外,平台方也不能置身事外。短视频和直播平台需强化审核机制,对刻意制造虚假危险内容的主播予以封禁,同时应减少对极端猎奇内容的推送和流量支持,避免被理解为变相鼓励恶性炒作。
真正的网络创作,应当传递有意义的内容,提供知识、情绪价值或情感寄托,而非靠挑战社会道德来博眼球。这起“假自杀”事件就像一场荒诞的闹剧,既是对无底线网红的警示,也是对全社会的一次提醒,我们在网络世界的每一次点击、转发、评论,都在塑造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唯有公众、平台与法律共同发力,才能让“自称自杀”的闹剧不再上演。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