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拥有2520万粉丝的网红主播“十三姨”栽了。因在直播间拆除香膏包装,以“裸装”形式销售无标签产品,违法所得2万多,其公司被罚没16.3万元。事件看似金额不大,却揭示了直播带货的行业乱象:当头部主播为赚快钱不惜砸掉诚信的“饭碗”,消费者还能买单多久?
□翟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拥有2520万粉丝的网红主播“十三姨”栽了。因在直播间拆除香膏包装,以“裸装”形式销售无标签产品,违法所得2万多,其公司被罚没16.3万元。事件看似金额不大,却揭示了直播带货的行业乱象:当头部主播为赚快钱不惜砸掉诚信的“饭碗”,消费者还能买单多久?
镜头前高喊“家人们”,镜头后却是赤裸裸的收割。“十三姨”团队拆除产品包装,让商品沦为“三无裸装”,本质是故意制造信息黑洞,诱导消费者盲目下单。类似操作早已泛滥:有主播将广州月饼包装成“香港美诚”抬高身价;有商家用“开光”“招财”等话术将直播间变成“玄学卖场”;更不乏主播售卖假茅台、劣质牛肉卷,售后却玩起“人间蒸发”。近年来直播电商投诉量激增,远超行业规模增速。当消费者高价买回假面膜、劣质珠宝时,行业的信任根基早已千疮百孔。
为何乱象屡禁不止?头部主播的“示范效应”难辞其咎。“疯狂小杨哥”多次卷入假货争议,仅以“未带货”搪塞;其推荐的虚标功率电器、槽头肉梅菜扣肉遭罚后,仍未见公开担责。违法成本低、收益高,让投机者肆无忌惮。更讽刺的是,部分主播将“道歉”做成流量生意,一边痛哭流涕,一边继续收割,诚信在利益面前,沦为最廉价的表演道具。
面对“拆包装”“玄学营销”等新套路,现有监管体系漏洞凸显。《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虽明令禁止虚假宣传,但执行细则模糊,处罚力度疲软。例如“三只羊”多次被曝售假,却因平台与商家责任推诿屡次脱身。监管部门亟需升级手段:建立神秘买家突击抽检机制,对直播间商品“无预警”质检;推行“一物一码”溯源系统,让三无产品无处遁形;对主观故意违规者,按违法所得倍数顶格处罚,让“赚快钱”变成“赔老本”。
直播间里的每一次翻车,都有平台算法的“功劳”。部分平台为赚取佣金分成,纵容主播打擦边球,甚至将投诉率高的商品贴上“爆款”标签。要打破扭曲生态,平台需将消费者评价、退货率纳入推荐算法,对违规直播间“一票否决”;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主播永久封禁。若平台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终将沦为行业乱象的“背锅侠”。
头部主播与其表演“痛心道歉”,不如公开选品流程、质检报告,用透明重建信任。东方甄选建立“自营品控团队”、罗永浩设立“质保金”等做法证明:唯有诚信才能换来复购率。毕竟,消费者可以为“低价”冲动下单,但绝不会为“套路”二次买单。
从“十三姨”到“疯狂小杨哥”,一次次翻车事件证明:漠视诚信者或能赚快钱,但注定走不远。拆掉的是包装,崩塌的是信任;砸掉的是“饭碗”,毁的是行业未来。直播带货若想摆脱“割韭菜”的骂名,必须刮骨疗毒,重建信任,从而实现行业的长远发展。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