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东其实就是做东道主,“东道主”一词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也就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
汉语中有很多词,我们经常用,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不明白为什么是这个意思。
比如,请客吃饭为什么叫“做东”?打了败仗为什么叫“败北”?“不撞南墙不回头”,“南墙”是什么墙?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几个经常使用的词语。
做东其实就是做东道主,“东道主”一词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也就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老臣烛之武夜见秦穆公,请求他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向秦穆公指出,灭亡郑国只会有利于晋国,而晋国是秦国的邻国,晋国强大了,就不利于秦国。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成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这样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应物资,对秦国有利无害。
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签订和约撤军,晋国失去盟军支持,也被迫撤军。烛之武凭一张嘴,挽救了郑国。
郑国在秦国东边,烛之武提出郑国愿意招待秦国东去道路上的使者,所以自称“东道主”,后来,人们便称招待客人的主人为“东道主”,于是,请客便可称为“做东道主”,简称“做东”。
打败仗叫“败北”,是因为“北”字本来就有“败走、败逃”之意。
“北”字在今天是一个方位词,但它最早是“背”的古字。
在甲骨文中,“北”字是一个象形字,是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本义是相背,背离。
《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这里的“北”,就是背离的意思。
军队打败仗,就会掉头逃跑,因此“北”也就引申出了“败走、败逃”之意。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军奔曰北。其引伸之义也。谓背而走也。韦昭注《国语》曰: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为北方。”
《吕氏春秋·决胜》:“勇则战,怯则北。”这里的“北”,就是“败逃”的意思。
因此,“北”与“败”组成双音节词,表示打败仗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不过要注意,“败北”不仅有打败仗的意思,还强调了“战败逃跑”的意思。
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一个人非常固执,听不进别人的劝谏。
古代宅院,在正大门内,有一堵墙,用来遮挡外人视线,这堵墙就是南墙,又叫影壁、照壁。
这堵墙为什么叫“南墙”?这要从太阳直射点说起。
太阳给地球带来了阳光,但地球上各个地方获得的光照量是不一样的。地球上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为90度的地点——即太阳直射点——获得的阳光是最多的,离太阳直射点越远,获得的阳光就越少。
太阳直射点一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北。
所以古人建造房屋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房屋的方向都是坐北朝南,大门开在南面,大门内的这堵墙,自然也在整栋房屋的南面,因此叫“南墙”。
房屋里的人,要出大门时,必须绕过南墙,出门时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个人当然很固执。
“南墙”古称“萧墙”。“萧”通“肃”,严肃之意。萧墙之内,就是宫殿,臣子入宫晋见君王时,首先要经过萧墙,到这里时要整理仪容,表情严肃态度恭敬,再进见君王,因此称”萧墙“。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当时鲁国贵族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专横跋扈,季孙氏想攻打小国颛臾,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内部。“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一定会寻找机会惩治季孙氏。
这里又诞生了一个成语“祸起萧墙”,比喻祸患从内部发生。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能学到不少文化知识。
来源:谢小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