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这件事,到底有多上头?| 睡前聊一会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22:26 1

摘要:“唉唉,你听说了吗”“噗嘶噗嘶,过来过来”“啊,这也太那个了吧”……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那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吃瓜”。小编把话撂这,屏幕前的每一位都当过“吃瓜群众”,也很难对“瓜”有抵抗力。别急着否认,也没必要开脱,从科学角度而言,“吃瓜”属于人类本能。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唉唉,你听说了吗”“噗嘶噗嘶,过来过来”“啊,这也太那个了吧”……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就知道那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吃瓜”。小编把话撂这,屏幕前的每一位都当过“吃瓜群众”,也很难对“瓜”有抵抗力。别急着否认,也没必要开脱,从科学角度而言,“吃瓜”属于人类本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吃瓜”能有多上头?一项研究显示,在被研究人员每天清醒的16小时中,平均用于聊八卦的时间长达52分钟。有人笑谈,一到上班迷迷瞪瞪,一聊八卦两眼放光,吃到“大瓜”更是精神抖擞。

“吃瓜”使人快乐,确实是对生理的客观叙述——当人们谈论和传播八卦时,脑细胞飞速运作,分泌大量内啡肽,让人非常愉悦。再看心理层面,无论是找个“无关人士”一吐为快,以此卸除负担;还是“幸福来自对比”,看到别人“塌房”,“似乎感觉自己好多了”;或是以近期大热的八卦给尴尬的饭局破冰,愉悦气氛……平心而论,“吃瓜”是种性价比极高的快乐,上下嘴皮一碰,仿佛没啥成本。

“吃瓜”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项活动也许人类族群自一具备语言能力就有,可谓“历久弥新”。《人类简史》认为,大约在7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能够八卦数小时之久,并借此得知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信可靠,便于部落规模扩大。这一历史视角赋予“吃瓜”以生存技能的意义。乍一听来夸张,但得到信息,便可赢得主动,这样的道理在职场与生活中都不难理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也要看到,“吃瓜”有时也会带来“人祸”。狗崽追拍私生活,让明星不堪其扰;百页pdf演变为网络暴力,舆论之舌伤及家人,家长里短占用资源;不辩真假先“定罪”,一言不合就“起底”,闭眼乱打的“板子”打伤了无辜、打乱了行业……且不说,瓜有好娄,吃须有度。吃多了瓜、吃了娄瓜,不仅自己坏肚,瓜皮乱扔还可能伤了路人。人言可畏,尤其当下网络通达,“信息高速路”让检索的放大镜更易顺着网线、查索现实。人言力更重,“吃瓜”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吃瓜”想要“无害”,重点是“怎么吃”。别一开席就吃,先看看真假好坏,再管住嘴,吃多了耗神费力,“请客”吃瓜先把一道“质量关”,免得妄被当“枪”……老生常谈,“理性吃瓜”。

还需警惕,当“瓜”不保熟、八卦是谣言,那请客“吃瓜”就违法。近年来,不少公众“吃瓜”事件一度沸沸扬扬,甚至酿成悲剧,一次次带来警示。往往以发送律师函、处理谣言散播者收场,一方面反映出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有效有力、深入人心,但伤害已成、本可无恙,空留的叹息远比健康、生命轻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宛若梦中狂欢,也许有过快乐,但转瞬即逝,确实带来伤痛,也刻骨铭心。言已至此,“怎么吃瓜”,不必多说。

当人家的私事被聊成大家的“公事”,“吃瓜”被赋予公众属性,成为公共管理的课题。由古至今,信息在传递交织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用和加工信息成为人类重要的生产劳动。“管理信息”作为上游环节,意义重大。从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边界与责任逐渐明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技术工具更齐全,“清朗”行动等专项治理扎实开展,多方责任步步压实;及时关注跟进舆论热点,以真调查澄清假信息,用正能量涵养好生态,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现实来看,在技术、机制、文化等多维度、多主体携手之下,在更纯净的环境中流通的信息更加可信。“管”得颇具成效,“用”便如鱼得水,高质量信息正如优质建材一般,支撑起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构筑未来,信息如何传播才更有效有益也是值得持续思考的话题。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知情就是力量”。发挥信息的力量,不可“为之所使”,而需“将其驾驭”。再说回“吃瓜”,便是可以“上头”,但也别太全情投入,待到曲终人散,手上仅剩“瓜皮”。还不如点到为止,更多专注自己。

这正是:

喜得一瓜大又圆,呼朋引伴共开宴。

解渴忘忧只一时,何必梭哈散万钱?

吃完了今天的“瓜”,各位聊友不妨来说说,最近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希望睡聊关注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各位晚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