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知识大全:一篇文章讲清中国铜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15:59 1

摘要:对于铜钱,一些直播间也在售卖,但是其中的知识却很少有人提及,笔者阅读了大量古代货币学书籍,对中国古钱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大家看这篇文章就可以快速了解中国铜钱的历史、专业术语、珍稀程度等等。

咱们中国人古代有很长时间使用铜钱作为流通货币,这点与欧洲差别很大,他们都是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

因为咱们的铜钱历朝历代制作的非常多,现在也时常可以看到,所以古代铜钱收藏成了普通人最容易入门的文物收藏。

对于铜钱,一些直播间也在售卖,但是其中的知识却很少有人提及,笔者阅读了大量古代货币学书籍,对中国古钱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大家看这篇文章就可以快速了解中国铜钱的历史、专业术语、珍稀程度等等。

首先在介绍铜钱之前,先说一下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地区在使用制式货币之前都使用过的贝币——贝壳。

咱们历史上用黄宝螺(货贝)和金环宝螺(环纹货贝)作贝币。

贝币的单位是“朋”,对于“一朋”贝币到底是多少个贝壳,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有人说“一朋”是两贝,也有人说是“一朋”是十贝,还有人认为是五贝。

笔者个人认为“一朋”贝币应该是六贝!理由很多,这里不多说了。

为什么古人最开始选择贝壳作货币呢?笔者认为贝壳有天然的单位是一个重要原因,金属是没有天然单位的,在重量单位制定以前,金属注定不便于作为货币流通。

后来随着重量单位的发展,先是量大小,后来多以植物种子的重量为标准,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首先是以大小为标准的金属货币,西周时期从货贝演化出铜贝,后来演化为蚁鼻钱;从农具“镈”演化出了“布币”(布在当时是镈的同声假借字);从武器“刀”演化出了“刀币”,“刀币”的单位是“化”(化通货)。

自此,春秋战国时形成了四大铜金属货币圈,刀币(齐国为中心)、布币(魏国为中心)、圜(环)钱(秦国为中心)、小铜(蚁鼻)钱(楚国为中心)。

其中以秦国为中心的圜(环)钱随着秦统一六国也一并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样式,前边说了金属货币的出现是源于重量单位的产生,当时秦国的重量单位是铢、两、溢。

当时的一铢可能是取100粒粟米的一个平均重量,因为《说苑》有“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的说法。

前文说笔者认为古代贝就是六个贝为一朋,也是因为当时都是6个、12个、24个这样计数的,秦国每12铢按一个计数算,24铢就是两个计数,简称24铢是一两。

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首次铸钱,那时候民间都12铢一个计数,24铢两个计数,原本计划一个秦铜钱重一个计数,可是当时秦国的政府认为,还是把重量往大了说能让老百姓信服,所以弄了“半两”的说法,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同时,秦代16两(384铢)是一斤,所以有半斤八两之说,而半两钱就是一个钱有半两,那么正好是32个钱是一斤。

这样秦半两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人说秦半两上的“半两”两个字是李斯写的,应该是谣传,因为秦惠文王时期李斯还没出生呢!

秦半两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铜钱进入第一个时代“纪重钱(计重钱)”阶段!

其实,秦时1铢等于0.5729g,“半两”相当于6.87g左右,作为金属货币现在看实际上是挺沉的,所以从半两诞生起,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不停的减重!

等到了汉代,官府一看不行了,还是得规范起来,先是以四铢为一个铜钱,最后规范为五铢一个铜钱。

这就是有名的汉五铢钱

当时的五铢钱一直流通到唐朝,仅在王莽和三国时期有过一些币制改革,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古钱如王莽时期的货泉、步泉,其中以“小泉直一”和“大泉五十”比较有名,最有名的就是“一刀平五千”。

此外除三国蜀汉的直百五铢、太平百钱,三国东吴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以外,五铢钱一直是中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五铢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版别,什么西汉五铢、东汉五铢、三国五铢、隋五铢,而且因为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到唐武德四年流通了739年,期间铸造工艺也发生了极大变化,有一种以铸造时留下的节点数(行话叫“柱”)为划分,在钱币收藏领域比较火。

等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就创新性的改“纪重钱(计重钱)”为“通宝钱”。

开元通宝产生了!需要注意的两点,一是开元通宝并非开元年间产生的,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那时候开元通宝早就流通一百多年了!

二是“开元通宝”到底是怎么读的?

古代铜钱上的文字有两种读法,一种叫旋读,一种叫直读。

《新唐书·食货志》和《旧唐书·食货志》中都注明了,当时的“开元通宝”是“直读”,即读作“开元通宝”。

但也有人认为是“旋读”,《唐六典》、《通典》中都标明“开元通宝”应读作“开通元宝”!

认为读作“开通元宝”的人,想的是李渊很可能是用这个钱作为开始通行之宝货,所以叫“开通元宝”可能更为恰当。

而认为读作“开元通宝”的人,想的是李渊很可能用这个钱作为唐朝开始的通用宝货。

目前来看,钱币界以“开元通宝”为主流,不过当时民间读为“开通元宝”的也是主流。

中国古代从这时开始,在铜钱币的读法上就开始各种摇摆。

李治时便显现出了这个纷争,其铸造的“乾封泉宝”明确为旋读,而“乾元重宝”则明确为直读。

开元钱是继“五铢钱”后又一个流通时间长久的钱币,前后流通了286年,期间产生了各种版别,现在收藏界对于开元钱的版别收藏也是一个热门。

最开始,开元钱背面是没有文字的,等到会昌年间铸造的会昌开元背面就开始有文字了。

因为会昌开元是用全国各地寺庙的铜像、钟、磬、炉、铎等所铸造的,所以民间认为会昌开元是吉祥驱避之物,随身携带有利于人。

会昌开元背面的文字的产生,是由扬州节度使李绅于钱背铸一个“昌”字开始的,他当时之所以那么做,就是用来表年号的,随后唐政府就下令叫各地铸钱在背面铸上本州的州名。

现在的开元钱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光背的开元,应该都是安史乱前的;第二类背面穿孔之上有一仰月,也有作俯月的但较少;这里还要额外说下“开元通宝”背面“月牙”的故事!

古代铜钱背面加铸月文是从“开元通宝”开始的,为什么要加这个呢?

有一个故事,说是唐玄宗时,有司官员将新版开元通宝的蜡样呈送给皇帝李隆基看,李隆基看后,递给身旁的杨玉环让她也看看,杨玉环指甲很长,捏起蜡样时,指甲在钱背上留下了一个甲痕,有司官员铸钱时不敢改动,也存着讨好的心思,结果做出的钱背上就有了月文。

这个故事长期以来都在钱币收藏界流传,金朝李俊民有诗“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陈其年也有“有似开元钱样,一缕娇痕巧印”诗句。

可见开元背后的月文是皇妃的甲痕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唯一争议的就是留下甲痕的皇妃到底是谁?除了杨玉环以外,还有说是文德皇后、穆窦皇后等等。

对此,司马光还加以过考证,司马光最后也认为月文是甲痕。

对此笔者愿意保留这个美好的故事,但是从科学角度,笔者不认为月文是甲痕,结合唐朝政权特点,月文很可能是参照西域国家的钱币纹饰的一种美化图案。

第三类开元钱则包括各种杂色的开元。第一和第二类的开元钱单看正面也可以分别出来,多数的光背开元的元字第一画特别短,通字的头部也比较短,钱口(行话叫“穿”)开得大,且通字开字和宝字也有区别,过去钱币学家喜欢以外郭的宽狭作为分类的标准,这是不适当的,因为外郭的阔狭同铸炉和钱笵不一定有关系,笔者认为与匠人锉成技术有关,甚至是在流通过程中被行用者所磨过都有可能。

从开元通宝开始,中国古铜钱形制开始规范了。

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行了“宋元通宝”(也有人认为应读为“宋通元宝”),注意这个时候还不是年号钱。

等到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年间,得位不正的赵光义为了强调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年号为钱文铸钱。

第一枚年号钱“太平通宝”诞生了!“太平通宝”是我国正统朝代的第一枚年号通宝钱。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枚年号通宝钱并不等同于第一枚年号钱,历史上第一枚年号钱是十六国时期(公元338年)成汉政权李寿(年号汉兴)曾经铸发的“汉兴钱”,此后南朝刘宋时期也发行过年号钱。

随着“太平通宝”的出现,宋朝皇帝们大量的铸发年号铜钱,宋代铜钱存世量巨大,价格非常便宜,有名的如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等,因为这些钱是宋徽宗时的,文字精美、也有相应的历史故事。

比如和崇宁重宝背后就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故事,宋徽宗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他爹宋神宗时期正是中国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时期,那时朝堂上分为变法派和反变法派(守旧派),宋朝彻底进入了党争阶段。

宋徽宗是因为宋哲宗无子才捡的皇位,当时宋哲宗偏向变法派,但皇太后(向太后)偏向守旧派,宋哲宗可能压力太大就挂了,向太后力排众议选择宋徽宗继位,就是因为宋徽宗当时表现的比较偏向守旧一方。

等宋徽宗登基以后,他为了表示对于变法和守旧两派都不偏不倚,他把年号定为“建中靖国”,意思很明显,当时向太后对他的表现业很满意,感觉自己没选错人。

结果宋徽宗是个老六,向太后一死,他立刻暴漏本性,全面倒向变法派。

宋徽宗将年号改为“崇宁”,就是因为宋神宗变法时期年号是“熙宁”,王安石变法也叫“熙宁变法”,宋徽宗的意思很明显,老子就是崇拜熙宁变法!

看到这,各位可能就会问了,变法是好事啊!事实不是那么回事!

都知道蔡京是奸臣吧!可大部分人不知道蔡京怎么上的位!

蔡京和王安石是姻亲关系,蔡京的弟弟是王安石的女婿,蔡京是全盘继承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蔡京是宋徽宗时变法派的领头人!

崇宁重宝的钱文就是蔡京写的,崇宁通宝的钱文则是宋徽宗亲笔。

另外,崇宁通宝是宋第一枚“当十钱”,宋朝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于蔡京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蔡京之所以要发行一枚当十枚铜钱用的“崇宁重宝”,经济意义远小于政治意义!

因为王安石变法时,一改宋代不发虚币大钱的传统,发行了以一当二的熙宁重宝,可以说发行这种虚币大钱已经成了是否是变法派的象征!

蔡京为了表现的比别人更变法,只能推行比以一当二的熙宁重宝更虚的钱,当十的崇宁重宝就诞生了,就是一枚崇宁重宝相当于十枚普通钱!

这里蔡京犯了严重的错误,王安石的熙宁重宝虽然以一当二,但是一枚熙宁重宝重量在8g左右,而宋代小平钱的重量在4g左右,实际上熙宁重宝并没有伤害社会经济,反到是便于携带的货币,而崇宁重宝一枚不到10g,重量不足三枚宋代小平钱,反而按十枚用,严重伤害老百姓的利益。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卖铜钱的总说崇宁通宝是“折十钱”,可能不对!

在崇宁通宝以前确实都是折二、折五、折十的,其意思是一枚钱折合是两枚、五枚、十枚,也有叫“直”的,通“值”,如“三国蜀汉的直百五铢”。

“当几”也用过,但不多,崇宁通宝时却强调了是“当十”,而不是“折十”。

有人说因为宋徽宗虽然是宋神第十一子,但是第六子就是宋哲宗,按那时的观点,当了皇帝就是天子,不能再和兄弟一样了,所以宋皇室内,宋徽宗继位前是按第十子排的,“折十”不是相当于把他给折了吗?所以崇宁通宝不是“折十钱”而是“当十钱”!

宋朝铜钱因为存世量大,价不高,但是也有一些贵重珍品,比如靖康通宝、建炎通宝、淳熙元宝、绍熙元宝等。

同时期的金国、辽国也有自己的铜钱,市场上常见的以“五笔正隆元宝”为稀有。

到了元朝因为统一后的元朝有一段时间禁止铜钱流通,所以元朝铜钱市场存世量很少。

图中钱应读为“当十”、“一两”意思是这枚钱重一两,当十枚平钱。有所谓专家读为“十一两”是错误的

明朝时期从洪武通宝开始,彻底开启了铜钱都是“直读”的时代!

另外,铜钱在明嘉靖以前大部分都是青铜,不过嘉靖32年补铸了从洪武到正德9个年号的铜钱,用的都是黄铜。

等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明朝确定了“制钱”制度,过去只要是铜钱,无论那个朝代的都是等价流通的,“制钱”制度确定以后,规定本朝的铜钱为“制钱”,相当于前朝两倍的价值。

制钱的重量也确定了下来,当时一个制钱重在3.37g左右,所以古代一钱重就是3.37g,一两等于十钱,一斤等于十六两。

现在人以为“钱”是个重量单位,实际上这是个数量单位演变为重量单位的,古代一钱重,就是一枚铜钱之重的意思。

而现代公制中,我们为了向西方重量制度靠拢,把1钱规定为5g。

至于清代的钱,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存世量大、历史积淀少,所以市场普遍流通,其中以咸丰当十、咸丰当百等价格较高。

以上就是铜钱的历史演变过程,很多专业术语已经涵盖在介绍中了,还有一些如:

平钱(小平钱):一文钱,一个铜钱。

折二钱:当二钱,一枚当两枚用。

大钱:一枚当十枚以上用。

阔缘:铜钱外廓较宽阔。

狭缘:铜钱外廓较狭小。

国号钱:钱文有国号。

年号钱:钱文有年号。

记地钱:钱背的背文上有铸造的地点名称代号。

记值钱:钱背的背文上有一枚钱相当于几枚平钱数字。

记重钱:钱背的背文上有一枚的重量(大多与事实不符)。

记年钱:钱背的背文上有铸造的年份(宋钱居多)。

记监钱:钱背的背文上有铸造时监督铸造的有司衙门简称。

来源:趣闻洞察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