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命运的不是中考,而是你这三年怎么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22:50 1

摘要:初中三年,像极了一场不带剧本的真人综艺节目,开局每个人都像主角,到了中考,才发现只有部分人能活成主角。

初中三年,像极了一场不带剧本的真人综艺节目,开局每个人都像主角,到了中考,才发现只有部分人能活成主角。

剩下的,不是做了背景板,就是在剧情外做观众,连镜头都懒得给一个。

我见过太多孩子,初一满脸胶原蛋白地喊“我要考四中!”结果到了初三,连“数轴”都认不全。

不是不聪明,而是一路走偏。

有人以为“打听八卦”能提升信息素养,有人幻想“写完作业”就能考重高,还有人坚信“手机不影响学习”。

笑死,自己把自己送出局,还得给自己鼓掌,说声“我尽力了”。

说白了,中考不是拼天赋,是拼执行力。

初一这步走歪了,后面再牛的智商也拉不回来。懂事早一点,是一种稀缺资源。人家初一就开始提前布局,你初三才意识到“物理是门课”,那基本就是保送普高。

现在我们重新理一理,初中阶段想要笑着走出考场,至少要搞懂三件事:人脉不如分数稳,时间不是用来“挤”的,手机不是你的器官。

我们不搞煽情,不劝鸡血,就用反差故事给你敲警钟,看得懂,就能躲得掉。

“社交高手”也救不回一道函数题。

在初中,那些天天把“人际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的同学,到中考一出来,成绩凉得比他跟谁吵架时的冷暴力还要彻底。他们活得像电视剧主角,但试卷从不演戏。

初一有个女生,全班人缘爆棚,谁失恋了都来找她倾诉,谁生气了她都能调解出个和解声明。

她有个本子,密密麻麻记着“谁讨厌谁,谁暗恋谁,谁昨天骂了谁妈”。我当时还觉得她要么以后当心理咨询师,要么去搞情报站。到了初三她坐我后排,考完数学,脸比答题卡还白。

我问她:“函数题你没写?”她说:“函数?我以为那是哪个新转学生的名字。”笑归笑,她是真没做,因为前两年根本没关注过题型,只关注“谁和谁传绯闻”。

到最后,她连志愿都不知道怎么填,活脱脱一个“活得最热闹,走得最安静”的人设。

我有个表哥,初中是班里“群主级”人物,谁分手找他哭,谁吵架他中间劝,天天在走廊巡逻,像个“校园保安”。

结果一次语文默写,老师让他背《岳阳楼记》,他朗诵出了“范仲淹表示:此景只应天上有,世人莫问我是谁”。老师气到现场劝退他回家种地。

他成绩一度吊车尾,后来他自己总结:“在初中混得太社会了,忘了自己是学生。”

你看,一个把自己活成综艺主持人的人,到头来连词汇量都不如教辅书。

碎片时间是个脾气暴躁的渣男,你不主动,它就溜得比谁都快。

很多人幻想靠“临时抱佛脚”突围,殊不知连佛都嫌你抱得太迟。作业写完不是尽头,是开始。那些真正能杀进重点高中的人,不是学得多,而是算得清。

初二时我同桌,天天喊“作业太多,没时间看书”,但天天都在“找本子、削铅笔、喝水、整理书包、再找一次本子”里耗光了一下午。他最擅长的事,是在物理课间成功打出一个能让全班安静十秒的冷笑话。

唯一不能做成的事,就是在考试卷上把力学写对。某天老师看不下去问他:“你知道你每天浪费了多少时间吗?”

他说:“我知道,我在珍惜每一分钟的拖延。”

结果他中考差一分进不了普高,现在正在某技校学习“高效挖掘机驾驶”。我真希望他早知道时间的“挖掘机”其实是自己。

初三班上有个女神级学霸,长得像刘亦菲,但她的生活节奏像电子钟。

大课间她能在教室角落做出一道压轴数学题,排队买饭她能默背完五个单词。我们有次去春游,她拿着纸巾包住三明治,一边啃一边默英语阅读理解。

最离谱的是,她每次去厕所都带小抄,说“边蹲边背,事半功倍”。

到了中考那天,她从容不迫地走出考场,我问她难不难。她只淡定地回了句:“其实难不难没关系,时间够不够才决定结果。”

一部手机毁三年功,比渣男还狠。

家长防火防盗防早恋,但最该防的是“学习型假象手机依赖”——表面上查资料,实则逛闲鱼;嘴上说不玩游戏,手上一直点“再来一局”;嘴硬说关机了,其实躲在被窝里打着学习灯刷B站。

我堂弟当年“机不离手”,声称用手机查单词提高英语。

我妈信了,结果某天他睡觉把手机掉地上,自动播放出《和平精英》枪声,一整个宿舍以为遭遇劫持。家长跑来学校一看,他的“查词App”居然是王者荣耀外挂论坛。他还辩解:“我这是用战略眼光看世界格局。”

老师听完笑出声:你看的是“快手版地理教材”吧?

最后他爸直接没收手机半年,他成绩居然涨了七十分。果然不是他不会学,是之前根本没时间学。

初一刚开学,我有个朋友天天发朋友圈“早安学习人”。

后来有次他误操作设置错了时间,结果“早安”发在了凌晨三点五十六分,全班瞬间知道他根本没在睡觉,全靠“深夜自由”续命。

更搞的是,有次老师找他谈心,他哭着说自己“压力太大,只能靠手机排解焦虑”,老师差点被笑岔气:“你是排焦虑,还是排排名?”

他最后换了个老人机,瞬间清净。

他说:“以前是手机管我,现在我才终于能管自己。”

怎么走不歪?教你三招

第一,社交热情请给未来同事,初中阶段只需“有礼貌,不被带节奏”。

朋友不是靠聊天聊出来的,是靠彼此成长过程中自然筛选的。不强融圈子,不刻意合群,成绩在线,圈子自然不掉线。

第二,碎片时间不等你做计划,它等你随时上手。

别再幻想“等有整块时间再复习”,每天三五分钟攒着用,就是别人的两小时。用纸条、App、小本子,随时随地切入学习节奏,别被形式耽误内容。

第三,别让手机“喂养”你的情绪。你要的是节奏,不是刺激。

控制手机的唯一方法不是“意志力”,而是“机制感”——用定时锁机、换老人机、定期断网,打造“用不起”的环境,别指望自律,先建立他律。

所以说,不是所有中学生都要活得像学神,但至少别活成段子里的“喜剧主角”。

你不管理时间,时间就会管理你;你不盯紧手机,手机就会拖垮你。能不能考上重高,三年里每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选择,都会让你向左走或向右走。

方向对了,时间才有意义;方法对了,努力才有回报。

别光羡慕别人中考时轻松自如,那都是从初一就开始的“不放过自己”。

而你,还在为明天的作业发愁吗?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