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低头,犹豫许久,轻声回答:“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我...只有当我送东西时,他们才愿意和我说话。”
昨天,与朋友相聚时,她满脸愁云。
细谈之下,缘由是她的儿子近期行为异常,频繁将家中物品携至学校。
经过一番耐心询问,孩子终于吐露实情:
他希望通过赠送家中的玩具、甚至自己最喜爱的零食给同学们,来赢得友谊。
令人惊讶的是,他甚至连平日珍藏的汽车模型也慷慨相赠!朋友不禁追问:“那你收到了什么呢?”
孩子低头,犹豫许久,轻声回答:“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我...只有当我送东西时,他们才愿意和我说话。”
目睹孩子的委屈,朋友心中五味杂陈,既怜爱又困惑:“我们一向对他有求必应,为何他会形成这样的讨好心态呢?”
事实上,许多家长未曾察觉,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或许正是塑造孩子讨好型人格的无形之手。
欲培养一个内心充盈、不以讨好他人为代价的孩子,父母需常挂嘴边的五句话,至关重要,值得深思。
孩子,你要敢于说“不”
在高中时期,我遇到一位同学,她以无比的温柔和随时准备帮助他人的态度赢得了“老好人”的绰号。
这背后,实则是迎合型人格的体现——面对请求,她总是难以拒绝,甘愿委屈自己以换取他人的欢心。
这种特质,并非青少年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年龄层,从小孩到成人均可见其踪影。
《教会孩子说“不”》这本绘本中,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凯尔的故事。每当叔叔来访,总爱以挠痒痒作为亲昵的方式。
尽管凯尔对此感到不适,但在家人看来这只是爱的传递,让他难以启齿拒绝。
内心的挣扎最终促使凯尔向母亲吐露心声,他并不喜欢这种互动方式。
令他意外的是,母亲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郑重地告诉他:“你的感受很重要,有权拒绝不喜欢的身体接触。”
这一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心中的路。
得到母亲的支持后,凯尔鼓足勇气向叔叔表达了真实想法。结果令人惊喜,两人找到了新的相处之道,关系因此更加和谐。
这个小故事揭示,“拒绝”并非洪水猛兽,只是孩子们常因未知的恐惧而却步。
因此,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应当成为孩子的坚实后盾,在孩子犹豫不决时轻轻推上一把,鼓励说:“宝贝,你的意愿同样重要,勇敢说‘不’,不必顾虑。”
这样的正面引导,不仅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勇于表达自我,更是为其日后的独立与坚强奠定基石,学会真正的自我坚持。
孩子,这件事你做得真棒!
孩子在面对赞誉时,其内在动力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
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数学教师向她反映,孩子在逻辑思维方面显得吃力,数学成绩拖了后腿,恐怕会影响小升初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信息,朋友并未动怒,也没有对孩子转述这一评价,相反,她选择以鼓励的姿态回应:
“老师特别提到,你在课堂上的专注度非常高,只要保持这份努力,成绩自然会逐步提升。”
一次考试结果不尽人意,孩子独自在房间黯然落泪。
这时,朋友温柔地安慰并激励她:
“注意到没?这道题上次困扰了你,但这次你完美解答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啊。”
“还有,你的字迹也越来越工整美观了。”
沐浴在母亲的理解与信任之中,孩子重新找回了斗志,对学习投入了更多心力,成绩从班级末尾一跃进入前十,顺利考入心仪的重点中学。
正面的肯定如同一束光,能有效激活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唤醒其内在驱动力。
当孩子遭遇考试失利或生活中的挑战,他们的心灵已然承受了一次挫败,变得尤为敏感脆弱。
此刻,来自家长的鼓励就如同一股强心剂,为孩子内心注满能量,激励他们重拾信心,再度起航。
频繁地强调“你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实质上是在传达:我见证了你的付出与努力,我为你感到无比自豪。
当孩子的亮点被察觉并认可,他们内心便会生出“我能够做到”的坚定信念,从而不遗余力地朝着目标前进。
孩子,犯错也没关系
安全感:孩子勇敢探索的坚固后盾
正如发展心理学家苏珊·恩格尔所强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回避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与经验。
他们心中植根的“错误等于责备”的观念,成为探索未知的重重障碍。
新鲜事物面前,这些孩子犹豫不决,畏惧尝试,长此以往,自信心日渐消磨,留下的是过分的谨慎与自我怀疑。
一次难忘的自行车课
回想起大娃对骑自行车的深深抗拒,根源竟是害怕摔倒、弄脏衣物后的责骂。
那瞬间,我的心满是疼惜,连忙安慰他:“宝贝,摔跤不怕,妈妈在乎的是你是否安好,远超过于衣裤的干净。”
我接着承诺:“别担心,有妈妈在旁守护,我们一起面对挑战。”这份保证如同魔法,大娃即刻拉起我的手,迫不及待地迈向自行车。
“犯错亦无妨”,爱的最强音
“犯错也没关系”,简短六字,却是给孩子最深的安全感,意味着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
正如我们在犹豫徘徊时,一句“即便出错也无妨,勇敢去做”所带来的鼓舞与力量,让孩子感受到,尝试的路上,有爱相伴,无惧风雨。
鼓励的话语,成长的助力
因此,当孩子面临失误,温柔地告诉他们:“这不过是成长的小插曲。”
在他们踟蹰不前时,轻轻一推:“不迈出第一步,怎知风景如何?错了也是宝贵的经历。”
这类话语,构筑了孩子心中的安全网,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迈出步伐,勇敢探索,不畏挑战,一路向前。
这样的爱与鼓励,正是孩子勇闯世界,不断前行的最强大动力。
孩子,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
在热播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林依晨所诠释的角色简庆芬,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婚姻十二载,她坦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并非丈夫心中挚爱。
生日宴上,那块特意挑选、符合前女友口味的蛋糕,她心知肚明,却隐忍了整整十二年。
即便对婆婆的情感并非出自真心的喜爱,简庆芬仍然选择委屈自己,尽力满足婆婆的每一个愿望,甚至甘愿放弃工作,全心全意照料她。
这一切行为的根本,在于简庆芬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终其一生追求他人的喜爱与认可,却忽略了自我价值与感受的重要性。
表面的和善与宽容之下,掩藏着深入骨髓的自卑与自我消耗。
更令人担忧的是,成年后,这样的自卑感往往难以轻易摆脱。若能在孩童时期被察觉并得到正面引导,孩子们将有机会学会表达自我,逐步重获心灵的自主权。
因此,当察觉到孩子展现出过度的顺从,过分在意旁人感受时,首要之举是坚定地向他们传达: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人的目光不应成为你的束缚,你内心的声音才是最宝贵的导向。
随后,引导孩子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需求,一步步引领他们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肯定。
这一过程,是对孩子成长最为珍贵的赋能。
孩子,“我永远爱你!”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核心需求:儿童期的每个孩子都深切渴望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这意味着,经常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至关重要:“无论遭遇何事,我的爱永远伴你左右。”
在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内敛,直白的爱意言辞并不常见,人们倾向于以行动默默展现关爱,即所谓“刀子嘴,豆腐心”。
然而,孩子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难以理解成年人复杂的情感暗示,仅能直观地从直接言语中感知被爱的感觉。
当父母以严格标准要求孩子时,孩子可能会错误解读这一信号,认为:“唯有当我足够出色,才能赢得父母的爱;反之,若我表现不佳,爱便随之消失。”
这种误解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心态:为了获得爱,必须不断追求完美。
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孩子可能过分寻求外界认可,不惜一切代价迎合他人期望,努力成为他人眼中的“完美小孩”。
一旦遇到挫折,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孩子极易陷入自我指责与羞愧之中,甚至产生消极念头:“因为我不好,所以不值得被爱。”这凸显了直接、正面表达爱意对孩子建立自信与安全感的重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一个深刻见解:那些感知到母亲特别喜爱的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上往往展现出无比的自信、不可动摇的乐观态度,他们勇敢无畏,并且频繁收获真实的成就。 这提示我们,爱的表达不应被节制。
日常中,简简单单的话语如:“宝贝,你被爸爸妈妈深深地爱着!”
“记住,你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宝贝。”这些温暖的告白,如同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沐浴在爱河中的孩子,深知自己拥有父母无条件的爱护与珍视,这份确信让他们更加自信,学会自爱,并勇于表达内心的需求。
一句我深以为然的话是:“为人父母,实则踏上一场自我修行之旅,育的是子女,修的却是自己的心性。”
孩童时期,认知有限,难免行差踏错。我们应通过频繁而深入的沟通,让孩子在每一句对话中感受到关怀与爱意,引领他们迈向正确的道路。
灌输正面的价值观,为孩子的成长加油鼓劲,助力其成长为一名阳光、积极、向上的少年,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轻轻一点“关注”,寄托了我们对孩子最真挚的祝愿:愿他们茁壮成长,内心充盈着强大而温暖的力量。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