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瓦格赫位于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Lahore)与印度城市阿姆利则(Amritsar)之间。瓦格赫还有一个名字是“ 阿塔里-瓦格赫(Attari-Wagah)”,那是因为阿塔里是印方最接近边境口岸的一个村庄的名字,而瓦格赫这个村庄则位于巴方一侧。在1999年克什米
5月7日,中国国际电视台对瓦格赫降旗仪式进行报道。 图:CGTN
5月10日,随着印巴宣布全面停火,因冲突而中断的联合降旗仪式于次日恢复。
据金羊网5月11日报道,印度与巴基斯坦在瓦格赫(Wagah,也有译为“瓦加”“瓦卡”)口岸的每日联合降旗仪式立即恢复往日热闹,现场观众欢呼不断。
01
瓦格赫位于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Lahore)与印度城市阿姆利则(Amritsar)之间。瓦格赫还有一个名字是“ 阿塔里-瓦格赫(Attari-Wagah)”,那是因为阿塔里是印方最接近边境口岸的一个村庄的名字,而瓦格赫这个村庄则位于巴方一侧。在1999年克什米尔的和平桥开通之前,瓦格赫口岸是两国两千多公里边界唯一的陆路通道。
在瓦格赫口岸,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和巴基斯坦游骑兵共同进行的降旗仪式,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展演”,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看。这个仪式英文名为“Beating the Retreat”,意译为中文则是归营号。即傍晚士兵们演奏音乐,降下旗帜,标志着一天军事活动的结束。
从1959年开始,除了战争冲突等特殊时期外,印巴双方的士兵每日都会进行这场气势磅礴的表演,士兵们精心打扮、身着炫目军装,进行极其夸张的高抬腿踏步和瞪眼秀肌肉……
2008年8月31日,在连接印度阿姆利则与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边境口岸,两国士兵参加降旗仪式。图:新华社
一家中国媒体这样报道降旗仪式:
每天日落前一小时,是边境口岸最隆重的时刻。从1959年印巴两国决定共同来完成这里的降旗仪式开始,双方长久以来的对抗让这场仪式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较量。
振臂欢呼,高喊口号,一切从声音的较量开始,这些都是双方举行降旗仪式之前必不可少的热场。 在全场气氛调动起来之后,仪式正式开始。在双方礼仪队队长发出一声不分高下的长鸣之后,士兵们在双方观众的期待中耀武扬威地登场了。
只见巴基斯坦一位士兵迈着步伐走向边境大门,双方国门第一次打开,这时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两边带着同款不同色的鸡冠帽的士兵动作一模一样,气势汹汹的阵势却突然画风一转,两人的对抗最后却是以一个较劲似的握手收场。
随后双方士兵分批走向边境,每一次也少不了踢腿跺脚等力量动作上夸张声势地较量。从走位到降旗前的准备,别看其中双方剑拔弩张,这其中也少不了努力合作来保持神同步。因为有时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当天巴基斯坦的士兵就因为凌乱的绳子而慢了半拍,这时印度的士兵却十分有默契地等着对方梳理完毕。然后两边最后才在响彻天际的军号声中缓慢庄严地降下了国旗。
这一仪式的壮观场面吸引了边境两侧的众多民众以及国际游客。为了接待民众和游客,两国都修建了看台。印度一方的看台更高大些,上面悬挂甘地头像;巴基斯坦一方看台的座位少些,悬挂真纳头像。
有不少人形容这个场所就像一个巨大的体育场。一位观看过仪式的外国游客表示:“走向瓦格赫边境大门的路让我们想起了观看足球比赛的经历。周围的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一群人聚在一起聊天,大概是在想象接下来的比赛的各种结果。举着旗子为了支持‘主队’并激怒敌对的人群。我们周围到处都是期待感。”
在游客下车地点,就有小贩兜售帽子和面部彩绘,在进入“体育场”前游客需要排队通过安检,据一些人说还有冰淇淋和瓶装水被出售,现场还有带动气氛的司仪,一些时间也允许观众下场舞蹈,嘈杂的音乐更加增加了节日的氛围感。
这样的奇特也足以引发深思。2009年2月8日,印度导演苏普里尤·森(Supriyo Sen)还以此题材拍摄了短片《Wagah》,获得59届柏林电影节的“今日柏林奖”。
02
两国参加仪式的士兵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身高超过1.8米、外形、长相和姿势都有严格要求,而且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具有较强的仪仗任务能力。仪仗士兵的胡子令人印象深刻,据说他们会获得额外的津贴保养胡子。
士兵在仪式中还要尽可能将脚抬高,以在踏地时制造出巨大响声。有人认为这种高难度踏步方式(goose step)是源自18世纪的普鲁士军事训练。
印度士兵(左)与巴基斯坦士兵(右)均有扇形头饰。图:新华社
由于两国同出一源,所以双方在军礼服的风格、仪式的动作都相差无几。印度士兵身穿卡其色制服,条纹腰封,头巾上有红色的扇形装饰。巴基斯坦士兵身穿黑色制服,红色腰封,黑色头巾,也有扇形装饰。
有不少观众会疑惑:为何两国的士兵在头上“插着扇子”?
这要从印度次大陆的“头巾文化”说起。学者卡拉?辛格(Kala Singh)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数千年来,头巾不仅在印度被使用,在世界各地也都有使用。头巾曾被宗教人士、王室成员佩戴,也用于时尚领域。在不同的国家,头巾有不同的称呼。在波斯语中,它被称为 “杜尔班德(Dulband)” 或 “萨尔班德(Sarband)”;土耳其语里叫 “图尔班(Tulband)”;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是 “Turbante”;荷兰语是 “Tulbans”;罗马尼亚语是 “Tulipan”;法语是 “Turbant”;在古埃及,它被称作 “pjr” 。在印度,它被叫做 “帕格(Pag)” 或 “普格里(Pugri)”,这个名字很可能源于 “pjr”;而锡克人则称其为 “达斯塔(Dastar)”。
《头巾与故事(Turbans and Tales)》一书指出,几个世纪以来,头巾在印度次大陆是地位与尊贵的象征。在印度的英国军队在将头巾融入军装之后,头巾在军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部队的标识和士兵的身份象征。后来,这还影响了百姓佩戴头巾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次大陆的种族和文化众多,头巾在各个地方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名称。
R?莫尼?巴恩斯少校(R.Money Barnes)1960年出版的《英国及英帝国的军事制服》一书中介绍:“缠绕军用头巾(puggares)已成为一项需要技巧的本领。在整个英属印度军队中,肯定存在着数十种不同的缠法,熟知头巾缠法的人一眼就能辨认出不同的样式。一个团里出现多种样式是由于‘阶层连’制度,这种制度可追溯到1857年孟加拉军队兵变之后。”
头巾实际也是一种身份标识。即使对于那些不了解熟悉军队情况的群众来说,也能通过头巾区分不同的部队。比如一类头巾通常是先戴好名为 “库拉(khulla)”的圆锥形里帽,然后将帕格里(pagri)缠绕在它的周围,剩余的尾端被称为“沙姆拉(shamla)”。这个“沙姆拉”部分有时候会被折叠成精致的扇形,成为外观中最醒目的部分。
2006年1月22日,在印度东部城市加尔各答,印度士兵在为共和国日游行预演。 图:新华社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共和日阅兵彩排上,印度中央工业安全部队士兵在国王大道上行进。 图:新华社
印巴很多部队都吸取了扇形头巾的醒目特点,作为自己礼仪服的一部分。在瓦格赫口岸,印巴两支部队均追求炫目效果,于是这个扇形头饰自然是越来越大,成了一把“扇子”。
至于为什么布匹折成的“扇子”能像硬纸板那样直立不倒,有人说是因为头巾之前经过上浆处理。有意思的是,现在也有一些便捷的礼仪头巾(如一些婚礼头巾)是另外加配“扇子”,不需要像传统那样折叠出“扇子”了。
据悉,以前印巴双方在降旗仪式上都会展示更具侵略性的元素,但是这些元素目前已经被淡化,只剩下戏剧化的炫耀来表明双方的敌意,这种敌意会让双方的居民兴奋不已。
在观看过降旗仪式之后,中国记者邹松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的边防军仪仗小队,每日同时在此上演斗气儿似的降旗仪式,吹胡子瞪眼,拉胯踢腿,彼此不忿。实际上观众都明白,此番煞有介事的表演确能涨我士气,但灭不了对手威风。”
他透露,“突出的感受是,表面上剑拔弩张,实际上‘和’远大于‘斗’”。记者能够体会印巴双方通过降旗仪式所抒发的爱国热情。曾有西方人将瓦格赫边界降旗仪式比作一场“精心策划的羞辱”,但确实凭借这一场场和平的“羞辱”,边界两边的自尊心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斗”与“和”的表演似乎满足着两国心理上的某种需求:我不怕你,你永远不要忽略我的存在。
2004年1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瓦格赫边境检查站,两国士兵在各自举行的降旗仪式中相对而立。图:新华社
所以说,尽管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语言和宗教差异,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些人拥有共同的耻辱历史和相似文化的事实。虽然边界仪式展示了两国之间的竞争,也突出了在政治冲突下依旧存在的共同点。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以“印巴边境日常仪式背后”为题的报道称:“对许多游客来说,这是一场必看的奇观,充满了戏剧性和民族自豪感。但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在导弹发射速度比和平谈判进展还快的当下,这种呼喊和跺脚的仪式意外地具有了重要意义。”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新华社:巴基斯坦独立日:独特的两国降旗仪式表演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印巴边境日常仪式背后
央视网:印巴边境降旗仪式:没有硝烟的较量
环球时报:在印巴边界看两国“斗”与“和”
沙尚克:精心设计的仪式,叙述了印巴紧张局势的所有信息
卡拉?辛格:头巾的传承
来源:新快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