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平市中沙镇作为典型山区乡镇,山岭纵横、耕地稀缺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高含沙量土壤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双重禀赋。在自治区全面推进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镇人大紧扣“底数清、责任明、整改实”三大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排查-整治-监督”联动
桂平市中沙镇作为典型山区乡镇,山岭纵横、耕地稀缺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高含沙量土壤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双重禀赋。在自治区全面推进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中,镇人大紧扣“底数清、责任明、整改实”三大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排查-整治-监督”联动机制,既筑牢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的安全屏障,更展现了基层人大在生态治理中的使命担当。
以“接地气”方式凝聚环保共识推进生态共治
中沙镇人大紧扣“凝聚环保共识”目标,以“接地气”方式推进生态共治。一方面,依托代表联络站、村屯广播等基层阵地,组织人大代表担任环保“宣传员”,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流动宣传车巡播等“看得懂、听得进”的形式,普及重金属污染防治知识,累计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份。另一方面,聚焦“土壤污染防治”“长江保护法”等社会关切热点,创新“案例式普法”:结合本地矿产开发与水土流失实例,用方言土语解读《土壤污染防治法》《广西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条款,将专业条文转化为“田间课堂”,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主动性,推动形成“人人关注、户户参与”的环保治理新格局。
以“一盘棋”思维构建系统化隐患排查机制
自治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后,中沙镇人大迅速响应,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监督重点。依托“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落实、代表参与”的联动机制,组织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召开专题部署会,按照贵港市人民政府关于“紧盯矿山、涉重企业等关键领域监管”的指示精神,制定《中沙镇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实施方案》,明确代表分组包片责任,建立“排查—整改—共治”管理机制,确保任务落地有抓手、推进有路径。
人大代表化身“巡查员”“监督员”,以“绣花功”织密隐患排查网络,深入一线精准排查。一方面,聚焦辖区内废旧矿山、化工企业周边等关键区域,联合沙坡村、球地村、新宪村、心田村、理珍村、中和村6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拉网式”检查,重点核查企业废水排放、固废处理、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累计走访企业15家次,发现管网老化、台账不全等问题12项,现场督促立行立改。另一方面,同步开展“进村入户”行动,通过走访座谈收集社情民意,对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推动镇政府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图为中沙镇人大代表,中沙镇庞村村支书李炯能(右一)对河道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责任清单整改
针对排查出的隐患,代表们主动担当“协调员”,推动形成“一点一策”整改清单。例如,针对辉胜养殖场项目平整土方产生的约1万方弃土,代表们多次实地调研,并提出“规范清运、分类处置”建议,制定专项处置方案,确保弃土依法依规有序处理。在整改过程中,代表小组定期开展“回头看”,通过听取专项汇报、组织选民代表参与验收等方式,确保隐患点全部按期销号。针对排查出的共性问题,人大代表将定期参与环保联合执法检查,对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将涉重金属环境治理纳入中沙镇人大年度“民生实事项目票决”,推动政府将环保联合执法纳入常态化监管清单。
截至目前,中沙镇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累计排查重点区域23处,推动整改问题18个,建立长效监管机制3项。
图为中沙镇人大代表,中沙镇沙坡村支书李伟树(右一)对供水工程点开展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
此次专项工作中,中沙镇人大代表主动作为、靠前监督,既推动了具体问题解决,也探索出一条贴合基层实际的生态环保监督路径,为辖区生态环境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监督触角延伸到生态保护的每个环节,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中沙的绿水青山。”中沙镇人大主席黄妮珍表示。
作者:陈隆宇
编辑:谢梦
责编:梁新荣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