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5.18”,健康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5.18毫摩尔/升。这个日子提醒人们:重视血管健康,主动管理血管健康,才能争取降低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转自:中国妇女报
●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5.18”,健康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5.18毫摩尔/升。这个日子提醒人们:重视血管健康,主动管理血管健康,才能争取降低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第十四届胸痛中心大会”公布,全国已有近6000家医疗机构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治疗。与会专家就构建覆盖全周期的健康网络展开交流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胸痛救治体系,提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水平。
■ 陈蔷
4月25日~27日“第十四届胸痛中心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大会公布,全国已有近6000家医疗机构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与会专家就构建覆盖全周期的健康网络展开交流探讨,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胸痛救治体系,提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性胸痛相关疾病的救治水平。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5.18”,健康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5.18毫摩尔/升。这个日子提醒人们:重视血管健康,主动管理血管健康,才能争取降低心肌梗死、中风、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报告推算,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3.3亿,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且中年群体正逐渐成为这一“沉默杀手”的主要目标。
近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接诊了一位46岁的女性患者张女士,她是某上市企业高管,在一次深夜加班后突发胸痛,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心血管严重堵塞。类似情况在一些医院心内科屡见不鲜,这几年四五十岁甚至三四十岁做心脏支架手术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心血管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心脏支架要不要做?什么情况必须做?做支架之后还得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拥有心脏健康?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晋军表示,科室经常接诊一些繁忙的“80后”患者,主诉胸闷气短。从外表看,患者身体健硕、面色红润,全然不像有病的人。一检查便发现有血脂偏高、轻微冠脉痉挛等情况,一旦情绪波动、过度劳累,就会有心血管系统受损的风险。
晋军指出,四五十岁人群心血管疾病占比显著增加的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使得中年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慢慢地就为心血管堵塞埋下了伏笔。
其次,频繁的应酬、摄入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也是导致心血管堵塞的重要“帮凶”。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增加了心血管堵塞的风险。
晋军强调,尽管科学界尚未完全明确心血管堵塞的确切病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和治疗。
治疗并非一蹴而就,求治不如严防
目前,针对心血管堵塞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通过服用抗凝、降压、调脂等药物,控制病情发展。介入治疗则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其中PCI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而广受欢迎。
目前,国内外在心血管堵塞的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内已广泛采用先进的介入技术和设备,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也在不断探索中。
治疗心血管堵塞并非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早期诊断,与其发病后追悔莫及,不如把整个战线前移,杜绝各种发病诱因。预防心血管疾病,不仅需要个人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还需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大家日常应改善生活习惯,包括平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及时发现心血管问题的重要手段。
对于已经出现心血管堵塞症状的患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晋军提到,心血管堵塞的症状可能包括胸痛、胸闷、心悸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心肌梗死。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心血管堵塞患者需要安支架吗?
心血管堵塞患者是否一定要安装支架?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堵塞程度、症状严重性以及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
支架手术(PCI)是一种常见的介入治疗手段,主要用于疏通严重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脏供血。然而,并非所有心血管堵塞患者都需要安装支架。
如果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堵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此时需要紧急进行支架手术,迅速恢复血流,挽救心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且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支架手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肌供血。此外,某些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风险,如左主干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支架手术可以降低未来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风险。
然而,如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0%,且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病情,无须立即安装支架。
对于没有明显心绞痛或其他心血管症状的患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也可以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来管理病情,支架手术并非首选。对于某些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出血风险高等)的患者,支架手术的风险可能大于获益。
总之,支架手术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个体化评估。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做出明智的选择。
决定是否安装支架的相关检查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还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和整体健康状况。
支架术后康复已成为重要治疗方向
为什么支架手术后心口发热,只想吃冷饮?
支架手术作为治疗心血管堵塞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心热、吃不下饭等不适症状。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患者和家属的担忧。
晋军解释,这可能与药物副作用有关。支架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对胃肠道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胃食道反流等症状。此外,手术后的应激反应也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
因此建议,支架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和作息习惯,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
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建议及时进行评估和检查,了解胃肠道情况;对于副作用大的心血管药物,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在一些医院,心脏康复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方向。科室设有专门的心脏康复中心,拥有专业的康复场地,从药物、心理、运动、营养、戒烟、科普等综合全方位干预帮助患者康复。
对于心血管堵塞患者而言,治疗“未病”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均衡、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不可或缺,如血脂、血压、血糖检测,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应对压力,避免情绪大幅波动。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管“求救”4种信号 “抢修”血管用4招
以下四个症状是血管“求救信号”:
四肢发麻与间歇性跛行:四肢血管不畅可致手脚冰冷发麻;活动时腿部酸痛、乏力、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缓解)。
头晕头痛与视力模糊:血管淤堵致脑部供血不足,可引发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等。堵塞加剧还可出现平衡障碍、肢体无力,痴呆和脑梗死。
胸闷气短与异常疲乏:血管堵塞,心脏会“水压不足”。最初在快走、爬楼梯、搬重物后感觉胸闷、发紧或有压迫感,慢慢地,平时轻松的家务活也变得异常吃力,还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全身性表现:比如,老是觉得累、没有力气,稍微动一动就喘;伤口好得特别慢;轻微磕碰就淤青;皮肤干燥、脱皮、瘙痒等。
4招血管“抢修计划”: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饮食调控。少吃容易堵塞血管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加工零食等。可适量多吃全谷物、富含花青素的蔬果、深海鱼虾、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黑木耳等。
晨起后喝杯温水。睡前1小时少量饮水,有效预防夜间血流过缓。
坚持运动。运动是血管的天然扩张剂,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骑车、跳绳等,也可进行碎片化运动。
局部增温。可以通过泡脚、搓手等局部增温的方式缓解手脚冰凉的情况。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