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乡村振兴不要那么多“网红书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6:49 1

摘要:“村支书带货”本应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切口,却在盲目模仿中沦为一场“流量内卷”的集体狂欢。镜头前,村支书们挤眉弄眼、口号雷同,直播间里,产品同质、剧本拙劣。

最近刷小视频,刷到全国各地的乡村里的村书记们亲自上阵拍的各种段子。看的我一身的鸡皮疙瘩,可能是我个人关注农村话题比较多,大数据给我推荐全是相关的内容。

今天就聊聊“村支书带货”这事。

先说结论:“村支书带货”跟风现象不治,乡村振兴只能“尬”在原地。

“村支书带货”本应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切口,却在盲目模仿中沦为一场“流量内卷”的集体狂欢。镜头前,村支书们挤眉弄眼、口号雷同,直播间里,产品同质、剧本拙劣。

一个跟车追赶抛送特产、一个新疆警察用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交通普法视频,这两个创意视频成了各个村书记们的模仿重灾区。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初心都是好的,想为当地乡村发展找点门路,我想大部分人也并不愿去镜头前尬演,他们又不是专业演员,肯定也没那么热爱表演。

但拙劣模仿的人多了,这种跟风乱象不仅暴露了基层创新能力的贫瘠,更折射出乡村振兴中“懒政思维”的蔓延:本质上是乡村数字化转型初期资源与能力不匹配的体现。

与其因地制宜谋发展,不如复制粘贴赚快钱。若再不戳破这层皇帝的新衣,乡村振兴恐将困在“无效内耗”的泥潭里。

1.这种千村一面的拙劣模仿,流水线式的人设复制,本质是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自我矮化,把乡村振兴降格为一场“谁更会演”的闹剧。

刚开始看那个跟车追着跑的视频,那种舍不得客人走的心情溢于言表,生怕怠慢了客人的那种愧疚,急切的把一包一包的土特产往客人车里塞......这类视频看一个两个可以,看多了甚至都会觉得心里不适。那些后知后觉的书记们就不要再模仿那个创意了嘛。

一个跟车视频,那么多人参与拍摄,就有那么多个脑袋。人的脑袋是是用来想问题的,不是摆设,那么多人随便想个不一样的拍摄点子想不到吗?

2.这种虚假繁荣掩盖真问题,这种“政绩泡沫”让基层陷入恶性循环,越是数据造假,越是加入投入,投入越多,真实问题越被忽视。当播放量、点赞量、KPI成为考核指标,乡村振兴便成了一场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长沙周边有个村,事情还没干,先花费几十万为村书记配备专业直播间、专业拍摄设备,现在已经结果沦为“电子废铁”。有个乡镇强推“一村一直播”,导致村合作社资金断裂,最后事情不了了之。这些面子工程,让本就有限的资源被无效消耗,反而加剧了“越振兴越贫困”的荒诞现实。

3.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绑架集体经济的做法很难长久,其实乡村振兴是一门复杂的工程。当被简化为“村支书的个人秀”,所有压力便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看常德的“滔书记”因被电商恶意打假人整的心里憔悴,一放弃直播,整个乡村电商随即停摆;还有个怀化的乡村因书记换届,苦心经营的账号一夜归零。这种“人走茶凉”式的带货模式,本质上是用个人能力掩盖系统缺陷,用短期热度替代长效机制。

最后说句狠话:乡村振兴不需要“网红书记”,需要“硬核改革”
乡村振兴的核心从来不是“谁会演戏”,而是“谁能把一粒米、一颗果、一片瓦的价值吃干榨净”

与其这些村支书在镜头前装疯卖傻,换做我不如回到田埂上做好三件事:

拍视频宣传可以当做工具,但一定不是目的,唯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而非镜头前的“工具人”,这场变革才不会被流量泡沫淹没。

来源:谣谣杂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