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2年9月18日的北京秋意渐浓,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毛泽东提笔挥毫,为来访的日本工人访华代表团写下了一段题词。墨迹未干的宣纸上,“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就是毫无疑义的。应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访华代表团
毛泽东为日本工人朋友们题词
1962年9月18日的北京秋意渐浓,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毛泽东提笔挥毫,为来访的日本工人访华代表团写下了一段题词。墨迹未干的宣纸上,“只要认真做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日本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日本革命的胜利就是毫无疑义的。应日本工人学习积极分子访华代表团各位朋友之命,书赠日本工人朋友们。毛泽东,一九六二年九月十八日”几行遒劲有力的行书,成为中日交往史上一段特殊记忆。这个看似寻常的外事活动,实则承载着冷战格局下东亚两个邻邦复杂微妙的历史互动。
该代表团成员多来自汽车、造船等重工业领域,他们跨越东海来到中国,既带着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好奇,也怀揣着寻找工人运动新路径的期冀。在为期三周的访问中,这些日本产业工人参观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钢铁公司等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亲眼目睹了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场景。
毛泽东选择在“九一八事变”三十一周年这个特殊日子题赠日本友人,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隐喻。题词内容既沿袭国际共运传统话语体系,又暗含对日本革命道路的独特思考。相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武力革命形式的强调,此时的表述更突出“结合”的辩证关系。这种转变既源于对国际共运发展的现实考量,也包含着对日本社会转型的敏锐观察。
题词在日本左翼阵营引发多重解读。这种认知恰如多棱镜,折射出冷战中期东亚左翼运动的复杂光谱。值得注意的是,题词原件经由日本工会总评议会辗转收藏,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夕的工人运动中频繁亮相,成为罢工现场的精神图腾。这种符号化传播背后,是日本工人阶级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变革的集体焦虑。
历史学者后来发现,题词将意识形态原则与现实策略相结合的政治智慧,在两年后中共与日共关系中显得尤为意味深长。当国际共运的宏大叙事遭遇民族国家利益的具体碰撞,那段题词逐渐褪去理想主义色彩,转而成为研究战后中日关系嬗变的重要注脚。
六十年时光流转,这份题词的原件静静陈列在东京某民间纪念馆内,泛黄的宣纸边缘已现细微裂痕。参观者常驻足于展柜前,试图透过龙飞凤舞的笔迹,读懂那个特殊年代两个邻邦间若即若离的复杂情愫。当全球化浪潮冲刷着传统意识形态边界,题词中“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依然在太平洋两岸激荡着新的思考——不同文明形态如何在保持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良性互动,这道历史考题的解答,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岁月包浆的细节之中。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