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周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流行石构墓葬俗,具体分为石棺、填土内积石、积石为椁三种形式。石构墓起源于北方文化带东北部并逐渐向西南方向传播,其中石棺与填土积石墓流行于局部地区,积石椁墓流行范围较广。宝鸡旭光 M19 是目前发现的分布在北方文化带最西南部的一座积石椁墓,
【摘要】东周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流行石构墓葬俗,具体分为石棺、填土内积石、积石为椁三种形式。石构墓起源于北方文化带东北部并逐渐向西南方向传播,其中石棺与填土积石墓流行于局部地区,积石椁墓流行范围较广。宝鸡旭光 M19 是目前发现的分布在北方文化带最西南部的一座积石椁墓,时代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之间,与冀北地区玉皇庙文化关系密切,其随葬品研究也支持以上认识。
东周时期,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文化面貌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形成了中国北方文化带,其地望大体包括今甘肃东南部、宁夏中部和南部、陕西中西部和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西部和北部以及北京地区,以石块作为墓葬建筑材料是北方文化带的显著文化特征[1]。近年发现的陕西宝鸡旭光 M19,其积石墓形制和随葬品均体现出强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2]。笔者在整理发掘资料的同时,进一步对该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资料进行了梳理,尝试探索石构墓在北方文化带的发展演变历程。现将相关认识作以汇报,以就教于方家。
一、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的分布与流行情况
(一)东周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的分布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石构墓葬主要分布在文化带东部,有三个集中发现区域:第一区,西拉木伦河上游、老哈河一带;第二区,桑干河中下游与洋河流域的冀北地区;第三区,滹沱河流域的山西中北部与冀中地区(图一) 。
图一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主要发现地点
1. 夏家店2. 红山后3. 小黑石沟4. 南山根5. 平泉东南沟6. 玉皇庙 7. 白庙8. 梨树沟门 9. 塔岗梁 10. 中霍村 11. 访驾庄 12. 中同村 13. 行唐故郡 14. 钓鱼台 15. 坛山 16. 旭光村
1. 第一区
发现石构墓葬的遗址主要有内蒙古赤峰红山后[3]、夏家店[4]、宁城小黑石沟[5]、南山根[6],河北平泉东南沟黄窝子山和北大面山[7]等(表一)。石构墓类型包括石棺墓和积石椁墓两种,时代从西周中晚期延续至春秋早中期。该区此时属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范围。
表一 一区石构墓统计表
墓葬资料经梳理,得知红山后、小黑石沟、南山根和平泉东南沟四处墓地共发掘墓葬130座,其中石棺墓 93 座,占比 71.5%。墓葬多采用当地粗石板岩,并将平整一面向内修建组成石棺,顶部排列石板作为棺盖。部分简化形式墓葬直接用石板棚盖在竖穴土坑上。墓葬规格方面,石棺墓均为中小型墓[8],一般随葬陶罐和青铜刀、饰品等。
夏家店、小黑石沟和南山根三处墓地共发掘墓葬 100 座,其中积石椁墓 19 座,占比 19%。墓葬修建方式是在木质葬具与土圹之间填砌石块作椁。规格方面,石椁墓包括大、中、小三类。小型石椁墓以随葬青铜饰品为主。大中型墓随葬品丰富,金制品主要是螺旋形金盘丝,青铜容器有鼎、簋、鬲等,铜工具有凿、针筒等,铜兵器有剑、矛、戈、盾、斧等,车马器有衔、銮铃、铜泡、穿孔饰等,此外还有装饰用品如牌饰、绿松石和各种骨制品等。
2. 第二区
该区发现的石构墓遗址主要有延庆军都山玉皇庙[9]、滦平梨树沟门[10]和张家口市白庙遗址[11]等 (表二)。石构墓类型包括填土内积石和积石为椁两类,时代从春秋早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该区域此时属玉皇庙文化分布范围。
表二 二区石构墓统计表
玉皇庙石构墓葬有填土内积石和积石为椁两种类型,时代跨越春秋早、中、晚三期。该墓地发掘墓葬 400 座,石构墓葬有 25 座。其中填土积 石墓 12 座,占墓葬总数的 3%;积石椁墓 13 座, 占墓葬总数的 3.3%。填土内积石墓包括大、中、小三类,石块采用平铺一层、成堆放置或散布摆放的方式。积石椁墓均为小型,积石方式是在木棺与土圹之间垒砌石块,常见样式是在二层台内用自然石块围砌一周,少的一层、多则数层;也有在二层台两端或仅局部码砌石块的象征性石椁形式。玉皇庙大型墓随葬有螺旋形金盘丝、虎形金牌饰等;青铜器有容器鍑、敦、盉、罍等,铜工具有带钩、削刀和扣等,铜兵器有剑、刀、戈、镞等,还有铜马具;装饰品有绿松石坠珠;陶器多见陶罐。中、小型墓不见金制品,多随葬铜螺旋形盘丝、小铜珠、铜扣饰,铜工具、兵器数量较少;串饰种类丰富,有绿松石、玛瑙、蚌珠、石珠等;陶器数量较少,主要为陶罐。
滦平县梨树沟门发现 1 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填土积石小墓,该墓地发掘清理墓葬总数为26 座,填土积石墓占比 3.8%,随葬品与玉皇庙同类小型墓葬一致。张家口白庙遗址发掘墓葬 25 座,其中 2 座为战国中晚期小型积石椁墓,占同批发掘墓葬的 8%,在 M25 棺外四周较为整齐地堆砌河卵石,墓壁头侧上方开壁龛,内置折腹罐,头部附近随葬一件铜带钩。
3. 第三区
滹沱河流域石构墓以太行山为界,分布在冀中地区与忻定盆地东、西两个地理单元。所发现石构墓均为积石椁墓(表三),流行时代从春秋中期延续到战国中晚期。该区整体处在中原与北方文化带中间,东周时期属鲜虞(中山)及其它北方戎狄文化的分布范围。
表三 三区石构墓统计表
在太行山以西忻定盆地,原平刘庄塔岗梁墓地清理东周时期墓葬 26 座,其中积石椁墓 22 座,占该墓地总数 85%[12];定襄中霍村发现 5 座积石椁墓[13]。太行山以东,灵寿中山国城址内外发掘墓葬总计 136 座,其中积石椁墓 8 座,占墓葬总数的 5.9%[14],这些积石椁墓包括大、中、小三型,长度超过5米的大型墓葬可以分为平面呈中字形、 长方形土坑竖穴式两种,积石当中还掺入了木炭。行唐故郡遗址发掘东周时期墓葬 37 座,其中石椁 墓 28 座,占发掘总数的 76%[15]。此外,发现石椁墓的地点还有新乐县中同村[16],唐县淑闾[17]、钓鱼台[18],顺平县坛山[19]等。
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包括银器、铜器、漆器、陶礼器、石器、骨角器、琉璃器、铁器等,铜容器有高圈足鍑和中原文化特色的鼎、鬲、甗、豆、壶、盆、匜及铜山字形器等。中小型墓随葬品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典型器物有螺旋形金盘丝、金泡及饰片,玉石、玛瑙串珠,青铜车马器及兵器等。
(二)东周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的流行情况
依据石质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墓葬整体形态,可以将北方文化带石构墓分为石棺墓、填土积石墓、积石椁墓三型。
1.A 型:石棺墓
根据石棺形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二亚型。Aa 型多以不规则石 块或石板砌成棺形,以石板作为棺盖,底部多数不用石板铺地。在墓葬保留下来的封土外侧,发现有用不规则石块封顶的现象;Ab 型为简易石棺,以不规则石块 或石板棚盖在竖穴土坑上(图二)。
图二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棺墓式样
2.B 型:填土积石墓
可分为两亚型。Ba 型是在墓圹内葬具之上的填土中,专门堆砌或摆放一层或一堆较小石块;Bb 型是用一块或 数块体积较大的石块,放置在木椁之上似乎是用来镇压盖板作用,还有的分布于圹口附近,发掘者称之为镇墓石或封顶石(图三)。
图三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填土积石墓式样
3.C 型:积石椁墓
可分为两亚型。Ca 型是在竖穴土坑墓中用石板或者石块构筑木棺外石椁,部分墓葬仅在二层台内局部积石,属于简化形式,该墓葬类型是北方文化带石椁墓的主流形式;Cb 型是异形石椁墓, 无论从墓葬形制或随葬器物上看,都体现出强烈的中原文化风格。具体表现在积石椁形式不仅出现于竖穴土坑墓中,在中字型或多室墓结构中也开始使用;随葬品的中原文化风格愈发强烈,甚至完全为中原文化系器物(图四)。
图四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积石椁墓式样
综合前文对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的地域分布、时代特征以及类型梳理,可以将这类墓葬流行情况推定如下:一区西拉木伦河上游、老哈河一带石构墓葬主要流行时间为西周中晚期到春秋早中期,石棺墓是典型样式,同时期 Ca 型积石椁墓也开始在该地区出现;二区桑干河中下游与洋河流域冀北地区,石构墓葬流行于春秋早中期到战国中期,填土内积石是该区具有特色的石构墓形式,Ca 型积石椁墓继续流行。需要说明的是,战国中晚期这里仍有少量石椁墓发现,以张家口白庙墓地石椁墓为代表,但在墓葬形制上与此前流行的石椁墓性质相异,属于 Cb 型;三区滹沱河流域的山西中北部与河北石家庄北部地区,石构墓葬时代跨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晚期。春秋早中期时流行北方文化带最具特色的土坑竖穴积石椁墓。春秋战国之交,中原文化风格愈发强烈地出现在石椁墓之中,Cb 型石椁墓 逐渐增多,到战国中晚期已成为石构墓葬的主流样式(表四)。
表四 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流行情况
二、宝鸡旭光 M19 的年代与性质
2019 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旭光墓地发掘清理了 1 座石构墓,编号 M19。按前文石构墓类型 划分,旭光 M19 是一座 Ca 型竖穴土圹积石椁墓。 该墓口底等大,墓向 68°,长 2.9、宽 1.6、深 1.1 米。 葬具为一木棺,已腐朽,棺底撒有朱砂。木棺外四壁和底部用河卵石垒砌包围,形成积石椁,被熟土二层台填覆(图五)。
图五 旭光M19墓室
随葬器物以装饰品和马具为主,共计 48 件 (组),包括金冠饰、螺旋形金盘丝、金箔片,玛瑙、绿松石串珠饰,铜器有双环首马衔、铃、管具、泡等(图六),骨角器有角镳、骨泡、马骨等。随葬品当中的金盘丝、绿松石和玛瑙串珠、双环首铜马衔及骨镳、铜管具等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分布特征,同类器物常见于东周时期滹沱河、桑干河及洋河流域地区,也就是杨建华先生所划分“第一种遗存东区”范围[20]。以下列举典型器物进行说明。
图六 旭光M19出土典型器物
1. 金冠饰(M19∶1) 2. 金盘丝(M19∶2、3) 3. 马衔(M19∶29、30) 4. 铜管具(M19∶31)
与旭光 M19 金冠饰相似的器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有发现[21],两者式样基本一致,仅镶嵌绿松石珠数量减少(图七,1)。相同形制的螺旋形金盘丝发现于原平刘庄塔岗梁[22],中山国灵寿城 M8004[23](图七,2),河北新乐县中同村 M2[24],唐县钓鱼台积石墓[25],顺平坛山战国墓[26],行唐故郡东周墓 M2[27](图七,4),以及延庆玉皇庙 YYM250∶4(图七,3)、YYM174 等 5 座[28]墓中。另外,玉皇庙墓地出土铜盘丝达 556 件,分别出自 271 座墓中,占比接近墓葬总数的 68%。北方草原系青铜马衔的两端为双环式,发现地点有原平刘庄塔岗梁[29]、浑源县李峪[30]、李家崖 83 坟 M1[31](图八,1)、玉皇庙墓地[32](图八,2、3)等,该型双环式马衔以往均发现于北方文化带陕北及其以东。这种形制马衔在玉皇庙墓地有清晰的演变规律,出土铜马衔共分为三式,由春秋早期 I 式单环孔,到春秋早中期发展为 II 式联通双环孔,至春秋晚期后段完全变 为 III 式封闭双环孔。
图七 与旭光M19出土相似的金饰品
1. 绿松石金泡饰(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出土) 2. 金丝圈耳环(灵寿城M8004∶1) 3. 金丝耳环(玉皇庙YYM250∶4) 4. 盘丝耳环(行唐故郡M2∶17、19)
在玉皇庙墓地也发现了大量铜管具,从出土情形可知,其用途是作为盛放铜锥、针,或骨针的器具。特征是两端相通,未有底盖,使用时以软皮或麻布包裹锥、针装入,其外再套皮囊,便于携带取用。玉皇庙铜管具可以分为三型,A 型横截面为长方形、B 型截面为圆形、C 型截面为菱形,A 型共 84 件,占出土铜管具的 91.3%[33]。从旭光 M19 出土竹节纹铜管具与玉皇庙 B 型 III 式周身饰竹节纹管具形制、尺寸基本一致(图八,4、5),并且也从同样出土于墓主腰间判断,该件铜管具用途与玉皇庙铜管具相同。这种样式的铜管具在玉皇庙墓地流行于春秋晚期。
图八 与旭光M19出土相似的铜马衔、管具
1. 铜马衔(李家崖83坟M1∶4) 2. 铜马衔(玉皇庙YYM151∶15) 3. 铜马衔(玉皇庙YYM174∶11) 4. 铜锥(针)管具(玉皇庙YYM134∶5) 5. 铜锥(针)管具(玉皇庙YYM174∶10)
从上文石构墓葬的分型看,旭光村 M19 属于Ca 型,属北方文化带积石椁墓的典型形式,该型 积石椁墓主要分布在桑干河中下游、洋河和滹沱河流域,也就是冀北和山西中北部、河北石家庄一带。出土的随葬品则主要和桑干河、洋河一带的北方系青铜文化内涵高度一致,根据北方文化带族群研究,东周时期这里是狄人的活动范围[34]。
旭光 M19 所在墓地以两周墓葬为主[35]。包括西周墓 45 座,其中西周早期占比接近 72%,其余少量为先周、西周中期墓;还清理战国中晚期秦墓 27 座。可知西周早期与战国中晚期是该墓地主要使用年代,M19 应与墓地秦墓群形成时间较近。
综上,通过石构墓葬形制、随葬品和墓地整体情况推断,旭光村 M19 是一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北方青铜文化墓葬,与冀北地区玉皇庙文化关系密切,墓主可能是来自北方地区的狄人,身份应为中小等级贵族。旭光墓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这里在春秋中期以后已经被纳入秦国版图,早前生活在这里的戎人与秦人杂处,并逐渐被同化为秦国社会成员[36]。以往该地区已经发现多处西戎文化遗存分布,性质明确的北狄遗存尚属首次发现。旭光 M19 的发现,表明在北方文化带内部存在远距离、跨区域的人群迁徙,是北方文化带戎狄与中原秦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三、余论
北方系青铜文化常见的墓葬形式有土构墓与石构墓两种,其中土构墓葬占据主要地位。虽然石构墓在北方文化带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但始终没有成为北方系青铜文化墓葬的主要形式。统计显示,石构墓葬几乎只发现于陕北以东——北方文化带东半部,并且在这些地区相同文化面貌的墓葬中,仍以土构墓占较大比例。自西辽河、内蒙古东南部起向西到滹沱河流域,石构墓葬占墓地墓葬数量的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滹沱河至河北唐河流域的鲜虞和中山国墓葬中,积石椁墓集中出现于等级较高墓葬之中,而中小型平民墓葬基本为土构墓,似乎体现出贵族统治者对这一具有族群标识意义的葬俗文化的重视。
石构墓葬俗起源于北方文化带东北部并呈现向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宝鸡旭光村 M19 是目前已知分布于该文化带最西南部者。石构墓葬包括石棺、填土积石与积石椁墓三种类型,石棺与填土积石墓流行于局部地区,积石椁墓流行范围较广。按照先秦文献记载,生活在中国北方文化带的西戎处于陕西关中西、宁夏南和甘肃东部,狄活跃于晋陕北部地区,在这两个区域不见东周石构墓葬遗存。而原本生活在陕北地区的白狄,经历了从西向东的迁徙后,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形成了代国和中山国文化,开始出现积石椁墓葬,可知白狄东进后留下的石构墓遗存应当另有源头。按照北方文化带内石构墓葬出现早晚和演变趋势分析,石构形式起源于北方文化带东端,就是西拉木伦河上游、老哈河一带的内蒙古东南部与辽宁西部地区,该区域与辽宁北部、吉林南部均有着悠久的石构墓传统。整个东周时期,这种墓葬形式由此起源并在北方文化带内向西南方向拓展,大约春秋早期时,到达桑干河中下游与洋河流域的冀北以及更往西南方向的滹沱河流域。在冀北一带形成了典型竖穴土坑石椁墓样式,该地区在燕文化完全统治以后不再流行石椁墓埋葬,滹沱河流域继而成为石椁墓的主要流行地。
北方文化带石构墓葬的发展演变是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有学者依据考古遗存分布地域、文化特征与内涵、存在时间等差异提出东周时期北方文化区存在相毗邻的南北两条文化带,已发现东周时期石构墓葬恰好均处于南文化带分布范围内[37]。南文化带戎狄部族由于长期与华夏为邻,彼此交往沟通密切,石构墓随葬中原青铜礼器、车马器等就是戎狄部族学习向往中原文化的结果。当然,北方文化带在不断中原化的过程中,一些北方文化因素也为中原地区所借鉴吸收,流行于山东临淄一带积石墓与北方文化带积石椁墓之间可能有联系[38]。此外,在我国西南地区存在大量石构墓,墓中出土铜柄铁剑和铜牌饰等也表明其与北方草原地带具有联系,农牧交错半月形文化带为北方族群的迁徙流动提供便利,形成埋葬习俗与器物类型方面的广域流行现象[39]。
向上滑动阅读注释:
[1]a. 杨建华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 文物出版社,2004 年;b. 单月英:《东周秦代中国北方地区考古学文化格局——兼论戎、狄、胡与华夏之间的互动》,《考古学报》2015 年 3 期。
[2] a.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陕西宝鸡旭光东周积石墓(M19)发掘简报》,《文物》2023 年 3 期;b.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编著:《宝鸡旭光墓地》,文物出版社,2023 年。
[3] a.[ 日 ] 东亚考古学会著,戴岳曦、康英华译:《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年;b. 吕遵谔:《内蒙赤峰红山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8 年 3 期。
[4] 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 年 2 期;b.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 年 1 期。
[5]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县辽中京博物馆编著:《小黑石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9 年。
[6] a.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 年 1 期;b.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c.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工作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 102 号石椁墓》,《考古》1981 年 4 期。
[7]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泉东南沟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考古》1977 年 1 期。
[8]综合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考虑,本文以墓长作为区分标准:大墓长 3.5 米以上,中型墓葬为 2.5 ~3.5 米,小于 2.5米为小墓。
[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著:《军都山墓地——玉皇庙》,文物出版社,2007 年。
[10] a. 承德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滦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墓群清理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4 年 2 期;b. 滦平县博物馆:《河北省滦平县梨树沟门山戎墓地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5 年 5 期;c.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滦平县文保所:《河北滦平县梨树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9 年 1 期。
[11]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 年 10 期。
[12]a. 山西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县刘庄塔岗梁东周墓》,《文物》1986 年 11 期;b. 忻州地区文物管理处、原平市博物馆:《山西原平刘庄塔岗梁东周墓第二次清理简报》,《文物季刊》1998 年 1 期。
[13]李有成:《定襄县中霍村东周墓发掘报告》,《文物》1997 年 5 期。
[14][2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著:《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1975—1993 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 年。
[15][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行唐县故郡东周遗址》,《考古》2018 年 7 期。
[16]a. 石家庄地区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县中同村战国墓》,《考古》1984 年 11 期;b.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 年 6 期。
[1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县文物保管所:《唐县淑闾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2 年 1 期。
[18][2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唐县钓鱼台积石墓出土文物整理简报》,《中原文物》2007 年 6 期。
[19][26]保定市文物管理所:《河北顺平县坛山战国墓》,《文物春秋》2002 年 4 期。
[20]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2009 年 2 期。
[21]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编:《色如天相器传千秋——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科学出版社,2022 年。
[22]同[12]a。
[24]同[16]b。
[29]同[12]b。
[30]李夏廷:《浑源彝器研究》,《文物》1992 年 10 期。
[3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著:《李家崖》,文物出版社,2013 年。
[34]先秦两汉文献记载,中国北方地带在东周时期属于戎狄的活动范围,生活在北方文化带的族群主要有三支。北方文化带西部,就是陕西关中西、宁夏南和甘肃东部广大地区发现的畜牧或游牧部族遗存属于“西戎”;北方文化带北部,包括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和河北北部生活着“狄人”集团,晋陕地区活跃着“狄”及其祖先,其中的一支“白狄”, 原本生活在陕北地区,之后经历了从西向东的人群迁徙过程,到达山西北和河北北部,建立了代国和中山国文化;在东面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活跃着“山戎”。a. 参见林沄:《柯斯莫 述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 3 期;b.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论纲)上》,《燕京学报》第 14 期,2003 年。
[35]同[2] b。
[36]张寅:《东周时期关中地区西戎遗存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4 年 2 期。
[37]a. 同[20];b. 同[1] b。
[3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社,2007 年。
[39]a. 冯汉骥、童恩正:《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考古学报》1973 年 2 期;b.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到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 年。
作者:辛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草原文物》2025年1期
责编:韩翰 昭晣
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