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乡城碉楼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07:30 1

摘要:碉楼,乡城人称“毕”,是一种碉堡状楼房。一般修建于大户人家的楼房边、村寨附近的要道、交通要隘、渡口、关卡、边界等地。乡城碉楼以土碉为主,石碉一座仅存在于水洼乡那拉岗村,以前乡城古碉颇多,由于地震、风化、老百姓修房等原因毁坏,现存的只分布于香巴拉镇马色村与色尔宫

乡 城 碉 楼

碉楼,乡城人称“毕”,是一种碉堡状楼房。一般修建于大户人家的楼房边、村寨附近的要道、交通要隘、渡口、关卡、边界等地。乡城碉楼以土碉为主,石碉一座仅存在于水洼乡那拉岗村,以前乡城古碉颇多,由于地震、风化、老百姓修房等原因毁坏,现存的只分布于香巴拉镇马色村与色尔宫村,马色村遗存3座,色尔宫村1座。

乡城县香巴拉镇色尔宫村土碉

碉楼建筑最早是传授建筑学的工具,凡村中男孩必须参与夯土、修建、砌石。一般古碉共有九层,每年修一层,修筑九年才能完成,通过建碉,一批男孩就变成了精通建筑技艺的工匠,关于乡城古碉建筑时间说法颇多,有人认为是丽江木氏土司统治康南时期由纳西族人修筑;来源于清代的文史资料记载:“万历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寝强,日率磨些兵攻吐蕃地,吐蕃建碉楼而以御制”。古碉建设时间在青藏高原其实很早;《北史·附国传》记载隋时位于川西高原的附国时曰:“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巢,以避其患,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这也符合藏民族五明普及说。另一种传说是修建的碉楼相当于现今的宗教建筑的塔子,都是富豪人家所为,每修一层相当于修建一座佛塔,相当于迎接大藏经一卷。每隔一年或几年筑一层,一层高约2米,逐年增高,总高约18—20米;碉墙的厚度为0.8—1.2米不等。传说每修完一层,相当于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宗教仪轨,与现今点千盏灯的含义相同。

乡城县水洼乡那拉岗村的山上石碉

碉楼除用于传授工巧明和具有超度亡灵的宗教意义外,也为祭祀天神而建,有宗教祭祀的功能,在佛教没有进入青藏高原以前,雍仲本教传播就有修建古碉镇魔的习俗。后来碉楼逐渐演变成权力与财富符号,碉建得越多、越高、越美就能越象征强盛、财富、权力、智慧、多子以及团结。

当然碉楼军事防御属性曾经是吐蕃崩溃后地方豪强割据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一种时髦建筑,建在山脊的碉楼用于瞭望,建在村寨里的就是用来攻打和防御敌人,当地有些大户人家自己家里也会建碉楼 , 战争来时就来发挥军事作用,平时就可以当做储藏室放置物品。

乡城古碉为四角,因地取材是特点,除那岗村古碉石砌外,其它河谷地带以土夯 干打垒为主,由于碉楼采用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土夯筑而成,坚固无比,加上乡城干旱少雨的气候,遂使乡城古碉楼屹立几百年而不倒,乡城古碉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