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公去作卧云人,感受狮林禅意之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08:27 1

摘要:在园林之城苏州,每座古典园林都有一个营建的主题,而狮子林是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建园之初,天如禅师以“师子林”命名,既表达了临济禅宗的宗教旨意,又表明了自己得道于杭州天目山狮子岩衣钵正统,不忘根本。如今,684年过去了,她依然处处禅意,其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即在园

作者 |「陆脉」

首图 |「小小影月」

封图 |「小小影月」

在园林之城苏州,每座古典园林都有一个营建的主题,而狮子林是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建园之初,天如禅师以“师子林”命名,既表达了临济禅宗的宗教旨意,又表明了自己得道于杭州天目山狮子岩衣钵正统,不忘根本。如今,684年过去了,她依然处处禅意,其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形式即在园内建筑的名称上,这些名称犹如禅宗的话头,或取自赵州指柏、马祖问梅、程门立雪等著名的禅宗公案,或暗藏禅宗觉悟的机锋,蕴含着无尽禅意妙趣。尤其在群峰环抱中的卧云室,更将这份禅意演绎得出类拔萃,引人深思。

狮子林 @小小影月

有介绍说,“卧云”语出金代元好问《题张左丞家范宽秋山横幅》句,“何时卧云身,团茅遂疏懒”,带有“隐逸”、“出世”之意,与禅宗隐遁山林,崇尚自然的精神相契合。此外,“卧云”与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也有关系,“因僧朝见,帝(宋太宗)问:甚处来?云:卧云来。帝曰:朕闻卧云深处不朝天,为什么却到这里?(雪窦重显)代云 :难逃至化(《明觉禅师语录》卷四) 。”

综上理解,“卧云室”之名可谓匠心独具,一语双关,既点出了园主人卧居云烟、栖心山林之意,也凸显出其“卧云深处”、无有染著的心灵天地,引领着人们去感悟微妙不思议的境界。

然而,在狮子林,想到达这个无有染著的卧云室并非易事。游人从揖峰指柏轩入口进入主假山,往东一路顺畅,却离假山中心越走越远,卧云室可望不可即,最后通向修竹阁;往西则以蜿蜒曲折的路径引导游人经幽深而开阔,最终来到假山中心处象征禅境的卧云室,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感受。似乎,惟则在造园之初就有意用太湖石灵性通透、形态如云的特点,取中国画中山石的“卷云皴”技法,引云之洁白悠哉、云开雾散的喻义,让人们感受忽明忽暗、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最后于刹那间豁然开朗,产生妙趣横生、空灵幽寂的禅悟状态。

卧云室 @半缘君Yuan

卧云室最早是禅师安居禅坐、止息杂虑的地方,维则《云南尊讲主请》云:“呆汉少机锋,安居卧云室。”即描写卧云室中的清净生活。

外观上,卧云室并非高耸入云,恰恰相反,它位于园东假山中央的平地中, 民国时期贝氏重建该处时,以重檐歇山卷棚顶方形楼阁的形式呈现,坐北朝南,整体为凸字形,用报厦串起两层,屋顶是半个四方攒尖顶。从南面看,屋顶是横脊极短的歇山式;从北面看,楼阁向外凸出。两种形式连接在一起,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且每个戗角上都塑有梅花、荷花、葫芦等精美图案,造型奇特,形制少见,为苏州园林中独一“室”。遥望此楼,浓荫蔽日,怪石峥嵘,宛然一幅“深山藏古寺”的天然图画。

雪天卧云室,俨然天然图画 @97狼

而在卧云室楼上推窗观望,假山顶上五峰耸立,有含晖、吐月、立玉、昂霄等,最著名的是南面居中的狮子峰,高大雄奇如狮舞,形态生动,兼具瘦、皱、漏、透的湖石之美,为园中诸峰之冠。五峰之外仍有林林总总的山石相映成趣,大多模拟狮子的形态,它们或立或卧,或静或动,或俯或仰,或舞或斗,或群组或散点,均面室而立,似僧众率怪狮异兽顶礼膜拜,好像在此地,狮子林之名才名至实归。

假山上五峰耸立 @97狼

卧云室周围空间极其狭小,稍显逼仄,予人似身处石壁重重的山坳之感,但绝妙之处在于四周高低起伏的群峰相拥,如在云间。而云在禅家的眼中,既是自然物,又是禅理寄托的对象,不仅有着孤行高洁、自由恬适的情怀,也蕴含着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哲理。

古人以为云触石而生,呼石为“云根”。唐代杜甫《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云:“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仇兆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以研究杜甫诗作最为精深)注: “五岳之云触石出者,云之根也。”所以“云根”的基本义就是“云起之处”,云起之处为山石,“云根”的引申义就是山石。关于云根的诗句不胜枚举,如晋人张协《杂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北宋梅尧臣《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器》“掘地取云根,剖坚如剖玉”。

石为云根 @97狼

北京故宫御花园内有座假山名为“堆秀山”,山的东脚正面石壁上刻有乾隆皇帝御题“云根”二字,用以赞美石山有层云叠起的美姿,这是云根和赏石结合的明证。苏州园林也多有以湖石为云,如网师园东北梯云室庭院西墙堆叠湖石假山,取唐代张读《宜室志》“唐太和中,周生有道术,能梯云取月”句意;留园明瑟楼外楼梯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上镌“一梯云”三字,均取登假山如踏云雾之意。

网师园梯云室假山与留园一梯云 @白墙下的花园

湖石堆叠的假山,是狮子林兴建的基础,也是狮子林的文心所在。而狮子林中部环绕着卧云室的山体,据传为元代山体的遗存。

这些山体建造之初,并非仿拟真山山体那样侧重洞壑、峰石为叠山主旨的园林意境,用作可行可赏可游的俗世登山体验,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象征禅宗悟道、修行的抽象目的,体现出佛教中关于幻想、时空的观念。比如通过高超的堆叠技艺体现出山体的动势与险峻,通过急促的山体俯仰变化,使人真切感受到近似山林野趣般的离奇,感受到清幽恬淡的禅悦之意。

狮子林湖石假山 @小小影月

狮子林建园之初即有卧云室,延续至今,这在历史上的诸多书画文献中可见一斑。维则《师子林即景十六首》(其九)云:“卧云室冷睡魔醒,残漏声声促五更。一梦又如过一世,东方日出是来生。”点出他修炼山林禅过着神床瓦灶式的简朴生活。此后危素《山偈奉简卧云室中老师》也对卧云室作专门描述,表明了狮子林尚朴、归真的风格。

贝仁元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撰写的《重修狮子林记》中,对当年重修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就提到他在元代的旧址上对卧云室进行了重建。

而体现元代创建时期状貌的朱德润《师子林图》、倪瓒《师子林图》、明初徐贲《师子林十二景图》等,诗咏配画,虚实结合,可以确定当时的寺院建筑中,已有卧云室的存在。

△元 倪瓒 师子林图 局部

在维则谢世18年后,明洪武五年(1372年),著名诗人高启与张适、王行、申屠衡等人合作写下《师子林十二咏》,记录了狮子林当时的概况。从高启所作序中可见,狮子林并未因朝代更迭而有变化。

卧云室

夕卧白云合,朝起白云开。
惟有心长在,不随云去来。

榻前轻冉冉, 衾上湿溟溟。

共作无心梦, 山禽唤不醒。

入窗才一缕, 满室便氲然。

任彼频舒卷,山僧自稳眠。

朝卧白云东, 暮卧白云西。

白云长共我,此地结幽栖。

童子爱白云,闭置密室内。

不如放令出,去住得自在。

虚室常参罢,身与白云闲。

且作舒足卧, 风来自掩关。

白云从何来,入我窗户里。

舒足卧氬氲,春禽呼不起。

夜静起山深, 随风舒片影。

漠漠覆柴床,独卧衣裳冷。

虽然临济僧终日苦修,但“苦”字也并非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禅宗讲求在自然中体察万物,在天地间体悟禅机,而这种体察与体悟,又往往是通过静虑来完成的。卧云室恰好为禅僧们的静虑提供了象征着天地自然的最佳场所。此处云生高山,绕之峰腰,人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巍峨的山巅之上,“朝卧白云东,暮卧白云西”,这种想象如王维诗引起的想象那样,由心的作用,移景、移情,进而转换时空,飞升到几千米,真若高处云端。“虚室常参罢,身与白云闲。”一个“闲”字,即将我融于物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只知心中那片寂静。这里的闲不单单是闲逸之感,更是一种空观的自然,是一种禅定的境界。

△明 徐贲 师子林十二景图 卧云室与禅窝

在卧云室,维则画像的上方悬有1块牌匾“卧云室”,由程德全(宣统年间江苏巡抚,后出家)题写于1922年,两侧挂有楹联一对:“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维则《师子林即景》其一)。这些牌匾正如临济宗惯以“喝”的方式传播教义,点化世人一般,读之使人如入尘外之境。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诗句用大白话写成,却引出了“城市山林”的概念,“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从此成为苏州园林营造的最基本的美学法则。

卧云室室内陈设 △孙渐

一方面,这是对狮子林最真实的写照。狮子林地处苏州城东北,历来身处繁华与嘈杂之中,但在粉墙之内,黛瓦之下,山石连绵,营造了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僻静,是真正客观存在的“万山”。

另一方面,诗句有更高一种意境的理解。本来只有数亩地的狮子林,在惟则看来已然超越了本身的环境与景致,不完全是城中的一块宅园了,而是一座巍峨雄阔的大山——天目山(惟则师祖原妙禅师修行之处)。同时,从《天如维则禅师语录》中可以看出,狮子林初建时极其简陋但充满野趣的环境、众僧十分艰辛的生活等,都在本质上体现了禅宗不要人向“外”寻觅,而是向“内”体悟本心的精神。

来源:景观那些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