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菜场改出新花样,发掘消费场景升级的更多可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11 1

摘要:前段时间,被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阔别15年后,于原址重新开张,这一消息刷爆了老北京人的朋友圈。市场原本计划9点开门迎客,结果不到8点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菜市场在保留“开柜式”经营模式的同时,大胆创新,巧妙融入了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

前段时间,被称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北京崇文门菜市场在阔别15年后,于原址重新开张,这一消息刷爆了老北京人的朋友圈。市场原本计划9点开门迎客,结果不到8点门前就排起了长队。菜市场在保留“开柜式”经营模式的同时,大胆创新,巧妙融入了轻食、文创、生活服务等多元业态,覆盖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需求。众多老北京顾客闻讯而至,期待着与这熟悉又新奇的老味道重逢。

不仅是崇文门菜市场,近年来,各地“爆改”老菜市场花样百出,“卷”出了新高度: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建国门老菜场转型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成为无数旅客Citywalk(城市漫步)的理想去处;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城里厢”老菜场,是一个集买菜、喝茶、看戏、观展、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古风市集;上海市徐汇区的乌中市集与品牌联名打造快闪店,引来大批潮流客群打卡……这些“plus版本”的菜市场有颜、有趣、有烟火气,为传统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找到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小菜场,大民生。每个城市的菜市场不仅是百姓身边的“菜篮子”,更承载着一代人的幸福记忆。就像诞生于1976年的北京崇文门菜市场,一直是老北京人心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曾是街坊邻里见面道菜价的社交中心,是清晨第一缕烟火气的起点,记录着最朴实的生活图景。随着城市发展和消费升级,传统菜市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消费者对购物环境、消费体验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商超不断加大生鲜占比,电商直播、外卖平台、社区团购触达消费者的速度也更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老旧菜市场被淘汰。但这并不是因为市井烟火过时了,而是传统农贸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需要迭代升级,这已然成为关乎民生温度、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必答题。

逐渐淡出视野的老菜场,如何“逆袭”?“老崇菜”的焕新归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放眼全国,类似这样功能升级后重启的农贸市场也不在少数。细数各地“出圈”的新式菜市场,不难发现一个共同逻辑,就是它们都抛弃了单一的农贸模式,转变为集农贸、商业、文化、社交体验于一体的“全龄友好”商业综合体,不仅留住了附近的老街坊,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客群。

眼下,各地菜市场业态的更迭和变革还在不断加速,从“卖农产品”到“卖生活方式”“卖情怀”“卖体验”进阶,致力于囊括消费者更多的生活消费场景,让小小的“菜篮子”拎出了满满的幸福感。例如云南省昆明市的篆新·滇池菜市,除了常规的肉蛋果蔬购物区,还设有“菜场书店菜场价”的书局和“菜街子”邮局,吸引年轻消费者在逛完菜市场后,去书店打卡、盖章、集邮留念。又如浙江省杭州市的文二菜市场针对上班族推出了代炒服务,顾客只需付10元至15元的加工费,就可以将心仪的食材换成热乎的现炒菜。再如上海市的大沽·静邻市集融入了儿童画展和互动绘画区,成为不少家庭享受亲子时光的新去处。

今天的新式菜市场,不少已超越了单纯的“菜篮子”功能,完成了从便民市集到复合型消费场景的华丽转身。果蔬生鲜与各色新兴业态共生,既保留了市井烟火的温情,又承载了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成为居民情感寄托、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独特空间,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还需注意,老菜市场转型升级应避免盲目上马,需平衡好便民与场景升级,不能让热闹盖过了功能,噱头冲高了价格,丧失了农贸市场便民利农的本质。我们乐于看到这种传统与现代生活气息的交融,我们也相信,农贸市场消费场景升级会有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农机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