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青春为玉溪高质量发展挺膺担当 | 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9:02 1

摘要:在抚仙湖畔的田野里,来自云南师范大学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用知识与热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与未来。

在抚仙湖畔的田野里,来自云南师范大学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将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广袤的田野大地上,用知识与热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与未来。

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学生。科技小院供图。

秸秆曾是农民收割后的负担,如今却是改良土壤的“黑金”。小院学生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炭还田,在30余亩试验田里反复验证,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肥力与保水能力,让花生和玉米的产量分别增长15%和20%,化肥用量减少15%。一位参与项目的学生说:“实验室数据再漂亮,都不如看到老乡笑着算收成更踏实。”

将秸秆转化为生物炭进行土壤改良。科技小院供图。

后期采集土壤样本及果实。科技小院供图。

传统农业灌溉和养殖活动产生的尾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氮、磷元素,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来源。小院学生们利用物联网和智能监测技术,设计“尾液回收—净化处理—循环灌溉”系统,将废水转化为达标灌溉用水。结合AI算法和低成本生物膜技术,使尾液回用率达80%以上,每亩地减少化肥支出约150元,降低30%面源污染排放。并通过科普培训带动农户参与尾液回收,推动技术落地。

小院学生们还持续优化红蓝光谱组合配比,在生菜、莴苣等叶菜类作物上进行应用测试,提升叶片光合性能,预计可实现15%-20%产量增幅,为设施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的光环境调控方案。

光谱优化后的莴苣叶片更厚实鲜亮。科技小院供图。

在小院的另一片“战场”里,小院学生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知识普惠+产销联动”模式,在媒体展示科研日常和农产品的种植环境、管理设备、采收过程等流程,推动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受益。

小院学生夏成城、张子冉通过短视频带货。资料图。

此外,小院还通过“田间课堂”“生态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向中小学讲解生态农业原理,演示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80余场研学活动,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激发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浓厚兴趣。

澄江二中学生聚精会神聆听讲解。科技小院供图。

从晨露未晞的试验田到深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这群研究生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鞋底沾满了泥土。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坐标,更是一群年轻人与玉溪山水的温热共鸣。有人问:“读研为什么来种地?”他们用行动回应,答案就在每一个湖水清澈、果蔬飘香的日子里。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