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4 日下午 1 点,邹煜樽一家五口成功登顶海拔 1803 米的石谷解,这本应是一次充满欢乐的家庭出游。下午 2 点 20 分,有游客在山顶拍下了邹煜樽举着小国旗坐在石头上的画面,这成为了孩子最后的影像记录。
在福建莆田仙游县,一场揪心的搜寻行动已持续了十一天。8 岁男孩邹煜樽在 5 月 4 日随家人攀登石谷解时意外失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在人们焦急等待孩子平安归来的过程中,谣言却如野草般肆意疯长,给这场艰难的救援行动蒙上了更多阴霾。
5 月 4 日下午 1 点,邹煜樽一家五口成功登顶海拔 1803 米的石谷解,这本应是一次充满欢乐的家庭出游。下午 2 点 20 分,有游客在山顶拍下了邹煜樽举着小国旗坐在石头上的画面,这成为了孩子最后的影像记录。
仅仅 10 分钟后,家人到达山下小卖部时,却惊恐地发现孩子失踪了,随即报警。此后,蓝天救援队、警方、村民等超 100 人连夜展开搜山行动,动用了无人机、热成像仪等设备。
然而石谷解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如陡峭的地势、遍布的密林、断崖和溪流,以及连日的大雾,使得搜救工作困难重重,热成像仪在这样的环境下效果也大打折扣。
随着时间的推移,搜救范围不断扩大,5 月 10 日已扩大至海拔 1600 米以上的险峻区域,累计投入超 270 人次、7 架无人机、3 只搜救犬。孩子走失时身穿黑色条纹上衣、深色牛仔裤、蓝绿色运动鞋,身高仅 112 厘米,体型偏瘦。
有目击者称,孩子失踪前 “脸色惨白”,独自走在山坡上,拒绝回答是否落单。这些有限的线索,成为了救援人员在茫茫大山中寻找孩子的重要依据。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搜救行动中,谣言却开始不断涌现。先是有 “糖果汁,草莓汁” 等毫无根据的说法在网络流传,之后 “蟒蛇洞”“新鲜的泥土”“腐烂的臭味” 等谣言也甚嚣尘上。
最为惊悚的是 “发现孩子的一只同款鞋子”“身体部分组织”“目前已在送检路上” 等谣言,这些谣言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然而,经过现场参与救援的救援队、仙游县应急管理局等多方核实,这些均为谣言。参与救援的人员表示,他们在山上正常搜救,并未听说相关情况。
在 5 月 6 日,家属还收到了诈骗短信,对方称 “孩子在山洞,交 2000 元赎人”,警方迅速介入调查。这些谣言和诈骗行为,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救援工作,更给孩子的家属带来了二次伤害。
在孩子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家属不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应对这些不实信息带来的困扰。
面对这些谣言,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谣言总比真相 “跑” 得快?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些人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随意编造和传播谣言。
而部分公众在看到这些具有冲击力的信息时,缺乏理性判断和核实的意识,盲目转发,使得谣言得以迅速扩散。此外,对于此类突发事件,公众往往处于高度关注和焦虑的状态,这种情绪也容易让谣言乘虚而入。
对于此类谣言,公众应保持理性和冷静,在看到相关信息时,仔细辨析其来源和真实性。例如,在看到配有图片或视频的信息时,要思考其是否经过后期处理,是否有其他证据支持;对于数字和逻辑存在漏洞的信息,更要谨慎对待。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看相关的正规媒体报道或官方通报,向权威机构求证等方式来核实信息的真伪。
目前,搜救行动仍在紧张进行中,所有救援队开始分板块进行地毯式搜索,在复盘的同时,也根据新的线索进行寻找。山下的搜索范围也很大,山脉附近的村子都有警方和救援人员进行询问和搜索,甚至考虑到孩子可能被守山村民收留的情况。
我们衷心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归来,也呼吁公众不要再传播谣言,让救援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极目新闻:《不到 7 点,搜寻福建 8 岁失踪男童的救援队伍已经出发》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