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刚|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0:12 1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高扬文化理想、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无不内蕴着文化的向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新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高扬文化理想、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实践,无不内蕴着文化的向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满怀豪情地畅想:“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中,毛泽东的畅想早就成为现实。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并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吹响了文化强国建设的集结号,东方大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高潮。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舞台上鲜明地亮出了我们党的文化旗帜。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新国潮、新中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中国审美样式受到广泛推崇。中华民族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开始迈向文化自强,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速,在全社会文化创造创新活力迸发中,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供给已迈过了“有没有”,而是诉求“好不好”“优不优”。人民大众的文化获得感有效增强,在文化共享和审美共享中人民大众的文化自主表达愿望更加强烈,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日益巩固,人民的文化权益有了更多的现实保障,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和意气风发。

发展文化要眼里有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关乎国运和民族兴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相对于物质满足,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诉诸长远、诉诸千秋万代的视野与情怀。通常,文化为人提供与世界打交道的视野,文化能够看多高,一个民族就能够走多远。事实上,社会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而且,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水准提高,人们对文化作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了。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品质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高质量、有品位的精神食粮决定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大众的精神状态,甚至在根本上关乎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中国发展的大历史逻辑来看,率先建成文化强国,不仅在充分发挥文化先导价值中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更是意味着文化强国还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终极价值,一个国家的兴盛必然要以文化繁荣为表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培育、创造、传播和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至关重要,由此积淀凝聚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直接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思想价值根基与精神动力,以及人的培养与成长。为此,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繁荣形成民族复兴的强大托举力量。这必然要求发展文化一定要眼里有人,要落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要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悉心呵护,要在现实关怀中有效增强人对文化的理解,在与世界打交道中厚植文化的眼光,形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视野。

文化强国建设的

着力点要落在人上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上升通道,精神的力量格外凸显,文艺繁荣和文化兴盛是时代所需,精神的独立自主和历史主动性是逻辑必然,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形成创新价值导向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这一新的视野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要落在人上。由此需要追问何谓文化强国?究其本质,文化强国建设重心要落在文化价值之强,即形成强大的价值感召力上。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文化发展要眼里有人,诉求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自由境界的无限趋近,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要落在人上,旨在有效全面提升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品位,以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凝聚人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以有效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精神力量。当前,强化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要落在文化内向度上,旨在表明文化强国之“强”,归根结底是文化内向度的价值感召力之强,由此夯实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和全社会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之源。

因此,文化强国建设不能单纯诉诸“文化大国”的规模效应。说到底,文化强国不是文化规模与体量之大,不能陷入“数量崇拜”的误区,落入文化“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而应格外强调文化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尤其是文化内向度即文化的文明价值感召力和文化艺术创新力。文学艺术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性力量,直接影响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内在价值含量,体现为文化本体所达到的思想深度、艺术水准与审美价值高度。在文化强国比较视野中,文化强国一定是具有塑造价值观和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能力的国家,这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能力。也就是说,文化强国是世界舞台上有文化魅力和强大价值感召力,以及广泛价值辐射力的国家,有着与主流文明价值取向一致的正面国家形象,其主导文化形态一定处于全球化舞台上的高位态,是世界舞台上的高势能文化和世界主导文化形态之一,并有能力为世界人民有效供给主流文化消费品。对内,文化强国一定是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最多、人生幸福感最强烈、生活方式最令人羡慕、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和有理想追求的国家,是美好生活得以充分彰显的国家,是每一个国民的文化权益都能得到充分保障的国家,这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向度显现,也是其根本力量所在;对外,文化强国在世界舞台上可以有效维护观念性国家利益、国家主权、文化安全,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赢得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敬意。具体而言,文化强国之“强”应体现为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一定意义上,建设文化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旨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同时,它又是面向未来的,在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中,推动国家实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意义上的兴盛。在文明互鉴视野中,文化是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内在根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期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视野与价值体系,在一系列文化要素、价值积淀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这也依然是中华文明当代演进、正在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特性,并在道统赓续中创造了新的文明理念。

归根结底,文化创造的核心在于人,大国崛起的最后一役必然是文化价值之争,旨在由一种基于民族的地方的特殊性表述转化为某种普遍性的价值形态。基于历史新方位推动中华文明当代演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复兴,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世界的中国”彰显现代意识以及解决“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使命担当。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导文化形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育人才、建队伍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强化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是人,旨在形成铺天盖地的文化发展力量。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的践行,更是在世界舞台上弘扬对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尊重,是对文化强国之内向度价值的充分展示,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理念的积极回应,凸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视人这一核心主体的价值理念。

文化强国建设

旨在以体系化力量

形构现代文明视野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历史新方位。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性格外凸显。究其现实性而言,文化强国建设要以人的现代化为着力点,旨在于赓续文化传统中创造新的文明理念、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谓以人为着力点之人不能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存在,必须是现实的感性的具体的人,是生活在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人,由此形成文化强国建设的现代文明视野,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防止现代人的文明退堕。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强国之“强”的价值感召还需要外向度力量的有效支撑,即必须健全文化发展体系,形成强大的现代性支撑力量。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等要求,就是为了形成文化发展强大的体系性力量,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续根有魂,从而筑牢文化强国建设的硬实力基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科技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性凸显,需要以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健文化的体魄。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文化强国建设比以往更加需要从文化传承中汲取思想智慧、从文化创造中凝聚奋进力量,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接续文化根脉和文明互鉴中厚植文化底蕴,以强大的文化活力、创造力、创新力推动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高位态文化。

泱泱中华,文明悠久;君子之国,大道之行。从五千多年文明中走来,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澎湃而去,文化强国建设为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启示着发展方向,为世界秩序的变化注入了稳定性、确定性力量。正如前不久《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越来越多国际人士认为,在当前全球动荡时刻,中国用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是可以信赖并携手创造美好未来的伙伴,中国意味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项目号23ZDA08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