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农历四月已经过去一半了。按理说,立夏已过,天气应该逐渐热起来,但我们这里的天气似乎还有些凉意,甚至可以说挺冷的!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农历四月已经过去一半了。按理说,立夏已过,天气应该逐渐热起来,但我们这里的天气似乎还有些凉意,甚至可以说挺冷的!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十六,一个在民间有着特殊说法的日子。老话常说:“四月怕十六”,那么,这句老话究竟是啥意思?这一天到底怕什么呢?我来结合农谚为你解答:
① 望日之后,月圆余威。
咱们知道,农历十五通常是“望日”,也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而四月十六,正是望日过后的第一天。虽然月亮开始亏缺,但按照传统说法,月圆的引力影响还在。
古书《淮南子·天文训》里也有提到月相与地气关联的说法,认为望日前后,月球引力对地球影响较大,古人认为这有时可能关联到天气的异常变化。
② 民间谐音,略带讲究。
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十六”的发音可能与“si溜”相近,“溜”有不顺畅、不吉利的意思。这虽然更多是民俗心理上的说法,图个口彩,但也给这一天增添了几分特殊的意味。
③ “寒娘归天”的传说。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四月十六被认为是“寒娘归天”的日子。相传寒娘是掌管冬天寒气的侍女,因留恋人间春色,迟迟不愿离去。
到了这一天,她不得不回归天界,临走前往往会撒下最后一把寒气,导致天气突然转冷,出现所谓的“夏行冬令”现象。联想到今年有些地方四月依然偏冷,这传说似乎也多了几分趣味的对应。
了解了四月十六的一些特殊背景,我们再回来看这句老话“四月怕十六”。其实,这句俗语和许多农谚一样,核心是古人对天气的观察和对农事的担忧。
结合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来看,这“怕”主要指的是怕几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天气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怕下雨、怕刮大风、怕低温。 下面咱们具体来看农谚是怎么说的。
第一,四月十六怕下雨。
为啥怕下雨呢?有农谚这样说:
“四月十六雨涟涟,麦子烂在泥里边”。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直白,是说如果农历四月十六这天下起了连绵细雨,那么对即将成熟的小麦来说可不是好事。
此时小麦正处于灌浆期,持续的降雨和潮湿环境,很容易诱发小麦赤霉病、锈病等病害,导致麦穗发黑、籽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在田里,严重影响收成。所以,在这一天,农民伯伯是盼望晴好天气的。
第二,四月十六怕刮大风。
除了怕下雨,大风也是不受欢迎的。农谚道:
“四月十六风嚎嚎,十家粮囤九家抛”。
这句谚语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风的危害。“风嚎嚎”形容风势很大。
农历四月,许多作物已经开始抽穗扬花或接近成熟,如果遭遇猛烈的大风,轻则吹落花粉影响授粉,重则可能导致作物倒伏,大大减少产量。
所以农谚说“十家粮囤九家抛”,意思是收成会极差,家家户户的粮囤都空了,粮食少得可怜。
第三,四月十六怕低温。
结合前面提到的“寒娘归天”的传说,低温也是这一天比较忌讳的。正如农谚所言:
“四月十六冷飕飕,秋后收成减半斗”。
“冷飕飕”形象地说明了天气反常变冷。农历四月,本应是气温稳步回升、万物生长的时节。
如果此时出现明显的降温,甚至“倒春寒”,会对刚播种的夏粮作物或者正在生长的春季作物造成冻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秋季收成大打折扣。
“减半斗”虽然是形容,但足以说明低温危害之大,是农民非常不愿看到的。
当然,农谚是经验的总结,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现在了解天气还是要以科学的天气预报为准。
不过,了解这些老话和农谚,也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
来源:村桐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