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六汪镇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近日,记者在位于砖瓦屯自然村附近的农田看到,40余名专业栽苗工正俯身田间,手中特制的铁钩在泥土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株株红薯幼苗被精准植入松软的泥土中。这幅繁忙有序的田间农忙画卷,正是六汪镇以订单农业为引
初夏时节,六汪镇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近日,记者在位于砖瓦屯自然村附近的农田看到,40余名专业栽苗工正俯身田间,手中特制的铁钩在泥土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株株红薯幼苗被精准植入松软的泥土中。这幅繁忙有序的田间农忙画卷,正是六汪镇以订单农业为引擎,推动红薯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订单式种植
农户种无忧销不愁
“七八年前我们开始探索红薯规模化种植,但都是以散户为主,总面积共有700亩左右。”说起红薯产业的转型之路,金牛湖新村党委书记李玉军坦言,分散种植模式下,农户面临着市场波动、技术滞后、销售渠道单一等多重挑战,“赶上行情不好的时候,红薯价格低,农民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
去年,六汪镇党委政府敏锐捕捉到农产品深加工的市场潜力,尤其是日韩市场对高品质烤红薯原料有着稳定需求。经过多方调研,六汪镇牵头组织5个新村成立金石汪泉合作社,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整合零散地块,将全镇红薯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亩。“我们引进烟台的龙头企业,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订单式种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李玉军说。
订单农业的核心是“按单生产”。记者了解到,合作企业对红薯的外形有严格要求——需呈长条状,便于后期深加工烤制。为此,合作社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制定种植标准:采用浅栽平栽法,确保红薯向下垂直生长;严格控制株距行距,保证每亩合理密度。“在这种种植方式下,亩产可达5000斤,比传统方法增产1500斤。”企业农技人员梁志武介绍,订单农业不仅带来产量提升,更通过标准化种植实现品质可控,“日本客户专程来检测土壤,认定这里的山岭地pH值、有机质含量完全符合优质红薯的生长要求。”
全流程赋能
小红薯拓宽共富路
田垄间,栽苗工动作娴熟专业:左手持苗轻放垄侧,右手铁钩顺势一推,幼苗根部入土深度精准控制在5厘米。“别小看这把铁钩,可是专门根据种植标准定制的。”梁志武笑着解释,订单农业的落地离不开全流程技术支撑。
育苗环节,在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合作社特意从河南引进一代可繁苗。“虽然每棵苗的价格比普通苗贵4分钱左右,但抗病性强、产量稳定,长远来看更划算。”李玉军表示,企业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成本,这也是订单农业的优势——风险共担。
种植过程中,企业技术团队提供“保姆式”服务。播种前,开展3场专题培训,覆盖土地翻耕、地膜覆盖、水肥管理等关键内容;田间管理期,通过微信工作群实时答疑,每周至少进行2次实地巡查。
李玉军介绍,根据合作协议,企业给予每斤红薯1.2元的保护收购价,让合作社没有后顾之忧。砖瓦屯自然村村民姜友华作为首批土地流转户,不仅将3亩多山岭地入股合作社,自己也成为基地的工人。“土地租金每亩550元,打工每天130元,一年下来增收2万多元。”姜友华掰着指头算起了增收账,脸上难掩笑意。为助农增收,合作社还优先雇佣周边村民承担运输、分拣、管护等工作。
发生在姜友华身上的变化,是六汪镇土地集约化改革的缩影。金石汪泉合作社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务工收益”模式:村民可选择将闲置土地以每亩最低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也可将土地折股参与分红(占比70%);村集体将撂荒地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租金收益归集体所有(占比30%)。“合作社提取纯利润的15%作为管理费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剩余85%按比例分红。”李玉军解释,这种模式既盘活了闲置土地,又让村集体和村民共享产业红利。
全链条发力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占地800平方米的红薯分拣车间冷风库和50亩的育苗基地正在紧张筹备建设中。“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联络下,我们争取到了上级专项资金,用于这几个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办理施工手续,预计今年秋天就能投入使用。”李玉军介绍,项目建成投用后,镇域内将实现“育、种、收、储、加”全链条自主可控。“未来,我们还将联合高校和企业等单位,逐步探索红薯深加工项目,打造‘六汪红薯’区域公用品牌。”李玉军说。
近年来,六汪镇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与龙头引领,补齐科技短板,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该镇积极探索粮食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聚焦耕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服务低效化问题,做好补链文章,依托龙头项目带动推行规模化种植,打造全区最大粮食生产片区。同时,建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镇种植胶河大白菜、胶河马铃薯1.5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沃野织锦绣,振兴正当时。六汪镇的红薯产业不仅种出了农民的好日子,更种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希望。当传统农耕邂逅现代科技,当小农户链接大市场,这片土地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