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MCU的一季度,传统淡季下的淡淡忧伤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1:23 1

摘要: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在技术创新与需求结构调整中呈现显著分化。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 167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8%,连续 11 个月保持同比 17% 以上增幅。尽管环比下降 2.8%,但 AI 算力、汽车电

半导体工程师 2025年05月14日 11:09 北京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行业在技术创新与需求结构调整中呈现显著分化。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数据,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 167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8%,连续 11 个月保持同比 17% 以上增幅。尽管环比下降 2.8%,但 AI 算力、汽车电子及先进制程(如台积电 2nm、三星 2nm、英特尔 18A)的加速落地,成为打破传统淡季规律的核心动力 —— 美洲地区销售额同比激增 45%,中国市场增长 7.6%,显示全球产业链对 AI 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旺盛需求。

据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半导体行业周报》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半导体板块净利润同比 + 15.1%,营收 1281 亿元(同比 + 0.2%),盈利修复趋势明确。其中,设备(营收 + 33.4%)及封测(营收 + 24%)板块强势领跑,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力。

在这股增长浪潮中,MCU(微控制单元)领域企业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据报道,国际 MCU 巨头如意法半导体(ST)2025 年第一季度净营收 25.2 亿美元,同比下降 27.3%;营业利润 300 万美元,同比下降 99.5%;净利润 5600 万美元,同比下降 89.1%。而恩智浦(NXP)2025 年第一季度营收为 28.4 亿美元,符合指导区间中值,但同比下降 9%,环比下降 9%。汽车、工业与物联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及其他四个市场本季度营收均环比下降,占比最大的汽车市场本季度营收为 16.74 亿美元,同比下滑 7%,环比下滑 6%。

相比之下,本土 MCU 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部分复苏以及国产替代深化的背景下,展现出了 “技术升级驱动增长、细分市场分化加剧” 的特征。虽然没有打破传统淡季的魔咒,但是可以看到AI 算力、车规级和国产替代相关需求成为MCU市场主要增长点。

本文整理分析了21家本土上市半导体公司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结合第一季度部分企业的重点新闻,让读者了解目前本土MCU市场现状及企业布局。由于大部分企业并非只有MCU单一产品,所以本榜单不做排名,也不包含非上市企业和未公布财报数据的上市企业(截至4月30日)

相比之前2024前三季度、2024全年的财报分析,我们这次新增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两项数据,以更好地体现企业盈利能力。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又叫股本回报率(ROE),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认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就越好。

销售毛利率则反映了公司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有关问题,增加销售收入或降低销售成本都可以提高毛利率,因此可从这两个因素入手,分析毛利率增减变动的原因。另外,也可将该指标与同行业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强弱程度。

盈亏小排名

半导体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通常在2%到10%之间,一般来说,能够达到15%就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了。但是从第一季度数据来看,MCU相关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在5%以下,收益率最高的前三分别是乐鑫科技(4.26%)、复旦微电(2.28%)、峰岹科技(1.95%);最低的三家分别是芯海科技(-2.71%)、国民技术(-2.18%)、恒烁股份(-1.96%)。

销售毛利率最高的三家企业分别是复旦微电(58.14%)、紫光国微(54.1%)、峰岹科技(52.5%)。其余大部分均在30%左右,非Fabless公司的毛利率则较低

第一季营收同比增长来看,21家企业中7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负增长,分别是纳思达(-5.794%)、复旦微电(-0.537%)、国芯科技(-51.13%)、钜泉科技(-3.857%)、博通集成(-1.562%)、恒烁股份(-6.671%)、紫光国微(-10.05%)。同比增长最高的三家企业分别是峰岹科技(47.34%)、乐鑫科技(44.08%)、和国民技术(31.87%)。

营收季度环比上,更是只有兆易创新、乐鑫科技和峰岹科技三家正增长,其余均下滑,显示出年底传统旺季过后的市场特点。

再看一季度的净利润,有6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余均实现盈利。盈利前三名分别是兆易创新(2.35亿元)、士兰微(1.49亿元)、复旦微电(1.36亿元);亏损前三名分别是四维图新(-1.52亿元)、国芯科技(-3475万元)、恒烁股份(-2633万元)。

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上,有8家企业出现负增长。增长前三名分别是博通集成(1256.1%%)、士兰微(1072.4%)和晶丰明源(77.28%);下滑前三名分别是纳思达(-69.64%)、普冉股份(-63.01%)和紫光国微(-61.11%)。

净利润的季度环比增长上,近半数企业(9家)相比2024Q4出现下滑。增长前三名分别是力源信息(2290.7%)、纳思达(125.41%)和东软载波(122.92%);下滑前三名分别是晶丰明源(-131.43%)、上海贝岭(-75.55%)和普冉股份(-72.71%)。

下滑/亏损原因

芯海科技 70% 以上收入依赖 TWS 耳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类 MCU / 传感器,2025 年 Q1 传统业务销售额环比显著下降,虽头部客户BMS、PPG 新产品出货翻番,但新业务规模有限,仅同比微增 4.66%,且未披露新消费电子客户突破及笔记本 EC 芯片等新品量产进展。同期研发费用占营收 38.36%,聚焦车规级 MCU 及 AIoT 传感器,虽然公司表示车规级MCU已经导入客户并实现量产,但研发投入短期难转化为收入。财报称 “消费电子复苏慢于预期”,车规级与工业客户放量未果,凸显短期投入产出错配。

国民技术 一季度营收 3.04 亿元同比增 31.87%,但净利润亏损 2137.58 万元(同比减亏 71.43%),净资产收益率 - 2.18% 仍处低位。主因在于:集成电路及负极材料业务虽销量提升(芯片销量增 47%、负极材料增 36%),但营业成本同比增 31.24%,叠加财务费用因利息支出高企达 1702 万元,挤压利润空间。研发费用 3963 万元同比降 32.3%,显示公司控本,但扣非净利润 - 2547 万元,主营业务仍承压。

恒烁股份 Q1 营收同比降 6.67%,净亏损 2633.15 万元(同比减亏 20.34%),主因为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叠加成本费用高企。公司存储芯片(NOR Flash)及 MCU 业务受终端市场库存去化影响,订单量同比减少,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毛利率降至 11.65%(同比降 3.72%)。此外,公司持续投入车规级 MCU 及 AI 业务(2024 年研发占比超 25%),但 2025 年 Q1 无量产公告,新业务未成规模。

国芯科技 实现营业收入同比降 51.13%,净利润亏损 3475.06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亏。从 MCU 产品角度来看,业绩不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定制芯片服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63.79%,受外部环境影响,量产服务生产周期拉长,交付延迟,短期业绩受冲击,尽管在手订单充足,但当期营收贡献有限;二是车规级 MCU 产品虽在汽车电子领域实现收入增长,但整体 MCU 市场需求波动及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承压,影响营收和利润;三是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7265.09 万元,同比增 1.27%,高研发投入对利润形成一定压力,且新产品市场推广和营收贡献需时间。

钜泉科技 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同环比负增长,根据财报,主要原因是产品售价下降和产品结构变化导致毛利额减少,以及研发投入增加。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30.79%增加至35.99%,增加了5.2个百分点,显示公司在研发上投入较大,但短期内可能未带来预期的收益提升。此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401.39%,主要由于采购付款增加,这也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了一定压力。从MCU产品角度看,尽管公司在研发上持续投入,但市场环境和产品结构变化可能影响了MCU产品的销售和利润表现。

紫光国微 旗下子公司紫光同芯(特种集成电路主体)受行业阶段性调整及竞争加剧影响,产品单价下降拖累营收与毛利,财报显示特种集成电路业务收入降幅虽收窄但毛利率压缩(较 2024 年同期降 2.8 个百分点);同时,下游客户去库存周期延长,期末应收账款和存货均增加,订单确认延迟加剧业绩压力;2025 年 2 月核心管理层变动(谢文刚辞任公司总裁)亦对市场信心及业务推进产生短期扰动,尽管销售费用同比增 46.6% 加大客户维护,仍难抵行业低谷影响。此外,其存储业务商业化滞后,短期内特种芯片单极支撑的结构风险尚未缓解。

四维图新 净利润亏损,旗下杰发科技传统 MCU 产品(如 AC784、AC780 系列)受国际厂商价格战冲击,毛利率同比下降 1.57 个百分点至 35.91%,且出货量增速放缓 ——2024 年 MCU 出货量 6500 万颗,但 2025 年一季度未披露具体数据。研发投入向智驾业务倾斜,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减少 10.81%,导致中高端 MCU(如域控芯片)收入占比不足 15%,仍依赖车身控制等低毛利领域。

晶丰明源 同比减亏但环比下滑,财报显示公司整体营收仅微增2.48%,其中LED照明驱动芯片中的通用照明驱动芯片收入同比下降近20%,而该领域与MCU存在应用关联性,下游市场疲软可能拖累MCU需求;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降105.44%,主要因支付到期应付票据及新增海外员工导致支出增加,资金压力或限制MCU产品研发推广投入。

普冉股份 归母净利润同比骤降63.01%,财报显示其“存储+”战略中的MCU M0+及M4系列虽在2024年实现功耗优化与量产突破,但一季度财报未披露MCU产品线具体收入贡献,且研发费用同比激增至6974万元(占营收17.16%),表明技术投入尚未转化为商业化成果。同时,官方新闻稿强调2024年“存储+”业务营收同比暴增234.58%,但一季度该板块增长动能未延续。

上海贝岭 “工控MCU”产品线虽在2024年实现车规级MCU量产突破,但一季度未披露具体销量增长数据,且公司整体营收同比下降12.05%至3.56亿元,表明MCU新品放量未能完全对冲传统业务下滑。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降137.63%至-0.65亿元,主要因支付到期应付票据及职工薪酬增加,资金压力或限制MCU产品研发推广投入。2024年“功率链MCU” 虽在工业控制领域实现客户导入,但一季度该板块增长动能未延续。

上涨/盈利原因

乐鑫科技 新品驱动效果显著,2~5 节 BMS、PPG 等搭载 MCU 的新产品出货量同比翻番,拉动营收增至 1.58 亿元,同比增 4.66%,且新品毛利率较传统业务高 5 个百分点,带动综合毛利率提升至 37.19%;客户结构优化,头部客户销售额占比提升,MCU 产品进入国际一线品牌供应链,在 TWS 耳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领域渗透率提升,相关芯片收入增长 12%;成本管控有效,通过晶圆产能优化及供应链议价,MCU 相关原材料成本下降 4%,营业成本同比持平,叠加应付账款减少 23.3%,现金流压力缓解。

复旦微电 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1.49个百分点至58.14%,主要得益于FPGA产品市场拓展及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季度研发费用达2.67亿元,占营收比例高达30.09%,为FPGA及高端MCU等技术迭代提供保障。尽管财报未单独披露MCU产品数据,但FPGA与MCU在工业控制、通信等领域存在协同效应,FPGA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渗透或间接带动MCU产品线竞争力提升。此外,安全与识别芯片、智能电表芯片等非存储类业务的小幅增长,也反映出公司在多元化布局中的抗风险能力。

峰岹科技 高性能产品驱动显著,集成电机控制算法的 MCU 在工业伺服、新能源汽车及高端家电领域出货量激增,电机驱动控制芯片营收 2.13 亿元,同比增 28.7%,毛利率 52.3%(较 2024 年同期增 3.2 个百分点),32 位高性能 MCU 收入占比超 60%;新能源与工业场景渗透率提升,MCU 进入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供应链,新能源汽车相关收入同比增 45%,工业控制领域营收增 32%,车规级 MCU 于一季度批量上车。此外,公司还在一季度宣布与三花控股等知名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空心杯电机相关技术研发。

兆易创新 受益于 AIPC、智能家居等终端设备需求提升,MCU 产品在消费电子领域出货量大幅增长,存储与计算领域收入随销量提升带动整体营收同比增 17.32% 至 19.09 亿元,32 位高性能 MCU凭借性价比优势进一步渗透中高端市场;研发投入 2.92 亿元(同比增 1.7%),持续推进车规级 MCU研发,工业控制领域相关收入增速超 20%,车规级样品已进入多家 Tier1 厂商测试阶段;深化与国内头部厂商合作,MCU 在手机周边、TWS 耳机等场景渗透率提升,晶圆代工产能利用率优化推动单位成本下降,业务毛利率维持行业高位(超 35%),扣非净利润同比增 21.83% 至 2.24 亿元。

博通集成 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MCU产品线的突破成为核心驱动力。据财报披露,公司基于Arm架构设计的低功耗无线MCU芯片在CES 2025期间成为AIDK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该方案通过集成Cortex-M内核与Ethos NPU,实现TensorFlow Lite Micro模型本地化部署,助力智能眼镜、陪伴机器人等终端产品人机交互性能跃升。已有数家下游客户完成AIDK设计导入,相关产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直接拉动MCU产品线需求。同时,公司Wi-Fi蓝牙双模SoC芯片通过PSA Level 2安全认证,强化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的竞争力,与MCU形成协同效应。

士兰微 营业收入达29.99亿元,同比增长21.70%,归母净利润1.49亿元,同比扭亏为盈,这主要得益于其MCU产品的强劲增长。据财报披露,2024年公司32位MCU电路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6%,且出货量明显加快,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公司持续加大对大型白电、通讯、工业、新能源、汽车等高门槛市场的拓展力度,MCU产品凭借高性能、高可靠性等优势,在这些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

力源信息 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1.3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40%。公司全资子公司芯源半导体在MCU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于2024年9月发布的安全低功耗MCU增强了公司MCU产品线的市场竞争力,还成功吸引了舜宇、联宝、小米等知名厂商的关注。此外,公司一季度现金流显著改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达1.74亿元,同比增长194%,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减少8.43%,资产运营效率提升,为MCU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纳思达 净利润环比增长,据财报,公司集成电路业务中的极海微营业收入为2.54亿元,尽管同比下降19.72%,但非耗材芯片营收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58.52%。这主要源于车规级 MCU在新能源汽车 BMS、智能车灯控制领域的批量出货,以及工业控制场景中高精度 ADC 集成 MCU 的市场渗透。报告期内,极海微总体芯片出货量达到1.25亿颗,同比增长9.38%,其中非耗材芯片销量同比增长38.22%。

东软载波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0.6%。财报显示集成电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14%,主要得益于MCU芯片在智能电网领域的深度应用。公司高速双模通信芯片及边缘计算专用芯片支持国家电网新一代智能电表升级,直接拉动MCU出货量提升。同时,基于RISC-V架构的MCU系列以高性能、低功耗特性切入工业控制市场,并配套开发工具链及操作系统,缩短客户开发周期,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此外,东软载波在电力线载波通信(PLC)等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为 MCU 产品拓展市场提供了技术支撑。

结语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本土 MCU 市场在传统淡季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大多数厂商营收季度环比出现下滑,凸显了市场在年底旺季后的季节性特点。尽管如此,部分企业凭借技术优势、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逆势增长。从财务指标来看,毛利率高的企业往往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方面表现出色,如深度绑定AI算力、汽车电子等高增长赛道,或技术自研构建壁垒,显示出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的强劲竞争力。

展望2025年接下来的时间,MCU 市场将呈现结构性复苏与国产替代并行的格局。消费电子库存去化接近尾声,AIoT 设备渗透率提升或带动中低端 MCU 需求回暖;汽车电子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升级,车规级 MCU(尤其是集成 ADC、蓝牙功能的高集成度产品)需求将持续释放;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成为新增量,例如一些原厂针对人形机器人开发的关节控制器 MCU 已批量出货,这类高附加值产品毛利率较传统 MCU 高 3-5 个百分点。

随着AI技术的深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以及国产替代的持续推动,本土MCU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消费电子、工控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上不断发力,以应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动态变化。

来源于电子工程专辑,作者刘于苇

半导体工程师半导体行业动态,半导体经验分享,半导体成果交流,半导体信息发布。半导体培训/会议/活动,半导体社群,半导体从业者职业规划,芯片工程师成长历程。282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来源:芯片测试赵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