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中国历史长卷,有这样一个王朝,它在华夏文明濒临断裂的时刻横空出世,以雷霆之势重塑山河,让炎黄子孙在血与火中重获新生。若没有它,近千年的华夏历史将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沉沦史——他就是明朝。
文/胡铁瓜
翻开中国历史长卷,有这样一个王朝,它在华夏文明濒临断裂的时刻横空出世,以雷霆之势重塑山河,让炎黄子孙在血与火中重获新生。若没有它,近千年的华夏历史将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沉沦史——他就是明朝。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的硝烟散尽,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十万军民壮烈殉国。自此,华夏大地彻底陷入异族统治的深渊。若历史沿着这条轨迹发展,从1279年元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覆灭,整整633年的异族统治,足以让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被彻底磨灭。当年的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正是在异族的持续冲击下分崩离析,而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避免重蹈覆辙,正是因为明朝的出现。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随后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势如破竹,当年八月便攻克了元大都。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超军事层面——自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这片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已沦陷长达430年。北宋三朝皇帝殚精竭虑未能收复的失地,在明朝建立的第一年便重回汉人版图。当明军旌旗飘扬在居庸关城头,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胜利,更宣告着华夏民族精神的觉醒。
在元朝统治时期,刻意将汉人划分为“汉人”(原金朝统治区汉人)和“南人”(原南宋统治区汉人),这种人为割裂造成南北汉人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巨大鸿沟。若没有明朝,南北汉族很可能走上斯拉夫民族的老路——原本同根同源的族群,演变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多个民族或者说分裂政权。
好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即着手消除这种分裂。他废除了元朝的种族政策,通过科举制度重新建立起人才选拔体系。1397年的南北榜案堪称典型:这一年科举录取的全是南方人,北方学子群情激愤。朱元璋果断介入,最终确立南北分卷取士制度,既保证了南方文化优势,又给予北方学子上升通道。这种制度创新有效弥合了南北差距,让华夏重新成为统一的民族认同符号。
而在明朝建立前,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已被压缩到极致:自安史之乱后,辽东、云南、陇右等战略要地长期脱离华夏政权统治;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到南宋时期,华夏文明仅剩半壁江山。若不是明朝,崖山海战很可能成为华夏文明的谢幕演出,就像君士坦丁堡陷落终结东罗马帝国一样。
另外明朝的统一战争可以说是堪称奇迹:1382年平定云南,结束大理段氏300多年的割据;1388年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俘虏七万余人,缴获印玺无数,彻底摧毁元朝残余势力;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远至库页岛;在西藏设立乌斯藏都司,通过册封宗教领袖实现有效管理;在中南半岛设立三宣六慰,将今天的缅甸、泰国北部纳入势力范围;甚至在苏门答腊都设立旧港宣慰司,这是华夏历史上唯一存在过的海外行政机构。
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八个字,也并非辛亥革命首创。早在朱元璋的《谕中原檄》中,就已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明朝的成功复国,为后世反抗异族统治提供了范本。
整个清朝268年间,“反清复明”的运动此起彼伏。从清初的天地会、白莲教,到清末的洪门、哥老会,无数仁人志士高举这面旗帜。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最初的誓词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种历史传承清晰可见。若没有明朝的先例,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怕连精神旗帜都难以寻觅。
还有就是明朝建立后,也开启了全方位的文明复兴。在文化领域,编纂《永乐大典》,收录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堪称古代百科全书;在科技领域,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排水量超万吨,这种规模的船只领先欧洲近百年;在外交领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沿途建立满剌加官厂、古里官厂等贸易据点,将华夏文明传播到印度洋沿岸甚至更远!
明朝鼎盛时期,朝贡体系覆盖大半个亚洲。从东北的北山女真,到南洋的满者伯夷;从日本列岛到波斯湾,都有明朝的藩属国。这种盛况,让汉民族重拾汉唐时期的文化自信,彻底洗刷了南宋以来的屈辱。
回望历史,明朝的三百年统治,不仅是领土的收复、政权的重建,更是一场华夏文明的自我救赎。它让濒临断裂的华夏文明重获生机,让分崩离析的华夏民族重新凝聚!正如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时所说:“天命真人起,龙飞海岳清。”明朝的崛起,正是华夏文明绝地反击的壮丽史诗,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于心!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