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桓温出身官宦世家,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 ,父亲桓彝官至宣城太守,在东晋初期的政治舞台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桓温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到他,称赞此儿骨骼不凡,听其哭声,觉得是英才降世,桓彝因此为儿子取名为 “温”。
桓温出身官宦世家,为东汉经学大师桓荣十世孙 ,父亲桓彝官至宣城太守,在东晋初期的政治舞台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桓温未满周岁时,太原人温峤见到他,称赞此儿骨骼不凡,听其哭声,觉得是英才降世,桓彝因此为儿子取名为 “温”。
然而,命运在桓温十五岁时给了他沉重一击,其父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参与其中。桓温悲愤交加,头枕戈矛,眼流血泪,立志报仇。整整三年,他日夜苦练武功,时刻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十八岁时,江播已死,但桓温的仇恨并未消解。江播的儿子江彪兄弟三人守丧,还在身上携带刀具以防桓温。但桓温毫不畏惧,他谎称是吊丧客人,成功进入江家。随后,他在守墓庐屋果断地杀害了江彪,又追杀了江播的另外两个弟弟。桓温手刃仇人的举动震惊世人,当时的人们纷纷对他的勇气和孝行称赞不已,他也因此声名鹊起。
除了为父报仇的英勇之举,桓温自身的气质和才华也十分出众。他为人豪迈爽朗,有雄风亮节,姿貌伟岸,脸上还有七颗独特的星印。年少时,他与沛国刘惔友好往来,刘惔对他称赞有加,评价桓温的眼睛像紫石棱般锐利有神,须发如刺猬毛坚硬,是仅次于孙权、司马懿一类的人物 。这样的赞誉,足以体现出桓温的不凡。
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和家族的背景,桓温被选为晋明帝长女南康公主的夫婿,拜为驸马都尉,袭万宁男爵位。这一身份的转变,成为了桓温仕途的重要起点。此后,他先是担任琅琊太守,积累地方治理的经验,之后又参与庾翼北伐,迁任徐州刺史。在庾翼北伐的过程中,桓温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为东晋政权立下了战功,逐渐在东晋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
庾翼死后,桓温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被任命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作为东晋的军事重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掌控此地意味着桓温掌握了东晋的重要军事力量,成为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为他日后施展更大的抱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东晋时期,北方沦陷,收复中原成为东晋朝廷的重要议题。桓温作为东晋的权臣和军事家,深知北伐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提升自己威望和权力的绝佳机会,因此他先后三次发起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然而每一次都充满了艰难险阻与挫折。
永和十年(公元 354 年),桓温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标直指占据关中的前秦。此时的前秦,由氐族贵族苻健建立不久,根基相对薄弱,这给了桓温可乘之机。桓温亲率步骑四万从江陵出发,取道武关入关,同时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梁州刺史司马勋亦经子午道北伐前秦,前凉秦州刺史王擢也出兵进攻前秦的战略要地陈仓,一时间,前秦处于三面受敌的危局 。
前秦皇帝苻健赶忙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驻屯峣柳以作抵抗。四月,桓温在蓝田县与苻苌等军展开大战。前秦淮南王苻生异常骁勇,单骑突入晋军阵地,前后斩将夺旗十余次,令晋军伤亡惨重。但桓温亲自督战,鼓舞着晋军的士气,最终大败秦兵。同时,桓温之弟桓冲也在白鹿原击败苻雄军。桓温乘胜追击,进据灞上,此时长安已经近在咫尺,前秦首都长安危在旦夕,三辅各郡县纷纷向桓温归降 。
然而,就在这大好形势下,桓温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策。顺阳太守薛珍劝桓温直逼长安,一举攻克前秦都城,但桓温却犹豫不决,驻屯灞上后就没有进渡灞水,与前秦军相持不下。他打算收割当地的麦子作军粮以继续对峙,却没想到苻雄先率七千骑进袭司马勋,并在子午谷击败他,随后又与诸军在白鹿原与桓温大战,杀晋兵万余人。前秦更是抢先一步收割麦子,坚壁清野,令桓温陷入缺粮困境。
在战事不利和缺粮的双重困境下,桓温唯有在六月丁丑日迁关中三千多户人南归。苻苌见桓温退兵,领兵追击,至潼关时已屡败晋军,晋军伤亡数以万计。幸亏冠军将军邓遐一人殿后射伤苻苌,前秦军大惧,不敢再追,晋军才得以安然返回荆州。第一次北伐就这样以失败告终,桓温错失了收复长安的绝佳机会。
关于桓温为何在灞上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历史上有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桓温北伐的目的不仅仅是收复失地,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在朝廷中的声望和地位,他担心耗尽实力恢复关中后,地盘落入朝廷手中,自己反而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因此留敌自重;也有人认为东晋内部支持他的人太少,南方的粮草供应不上,导致他不敢贸然进攻;还有人觉得桓温可能是被前秦的顽强抵抗所震慑,对自己能否攻克长安缺乏信心 。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并没有让桓温放弃北伐的念头,他一直在等待时机。永和十二年(公元 356 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原本归降东晋的姚襄叛晋,北上进攻洛阳。洛阳作为东晋的旧都,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姚襄的进攻让东晋朝廷大为震惊。桓温趁机向朝廷请命,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加督司州、冀州诸军事,开启了他的第二次北伐 。
桓温此次北伐的目标是消灭盘踞在许昌的姚襄,进而收复洛阳。四月,他率军从江陵出发,派遣都督高武进抵鲁阳,命令河南太守戴施屯兵黄河岸上,自率大军随后进发。得知桓温即将讨伐自己的消息后,姚襄率军西逃,打算占领洛阳,并开始进攻盘踞在洛阳两年之久的前赵将领周成。然而,姚襄围困洛阳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攻下 。
八月六日,桓温的大军抵达洛阳近郊的伊水。姚襄解除了对洛阳的包围,前来阻击桓温军队。他将精锐部队藏匿在伊水北岸的密林之中,然后派出使者到桓温的军中,试图以投降为诱饵,让桓温军队稍稍退却,以便发起突然袭击。但桓温一眼识破了姚襄的诡计,他回答道:“我自去恢复中原,拜谒皇陵,与你无干。你想投降就上前,马上就能见面,不用再派使者啰唆!” 姚襄见计谋被识破,只好率军从树林中出来,依托伊水阻击桓温大军 。
桓温整顿军队,亲自披上铠甲,督弟弟桓冲及诸将死战,渡河对姚襄的部队发起了攻击。在桓温军队的猛烈打击下,姚襄所部大败,被斩杀了数千人,姚襄本人则率领麾下数千骑兵往北逃往洛阳北面的北邙山上。姚襄素有 “勇略赛孙策,仁义如刘备” 之称,过去,他虽败多胜少,但屡次战败之后,百姓知道他的下落,总是扶老携幼奔赴而来。当夜,百姓知道姚襄所在,抛弃妻子前去投奔姚襄的就有五千余人,随后,姚襄渡过黄河,往东而去,屯驻在阳乡,百姓知道以后,又有四千户追随而去 。
桓温乘胜追击,没追上姚襄而返。周成见姚襄兵败,率众出降,桓温领军进入了洛阳城。他屯兵于过去的太极殿之前,不久又迁往西北的金墉城。数日之后,桓温率众拜谒西晋诸皇陵,命令军士将毁损的皇陵进行修复,并任命官员护陵 。
收复洛阳后,桓温多次上书朝廷,要求迁都洛阳。他认为洛阳是东晋的旧都,收复后理应将都城迁回,以彰显东晋收复中原的决心,也有利于对北方地区的统治。然而,东晋朝廷却对此顾虑重重。此时的洛阳地处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西面的前秦势力已经延伸至洛阳近郊的宜阳,函谷关、潼关均在前秦控制之下;北面黄河北岸的河内、上党、河东、太原均为大大小小的军阀占领;东北前秦控制的邺城距离洛阳也并不遥远,迁都洛阳,无疑是将皇帝置于最前线。此外,中原地区饱经战乱,农业生产停顿,如果迁都洛阳,就必须从江东地区漕运粮草,或者就地屯田,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虽然东晋军队将士不少是南渡流民子弟,但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流民渐渐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北归的愿望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尤其是上层士族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更是不愿北还 。
因此,桓温的迁都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朝廷方面不敢与桓温正面较量,而是提出中原地区尚不稳定,以姚襄虽败但仍有残余势力威胁为借口,把皮球又踢给了桓温。在洛阳期间,桓温再次上书要求迁都,但东晋朝廷依旧没有正面回应。桓温只得折中地推荐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实际上是想借此削弱谢家在徐州的影响力,然而谢尚身患重病,无法前往任职。于是,朝廷任命王胡之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接管洛阳的镇守工作,可王胡之上任后不久就病死了,洛阳的统治再次陷入空虚 。
最终,在桓温大军南撤后不久,司、豫、青、兖等地区又再次陷入前秦的控制之下。桓温的第二次北伐,虽然成功收复了洛阳,但由于东晋朝廷的不作为和内部的权力斗争,他的努力付诸东流,收复的失地得而复失。
太和四年(公元 369 年),桓温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次的目标是前燕。此前,前燕的摄政太宰、太原王慕容恪去世,慕容恪是前燕的顶梁柱,他的去世让前燕的实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也让桓温看到了北伐的机会。桓温早就想北伐前燕,只因顾忌慕容恪的存在而一直没有动手,如今慕容恪已死,他立刻开始了北伐前燕的准备工作,还发出了 “五年平燕” 的豪言壮志 。
桓温率领五万主力大军沿泗水和临时开凿的人工运河北上进入黄河流域,目标直指以邺城为中心的前燕核心地区;东晋豫州刺史袁真率领偏师出寿春,替主力大军打通水上运输线,可见桓温是想一次性灭亡前燕。起初,桓温大军的进展颇为顺利,连续击败多个前燕将领,导致前燕几乎完全失去了黄河以南、虎牢关以东的控制权 。
七月,桓温的主力大军抵达枋头。枋头是曹操当年为了进攻邺城而专门修建的水利设施,桓温大军驻军枋头,意味着前燕的首都邺城已经近在眼前。前燕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惊恐万分,甚至准备放弃邺城,逃往辽东。但前燕吴王慕容垂主张先迎战,打不赢再逃。于是,前燕一方面派慕容垂率军迎战桓温,另一方面派遣使者向前秦求救。苻坚和王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也想趁机渔翁得利,便派大将邓羌和苟池率领两万步骑东出潼关救援前燕 。
慕容垂先是击败了桓温的向导段思,然后在枋头与桓温对峙,阻止桓温继续前进。与此同时,慕容垂派慕容德率兵与前秦援军配合,击败了袁真,导致桓温没有打通水上交通线。正因如此,驻扎在枋头的桓温主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粮草短缺,大军难以坚持。粮草即将消耗殆尽,战略上又面临同时对抗前燕和前秦的不利局面,桓温无奈地在九月下旬下令南撤 。
慕容垂立刻率军尾随桓温,并派慕容德赶到前面埋伏,等到桓温放松警惕时发动突袭。于是,桓温在襄邑(今河南省睢县)遭到前燕两面夹击,东晋军伤亡数万人。随后,桓温又在谯国遭到前秦将领苟池的攻击,再次战败,损失一万余人。等到桓温撤回东晋时,数万北伐大军剩下了不到一万人,可谓是 “耻辱性大败”。前燕恢复了对黄河以南、虎牢关以东的控制权,桓温的第三次北伐以惨败收场 。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收复中原的决心,但由于东晋内部的权力斗争、粮草补给困难以及北方政权的顽强抵抗等多种因素,最终都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第一次北伐因军粮不继和决策失误而功亏一篑;第二次北伐虽收复洛阳,却因朝廷的阻挠和内部纷争而得而复失;第三次北伐更是在取得一定进展后,因战略失误和敌人的反击而惨败。然而,桓温的北伐行动对东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人研究东晋历史绕不开的话题 。
在东晋的政治舞台上,桓温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人物。其中,迫使朝廷废殷浩为庶人这一事件,便是他掌控朝政的关键一步。
永和五年(公元 349 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局势大乱,这是东晋北伐的大好时机。桓温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然而朝廷却对他的请求置之不理。朝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担心桓温北伐成功后,势力进一步壮大,难以控制。于是,朝廷任命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并让他主持北伐,试图以此来制衡桓温 。
殷浩,字深源,是当时的大名士,弱冠即有美名,尤善玄言 ,是位谈吐不凡的大清谈家。此人广负盛名,年轻时一直称疾不做官,当时的名流人士都嗟叹:“深源不出,奈苍生何!” 然而,殷浩虽有盛名,却缺乏实际的军事才能。他在永和七年(公元 351 年)受命率军攻打洛阳、许昌,结果在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兵败许昌。不仅如此,他还逼反了本来降晋的羌酋姚襄,使得这支盟军掉头来攻晋军。最终,殷浩手下多员大将被杀,士卒亡叛,器械军储也多为姚襄所获 。
桓温见殷浩北伐连年吃败仗,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趁机上表弹劾殷浩,称他 “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 。东晋朝廷在桓温的压力下,不得不听从他的建议,将殷浩废为庶人,并流放东阳郡信安县安置。桓温既逐殷浩出朝,心中得意,对左右人讲:“小时候我与殷浩玩竹马游戏,我每次骑完丢弃,殷浩总会捡起来玩,故而他应当在我之下。”
殷浩被废后,东晋内外大权尽归于桓温。从此,朝中再无人能够阻挡桓温北伐,他成为了东晋朝廷中说一不二的人物,其权势和影响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东晋朝廷对他已不能征调如意,只能对他采取羁縻政策 。
太和六年(公元 371 年),桓温做出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 废黜海西公司马奕,改立简文帝司马昱。这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桓温个人的野心。
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威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即废立皇帝。当时的皇帝司马奕,在位期间并无明显的过错,但桓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编造罪名。他诬蔑司马奕在做藩王时与内宠交好,其儿子皆非亲生,以此为借口,亲自率兵返回建康,逼迫褚太后下诏废黜司马奕 。
在废黜司马奕后,桓温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司马昱是晋元帝的幼子,他风度翩翩,史载 “帝美丰仪,善容止,留心典籍,凝坐满席,湛如也” 。然而,他虽然有着出众的气质和才华,但在桓温的强势之下,也只能成为一个傀儡皇帝。
桓温的这一擅行废立之举,打破了东晋皇权与士族之间长期以来的微妙平衡,引发了轩然大波。它不仅让东晋朝廷内部陷入了混乱和恐慌,也让桓温成为了众矢之的。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和谴责,但在他的强大势力面前,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不过,这一事件也让桓温更加专擅朝政,他以大司马的身份坐镇姑孰,都督中外诸军事,将东晋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
简文帝即位后,仅仅在位八个月就去世了。他去世后,太子司马曜即位,即晋孝武帝。此时的桓温,自认为功劳巨大,野心也愈发膨胀,他开始暗示朝廷给自己加九锡。
“九锡” 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在历史上,加九锡往往被视为权臣篡位的前奏。桓温要求加九锡,其意图不言而喻。然而,他的这一要求遭到了谢安、王坦之等人的抵制。
谢安和王坦之深知桓温的野心,如果给他加九锡,无异于助长他的篡位之势,东晋的江山社稷将岌岌可危。于是,他们故意拖延,对加九锡的诏书反复修改,迟迟不颁发。桓温虽然权势滔天,但面对谢安和王坦之的拖延战术,也无可奈何。
当时,桓温已经病重,他急切地想要得到九锡,以完成自己篡位的最后一步。但谢安和王坦之不为所动,一直拖到桓温病死,九锡之事也未能成行。桓温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他的篡位梦想也随之破灭 。
加九锡之争,不仅是桓温与谢安、王坦之等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反映出了东晋朝廷内部皇权与士族之间的激烈矛盾。桓温的失败,使得东晋的政权暂时得以维持,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为东晋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也为日后桓玄篡晋埋下了伏笔 。
桓玄,这位东晋末年的风云人物,出生于公元 369 年,是桓温的庶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他自幼便深得桓温的喜爱,桓温对这个幼子寄予了厚望。在桓玄五岁时,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军队,并接任扬州刺史,而桓玄则承袭了父亲的封爵南郡公 。
随着年龄的增长,桓玄出落得相貌奇伟,神态爽朗,而且博通艺术,擅长写文章。他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极为自负,常常以英雄豪杰自居 。然而,由于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朝廷对桓氏家族一直心存戒备,桓玄也因此受到牵连,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太元十六年(公元 391 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这是一个掌管东宫图籍、文书的官职,虽然有一定的地位,但远不能满足桓玄的野心 。
几年后,桓玄出任义兴太守,可他依旧觉得不得志,曾感慨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这样的落差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毅然弃官回到封地南郡 。在南郡,桓玄开始积极结交各方人士,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他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
东晋末年,朝廷内部腐败不堪,宗室司马道子专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隆安二年(公元 398 年),镇守京口的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等人相继起兵反抗,拉开了桓玄之乱的序幕 。桓玄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提升自己地位的绝佳机会,于是积极参与其中。
他先是劝说殷仲堪起兵讨伐王国宝,并派人联络王恭,推王恭为盟主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最终以朝廷诛杀王国宝、王绪而平息,但桓玄却借此机会崭露头角,让各方势力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桓玄与殷仲堪、杨佺期等人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相互联合又相互争斗,成为东晋朝廷不可忽视的力量 。
随着势力的增强,桓玄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地方势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晋的最高权力 —— 皇位 。元兴元年(公元 402 年),司马元显宣布讨伐桓玄,桓玄得知后,果断顺长江而下,率军逼近建康 。在这场对决中,桓玄充分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他先是利用刘牢之对司马元显的不满,成功策反了刘牢之,使得东晋朝廷的前锋部队倒戈相向 。失去了刘牢之的支持,司马元显的军队瞬间陷入了混乱,桓玄趁机攻入京师建康,杀死了司马元显父子,成功掌握了朝廷大权 。
掌握朝廷大权后,桓玄并没有满足,他开始进一步翦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将东晋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重要官职,排除了一切可能威胁到他的势力 。元兴二年(公元 403 年),桓玄逼迫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 。桓玄终于实现了他父亲桓温未竟的梦想,登上了皇位的宝座 。
然而,桓玄的统治并没有想象中的稳固。他称帝后,一改之前的锐意进取,变得骄奢淫逸,沉迷于享乐之中 。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劳民伤财,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同时,他的统治也引起了士族阶层和广大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
在政治上,桓玄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的意见。他随意更改政策,使得朝廷内部混乱不堪,官员们无所适从 。在军事上,他虽然掌握了东晋的大部分军队,但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挥,军队战斗力低下 。
面对桓玄的统治,北府兵将领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从京口、广陵起兵,讨伐桓玄 。刘裕是东晋末年的一位杰出将领,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北府军中逐渐崭露头角 。他深知桓玄的统治不得人心,于是趁机发动起义,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 。
桓玄得知刘裕等人起兵后,惊恐万分。他急忙调集军队进行抵抗,但由于他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民心,军队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抵挡刘裕的进攻 。桓玄无奈之下,只好挟持晋安帝退出建康,据守江陵 。然而,刘裕的军队势如破竹,何无忌大破桓玄水军,刘毅、何无忌又接连击败桓玄主力 。桓玄兵败西遁,最终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年仅三十六岁 。
桓玄的死标志着桓楚政权的覆灭,这个仅仅存在了半年的政权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桓玄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它给东晋带来的创伤却是巨大的。东晋朝廷的实际控制区域大幅缩小,仅剩江南一隅,百姓赋税和兵役沉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这场动乱也加速了东晋政权的衰落和瓦解,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埋下了伏笔 。
桓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争议。他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军事家,曾多次北伐,试图收复中原失地,也曾掌握东晋朝政大权,一度有篡位的野心 。他的行为和决策,对东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后人对他的不同评价 。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桓温的军事成就不可忽视。他平定蜀地,使得东晋的版图得以扩大,增强了东晋的实力和影响力 。他的三次北伐,虽然最终都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势力,也彰显了东晋恢复中原的决心 。北伐行动还锻炼了东晋的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东晋与北方政权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桓温实施的庚戌土断,整顿户籍,抑制豪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 。
然而,桓温的政治野心也为他带来了负面的评价。他独揽朝政十余年,排除异己,打压朝中其他势力,使得东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他的废立之举,打破了东晋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平衡,引发了朝廷的动荡和不安 。他试图篡位的行为,更是被视为对东晋政权的背叛,违背了传统的君臣之道 。
后人对桓温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晋书》将他视为逆臣,认为他心怀异志,有篡位的野心,是东晋政权的威胁 。翦伯赞则认为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肯定了他的才能,但也指出了他的野心 。毛泽东对桓温的北伐评价不高,批了 “是作样子” 四个字,认为他借北伐之举谋取篡夺东晋政权的野心 。而在一些人看来,桓温虽然有政治野心,但他的北伐行动和政治改革,对东晋的稳定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能完全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
桓温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一生。他既是一位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的人物,又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东晋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历史的多面性 。无论是他的北伐壮举,还是他的权力斗争,都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