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兴隆镇常熟村,刘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旭海站在田埂上,看着多台免耕播种机有序作业,难掩喜悦之情:“我们坚持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已有10多年,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他向记者展示土壤样本,手指轻捻湿润的黑土,“以前土壤板结、风蚀严重,现在秸秆
随着气温回暖,双辽市的田野上涌动着春耕热潮。免耕播种机的轰鸣声打破宁静,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春耕模式,让这片黑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在兴隆镇常熟村,刘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经旭海站在田埂上,看着多台免耕播种机有序作业,难掩喜悦之情:“我们坚持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已有10多年,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他向记者展示土壤样本,手指轻捻湿润的黑土,“以前土壤板结、风蚀严重,现在秸秆还田后,土壤像‘喝饱了养分’,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保水保肥能力也增强了。”据农业部门数据,采用该模式后,地块农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提升20%,化肥使用量减少约15%。
作为全省率先实现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的地区,双辽市如今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达215万亩。为让新技术扎根土地,当地建立“专家+农技员+示范户”三级服务体系。市农机总站总工程师吴冠军说:“我们组建了12支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通过‘田间课堂’‘实操演示’,手把手教农民掌握免耕播种、秸秆处理等技术要点。”同时,政府还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户给予每亩20—40元的作业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春耕现场,新一代智能免耕播种机成为“主角”。这些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保持播种间距精准,还能根据土壤墒情智能调整播种深度。“以前播种全凭经验,现在机器更‘聪明’,一亩地作业时间缩短近一半。”农机手李师傅操控着设备,熟练地展示机器功能。目前,双辽市已推广智能农机500余台,带动全市春耕效率提升200%。
展望丰收图景,经旭海信心满满:“黑土地是我们的‘金饭碗’,只要坚持科学耕作,今年的玉米产量肯定能再创新高!”在保护性耕作的持续赋能下,双辽市不仅播撒下作物种子,更种下了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来源:吉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