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因如此,美军急切希望拥有一款能大幅超越现有水平的下一代远程空空导弹AIM-260A。
文/编辑:兔酱漫娱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强调先发制人的现代空战环境下,谁的导弹射程更远,谁就可能占据优势。
正因如此,美军急切希望拥有一款能大幅超越现有水平的下一代远程空空导弹AIM-260A。
这款设计独特的导弹,终于不再只是概念图,最近出现了进行早期测试的迹象,预示着它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但是,从试验到形成真正的作战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同期,美军的主要对手在这一领域的产品已经批量装备甚至正在推出性能更强的新型号。
AIM-260A能否克服研发过程中的困难,赶上甚至反超对手的发展速度,能否真正担负起夺回空中远程优势的重任?
在当今的空战舞台上,每一款新型武器的出现都绝非偶然,AIM - 260A 空空导弹的登场更是引发了诸多关注与猜测。
回首往昔,2017 年时,世界空战格局已然发生变化,中国空军的霹雳 - 15 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
这让美国意识到原有的 AIM - 120 系列在应对时已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不失去空中优势,美国在 2018 年果断启动了联合先进战术导弹,也就是 AIM - 260A 的研制项目,这一决策背后,实则是美国空军对于自身战略布局的深度考量。
从研制过程来看,虽有推迟延误等情况出现。
但美国凭借着深厚的技术底蕴和高效的研发机制,让项目稳步推进。
AIM - 260A 巧妙地借助了 AIM - 120 系列的技术基础,沿用了其合适的尺寸规格,3.6 米的长度以及 178 毫米的直径,看似小巧却内藏玄机。
正是这样的尺寸设计,配合上光杆构型,让它在同样大小的情况下,射程相较于以往近乎实现了翻倍的突破。
美国期望借此棋子在未来空战中重新掌握主动权,可现实真的会如它所愿吗?
要知道,对手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一场你来我往的较量已然拉开帷幕,后续走向着实令人期待。
AIM - 260 与 PL - 15 的性能比拼
当两款空空导弹站在擂台的两端,它们的性能便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砝码。
AIM - 260 和 PL - 15 就是这样的存在,各自代表着本国空军的实力与期望,一场性能的较量就此展开。
先看 AIM - 260,它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性能优势。
其采用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宛如一颗强劲的心脏,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使得射程能够突破 200 公里,末端速度更是高达 5 马赫,这意味着它可以在超视距空战中迅速抵达目标区域,给予对手沉重打击。
而且,它配备的双向数据链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能够支持动态目标重定向。
让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以根据战场态势灵活调整打击目标。
再加上 GPS/INS 与主动雷达复合制导的方式,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是原来的 3 倍之多。
还针对像歼 - 20 这类具备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对手,特意升级了毫米波雷达导引头。
探测距离一下提升至 40 公里,仿佛给它装上了一双更加锐利的眼睛,能在复杂的空战环境中精准锁定目标。
反观 PL - 15,同样不容小觑。
它配备的冲压发动机赋予了其独特的飞行性能,常规状态下射程约在 150 - 180 公里左右。
不过其出口型 PL - 15E 因受限国际条约有所不同。
而它独有的 “高抛弹道” 模式却能让射程延伸至 220 公里,末端速度也能达到 4.5 马赫,在空战中同样具备强大的杀伤力。
其采用的 “北斗 与 雷达主动 / 被动复合制导” 方式,结合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更是实现了多目标协同攻击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空中目标群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攻击。
不仅如此,它所集成的抗干扰技术还融入了量子雷达特征识别。
具备了穿透美军现役 AN/ALQ - 214 电子对抗系统的本领,宛如给自身披上了一层 “金钟罩”,让对手难以干扰其作战效能。
这两款导弹就像是两位武艺高强的高手,各有绝技,在性能的擂台上互不相让,它们之间的这场比拼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呢?
空战的舞台上,性能只是一方面,更多的变数还隐藏在后续的体系对抗之中,而那又将是另一番精彩的较量了。
在现代空战的宏大棋局里,空空导弹绝非孤立的 “棋子”。
而是深深嵌入到整个作战体系之中,AIM - 260 和 PL - 15 在各自的体系架构下,正演绎着截然不同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
AIM - 260 自亮相起,就承载着美国空军战略思维转变的使命。
从追求 “信息优势” 迈向渴望 “技术对等”,乃至企图重夺空中主导权。
尽管当下它还处于试验阶段,可美军已然为其规划好了融入作战体系的蓝图。
像适配于 F - 22、F - 35 等现役战机。
借助 F - 35 的 EOTS 光电系统以及 “马赛克战” 网络,实现跨平台的目标共享,让它在超视距空战里能更好地发挥威力。
仿佛编织起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各个作战单元通过 AIM - 260 这一关键节点紧密相连,试图打造出强大的空战协同体系。
而另一边的 PL - 15,已然与我国的歼 - 20、空警 - 500 预警机等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体系化作战同盟。
就拿那 “蜂群 -α” 算法来说,它能够智能地分配 16 枚导弹去攻击编队目标。
毁伤效能比美军还高出 22%,这无疑是体系作战优势的有力体现。
并且,歼 - 20 的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更是如虎添翼。
即便在雷达静默的状态下,也能凭借红外特征锁定敌方战机,引导 PL - 15 发起出其不意的被动攻击,让对手防不胜防。
这两款导弹在各自体系里都像是被赋予了 “超能力”,它们依托不同的作战体系。
在空战的舞台上你来我往,互争高低。可究竟谁能在体系对抗的大考中脱颖而出呢?
随着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空空导弹领域也正处在不断变革的浪潮之中。
AIM - 260 和 PL - 15 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中美两国在这方面的较量,无疑将为未来空战格局勾勒出一幅充满变数的画卷。
从美国方面来看,AIM - 260 虽有着诸多亮眼的性能表现,可想要完全发挥其极限性能,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比如,其战机或许需要改进雷达或者换装 AN/ABG - 85 雷达才行,而且,它所面对的对手 —— 中国,可不是在原地踏步。
尽管 AIM - 260 被视作应对之策,可如今技术更新换代如此之快,中国不断推陈出新的导弹技术让美国的优势显得没那么稳固了。
再看中国这边,PL - 15 已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而后续更是有着诸多 “后手”。
像 PL - 17 以及潜在的下一代 PL - XX 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 “奇兵”,一旦登场,必然会让美军的应对难度陡然上升。
同时,从成本角度考量,AIM - 260 初期量产约 300 万美元一枚。
而 PL - 15E 出口价仅约 170 万美元,更别说我国还有暗剑体系中无人僚机携带 PL - 15 改型进行 “自杀式拦截” 这种高性价比的作战方式。
成本仅为 AIM - 260 的 1/5,这无疑在未来空战运用中增加了更多的策略选择。
AIM - 260 和 PL - 15 的发展以及双方的较量,将不断搅动这片 “海域”,让局势越发变幻莫测,而最终谁能在这片空域称雄,唯有时间和实战才能给出答案。
观察者网——弹头装上飞行台测试,AIM-260实物首次“部分曝光”
凤凰网军事——对标霹雳-15?美国AIM-260导弹首次“部分曝光”
来源:晋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