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今年“5·15”是第16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种典型的侵害市场主体和群众合法财产利益的经济犯罪。
“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今年“5·15”是第16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种典型的侵害市场主体和群众合法财产利益的经济犯罪。
养老骗局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需求愈发强烈。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利用老年人闲散资金多、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以“养老服务”为伪装,虚构投资或服务项目,诱导老年人投资,从而实施诈骗。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威胁。
一
养老诈骗类型分析
1.养老服务诈骗
不法分子以养老服务为幌子,通过上门照料、机构托管、提供养老床位等手段,诱骗老年人签订合同、缴纳会费,或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从而非法占有老年人钱财,此类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
2.投资虚假项目
犯罪分子打着养老投资、集资项目的旗号,以投资养老保险项目、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名义,承诺售后定期返点、高额分红等 “高回报”,实则进行非法集资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诱骗老年人参与。
3.销售虚假产品
不法分子销售假冒保健品、医疗器械,通过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方式,骗取老年人信任,进而盗取钱财,严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4.“以房养老”骗局
骗子以 “以房养老” 为诱饵,通过虚假宣传和承诺,诱导老年人抵押房产,声称能获取高额投资回报,实则涉嫌诈骗,可能致使老年人失去房产,严重影响其财产安全与晚年生活。
5.虚假代办保险
一些不法分子开展代办养老保险等业务,通过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流程等手段设置陷阱,骗取老年人支付费用,甚至非法占有保险金。
6.虚假活动诈骗
不法分子假借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者服务以及组织文化活动等名义,获取老年人信任,进而实施诈骗行为。
7.保健品骗局
此类骗局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通过赠送小礼品、提供情感陪护等方式,了解老年人需求与身体状况,诱导其购买高价无效保健品。
8.投资理财骗局
骗子先以赠送小礼品吸引老年人关注,随后举办推介会、知识讲座,虚构诱人投资项目,通过虚假宣传、承诺高回报等手段,诱骗老年人投入资金,得手后携款潜逃。
9.低价旅游骗局
不法分子以低价旅游为噱头吸引老年人报名,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大量高价购物环节,以次充好,骗取老年人钱财。
二
防范养老诈骗建议
1.强化防范意识,警惕陌生信息。对陌生来电、短信,尤其是能准确说出个人信息的情况,务必保持高度警觉。不轻易透露个人及家人信息,更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扫描未知二维码。若接到涉及投资、中奖等内容的电话,可直接挂断,必要时向子女或警方核实。
2.筑牢信息防线,规范信息使用。不在非正规机构或网站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办理业务时,仔细确认对方资质,如遇可疑情况,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定期修改重要账户密码,避免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3.摒弃侥幸心理,远离高利诱惑。时刻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低投入高回报”“免费领礼品” 等宣传保持清醒,不贪图小利而陷入诈骗陷阱。遇到承诺高额利息的投资项目,主动远离,必要时咨询专业理财顾问或金融机构。
4.谨慎资金操作,坚持多方确认。涉及金钱交易,尤其是大额转账、投资等,务必与子女、亲友充分商议。转账前,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避免仅凭短信、微信等单一渠道确认。对于陌生账户,坚决不转账。
5.审慎参与活动,核实活动资质。不参加来历不明的讲座、免费旅游、健康义诊等活动。若收到活动邀请,先向相关部门或官方机构核实主办方资质与活动真实性。在活动现场,不随意参与抽奖、答题等可能套取个人信息的环节。
6.树立科学观念,正规获取知识。通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正规渠道学习保健常识,不轻信销售人员夸大的产品功效。购买保健品、医疗器械时,认准正规药店、医院,仔细查看产品批准文号、生产日期等信息,切勿通过非正规途径购买。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