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八年十月,日寇攻占广州、武汉后,开始其新的侵略方针,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解放区战场,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在日寇诱降下,国民党营垒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和分裂,这年十二月,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公开投敌。三九年一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
引子
#本文摘自《青阳史话》第一辑(1984年12月),作者杨刚,原标题《参加青阳特工团的片断回忆》
正文
三八年十月,日寇攻占广州、武汉后,开始其新的侵略方针,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中国解放区战场,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在日寇诱降下,国民党营垒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和分裂,这年十二月,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公开投敌。三九年一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反动的“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在抗日阵线中出现了投降、分裂、倒退的逆流。
三九年秋,国民党撤换了青阳县长操竹友,调来了反动的莫寒竹充任县长,莫上任不久,就要特工团员集体加入国民党。被团员们婉言拒绝后,他就说特工团内有异党。接着,又停发了对特工团每月四十元的补助费,并对特工团的抗日救亡活动采取了种种限制,便衣特务人员也常到特工团驻地进行监视活动。鉴于这种情况,党组织派沈赞成同志担任国民党杨田镇长,陈锦水同志当保长,(四〇年春沈赞成同志不愿当镇长,组织上要陈锦水同志继任镇长。同年十月,因莫寒竹要抓他,他带了陈在简、邹时携二支步枪,一支短枪,转移到了皖南特委,以后,他一直坚持革命。)陈次泽同志担任特工团长,他家住青阳是个大户,在地方上有实力,用稻谷、粮食帮助了特工团。但特工团有几十人吃饭,长此下去,是个大问题。县委和特工团领导同志,为此颇伤脑筋。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高压政策和特务分子的破坏捣乱,特工团受到严重的威胁,每个成员都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九三九年冬天,国民党在华北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这股逆流波及到皖南,特工团的处境更为恶劣了,个别不坚定的分子发生了动摇,特委派来特工团工作的周家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成了“大浪淘沙”中一个不辞而别的逃兵了。他留了一张纸条说,他对当前的环境不满,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内心苦闷,不能呆下去了,并说他今后不干危害革命的事。阴历年的三十晚上,大师傅陶福来为我们煮了一锅罗卜粥,我们留在团内的几个同志都无心吃这顿年饭,心里很不是滋味。沈鹰同志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和吴家元、朱国安同志把对特工团的忧虑和我们对自已前途的想法告诉了他,我们认为特工团难以维持下去,我们不愿受国民党的窝囊气,想去参加新四军。
环境继续恶化,四〇年初春,史平、左英、小黄等同志相继撤走了。四〇年三月中旬的一天,沈鹰同志找我谈话,他说:“杨擎宇,现在环境越来越恶化了,组织上准备撤走一批同志,送他们到特委短训班、新四军教导队去学习,你入党后表现很好,组织上很信任你,想让你打入青阳县党部埋伏下来进行工作:不知你有无意见。”我说:“我不愿意受国民觉的窝囊气想到新四军当兵去,拿起武器打鬼子。痛痛快快地干革命,我要求组织上能让我到新四军教导队去学习。”沈鹰同志当即说:“你的想法很好,那你就和吴家元一道到特委去”。我听了非常高兴,三月二十日,沈鹰同志找我们二人谈话:说组织上决定派你们去特委学习,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为党工作。他要我们做好家庭工作后,就到特委去。接着他给李步新同志写了介绍信我们拿了信后,返回木镇。
吴家元同志家原住木镇河北街,离我家很近那时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迁居梨园李离我家五里路。他比我大一岁,家境比我家富裕,有祖父母、父母、弟妹还有个未婚妻叫方珍珠是木镇下街头方裁缝的女儿。她是吴家元的同学比他高一级,长得端庄文静、贤淑美丽,是个好姑娘。因为兵荒马乱,双方家长都希望他俩早日成婚,了却一桩心事。那时方已住在吴家。但吴家元同志是一个政治上奋发上进、革命热情很高的共产党员,志在抗日救国,不贪图舒适温暖小家庭生活,他说要等抗战胜利再结婚。他说服了双方家长和未婚妻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新四军。
记得吴家元的小名叫小水子,参加特工团后,李景白同志让他改名江潮,说是单名简洁响亮,吴化为无,姓可不用。不意习俗难改,大家称呼时还是冠用了一个百家姓中的吴字。有一次沈鹰同志开玩笑说:吴江没有潮,浙江才有潮。回想当年特工团的战斗生活和儿童话剧队的抗日活动,谁说不是大江流过九华山麓的一股汹涌澎湃的浪潮啊!
我的老母亲知道我要去当新四军,既高兴又舍不得,但有吴家元和我一道去,也就放心同意了。三月下旬的一个夜里。按约定时间在我家集中后,我俩各背一床棉被、带了简单的日用品,从木镇埂头动身,踏上青芜公路,向泾县进发。在浓重的夜雾中,走过了石堰桥、乔木湾,再向前走时,只见东方曙光初照,我们呼吸着早晨的清新空气,迎着朝阳前进。畅谈着决心和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北贡里后,我们吃了点心,休息了片刻。下午翻过云岭,到达白果树特委机关。将沈鹰同志的介绍信交给李步新同志后,当晚就在特委住下,第二天上午,李步新同志找我们谈话,询问了我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志愿。下午介绍吴家元同志和我到军部教导队第四队学习。朱国安、董桂芳、王继武等同志也在我们到教导队学习的前后来了。参军后,我改名杨钢,意思是干革命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借以表明我的心志。吴家元用了学名吴江潮,起初。他和我都在政治队(四队)学习,后因他体格好:射击准确,被调到军事队学习。四〇年九月,学习未结束,我就被调到军部秘书处学做机要工作去了。
随着特工团一些骨干力量撤走,一些骨于力量隐蔽下来转入地下斗争,作为公开合法的抗日团体——青阳特种工作团就不存在了,公开的活动也停止了;但是青阳特工团还有一个尾声阶段,即:“云龙庵私塾”阶段,虽然它不象特工团那样轰轰烈烈、大张旗鼓但她在高举抗日的大旗,宣传党的主张、培养革命人才方面却也起了与特工团同样的作用。
那是一九四〇年春天的事。特工团已经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了。儿童话剧队一些年纪较小的同志就各自回家去了。为了继续培养他们,党决定变换形式把他们收拢起来,此事由杨田一带士绅出面,在杨田东山脚下的云龙庵办一所私塾,党派李景白同志以私塾先生的身份在里面领导。洗培镜、王少鸣、王辅洪等十几位小同志很快就到了云龙庵。他们为自已能重新回到革命的集体中来而高兴。他们年纪虽小但有志气,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理论,积极争取进步,工作起来又非常机警,每当夜幕降临,外人不大到这里来了。他们就把从新四军军部带来的革命书报拿出来围灯学习,学习完毕义马上送到楼上墙外的壁洞中藏好。当时云龙庵私塾已经成为我党的政治交通中途站,从军部发到青阳各地的革命书报和宣传材料;都是先送到这里,再从这里分送到全县各地。地下交通员朱国安同志有次从军部背着一大批新四军的书报和宣传品存放在私塾里,同学们被这么多、这么新的书报吸引住了,争相阅读。在党的领导和李景白同志的培育下,这些小同志进步成长很快,有的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加入了青年队,以后他们都陆续地参加了革命。
特工团的活动停止了,但我们党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没有熄灭。解放前夕,震动皖南的青阳县常备队第四中队(我党领导掌握的秘密武装)公开回到党的怀抱和策动第六中队起义。配合我渡江大军接管青阳城的革命行动,就是在地下党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实现的,也是与方彬、刘枚钟、董醒华三同志以及原特工团员许章法、许英汉等同志的出色工作分不开的。
青阳县常备队的武器装备精良,有捷克式手提机关枪和德国造的二十发连响卜壳枪,全部钢盔,与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武器装备几乎一样,在皖南各县常备队中是第一流的。三八年下半年、东南局、皖南特委和新四军军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支武装很重视,在通过陈维稷同志做好其二哥陈次权、县长操竹友的工作、并经青阳县自卫团团总孙开梅的默许后,于三九年一月,中共皖南特委派任方彬同志到常备队当政治教官,刘枚钟同志(江西人,工农干部,是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红军)当军事教官,特工团员许章法、许英汉二同志也同时被派到常备队当班长。当时常备队成立了我们党的特别支部,有方、刘、二许四同志。这个特别支部是绝对秘密的,直属特委领导,同青阳的地下党组织不发生关系,有时,东南局和新四军参谋处也过问特别支部和常备队的事。特别支部成立后,很快发展了陈文坤等同志多人入党。常备队曾先后在庙前湾里吴、朱备店龙口、朝田方等地训练了三期,发展了李龙保、焦三元等数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方、刘等同志给队员上军事课、政治课,学习从新四军军部要来的书报,对队员进行阶级教育和抗日宣传,教他们学习射击、投弹、刺杀三大军事技术和游击战术,学习《论持久战》,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水平。教不识字的队员学文化,他们进步很快,没有多长时间,就能写简短的书信和请假条子。这样,常备队名义上是国民党部队,实际上已逐步为我党掌握,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一支地下的秘密武装。不久,国民党下了密令:如有异党分子在我军活动,发现后就地处决,先斩后报。方、刘、二许同志勇敢坚定,知道国民党的密令后也毫不畏惧。有一次常备队驻在龙口郑汉同志从南阳湾赶来说,国民党要对常备队采取行动,方彬等同志得知后,立即要常备队员将“抗敌报”等革命报刊、书籍收藏好,把国民党的《步兵操典》摆出来准备应付,不知什么原因,那次国民党没有行动。为了适应国统区的环境和工作需要,方彬同志西装革履。很有风度和派头。但农民出身的老红军干部刘枚钟同志则不然,举止言谈都不能适应当时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尽管在陈维稷家里对他进行了几天训练,要他充作是东北义勇军在长白山一带打游击的,但他在回答县长操竹友的询问中仍不自然,露出了破绽。后来只得换了一位在东北军干过,参加过“西安事变”的董醒华同志来接替他任军事教官,董是行伍出身,身材魁梧、枪法很好,胆略过人,给人印象很深。
三九年六月,在朱备店驻地陈文被提升为准尉司务长。这样他就被掩护下来了。
鉴于形势的变化,三九年七月,党组织决定方彬、董醒华二同志撤出常备队后,山许英汉同志担任特别党支部书记。当时,组织上认为许章法、许英汉二同志仅是个班长,影响不大,决定他俩继续留常备队工作。但因莫寒竹加意排斥,呆不下去在孙开来的公开示意下,他俩写了请长假的条子,离开了常备队。三九年十月,方彬同志根据上级觉指示,从云岭回到青阳。一天晚上,在许英汉同志家里他要许通知常备队员夜间翻墙头来到许家开会,方彬同志说服他们不要带枪到新四军去,要采取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会后方彬同志撒离青阳去泾县许英汉同志送他到万级岭脚下。三九年七月,沈鹰同志来杨田组成青阳县委后,常备队的特别党支部才划归县委单线领导。四〇年十月,许英汉同志撤川皖南特委时,将常备队的特别支部交给了陈文坤同志。
皖南事变后,他们同上级党组织中断联系两个月后同陈法周同志联系上了,与上级保持一月两次的正常联系。以后找到黄山工委与胡明同志接上关系,归铜青南县委杨明同志领导。四五年十一月杨明同志离开铜青南后,他们工作上与朱农同志联系,组织上仍由胡明同志领导。后来,又划归沿江工委孙宗溶同志单线领导,一直到四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起义为止,特别党支部四一年一月有七名党员。到四五年以后。发展到三十六名党员,分布在自卫团部、两个营部、电话总机、警卫排、三个连队、少数乡队也有我们的人,陈文坤带的四连、班、排长几乎都是下党员。特别党支部长期隐蔽坚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们为我游击队购买、运送过枪支、弹药,护送、营救过同志.特别是多次及时准确地提供了重要的年事情报,使我军能掌握敌情,做好伏击、转移、反“围剿”的准备工作。四〇年五、六月份,皖南特委派到青阳县委任组织部长的陈宗汉同志,被国民党特务密捕,关在陵阳监狱四、五个月。上级党指示陈文坤同志设法营救。恰巧这时敌自卫总处要到南陵去买一批布匹回来做棉军衣,上级党要陈文坤抓住这个机会亲自带人去。用“走马换将”的方法营救陈宗汉同志。陈文向孙开来说:“那边我熟悉,去买这些东西我亲自去是有把握的。”孙同意他去,并叫他带了七个人,四支快慢机,五百多块钱出发了。路过何家湾附近新四军老三团团部时,被住在团部的李炳辉同志发现,当即报告黄火星团长将他们“逮捕”了。青阳县自卫团部得悉后,即派副团长李振楚到老三团交涉放人。开始黄团长说,没听说这个事,等了解后告诉你。李跑了两趟,黄团长才说有此事,并提出“以人换人”条件。老三团放陈文坤等八人.青阳放除宗汉同志。在地方士绅强烈要求下,莫寒竹勉强同意。十八天后,陈宗汉同志被陈文坤等人换回来了。在这次事件中,许英汉同志当了交换人员的调解人、联络员。他的身份暴露了,遂和陈宗汉同志撤回特委。许走时,才把常备队全部党的工作交给了陈文坤。
四六年十一月,青阳县常备队驻守木镇的一个中队,在内线地下党员焦三元、施汝霖二同志的掩护配合下,我游击队员潜入该中队,杀死了反动、凶残的中队长胡开武,并策动该中队排长施吉祥带一个排起义,在敌军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和恐慌。不幸,焦三元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四九年一月底、二月初,许章法同志由江北返回江南担任沿江工委委员、青泾县委书记不久,二月下旬,李龙保同志来找他去陵阳与陈文坤同志会面谈谈。许认为与陈长期未见面需要相互了解情况,便同意了。在李龙保同志陪同下,取道石溪到所村,与文坤见面。向他谈了全国各战场形势和大军即将渡江,并要他们积极准备,随时听候命令行动,迎接大军渡江。许走后,陈即找副支书陈法顺、支委廖文彬、周金保、陶金水开会。一面传达许章法同志谈话内容,一面分析情况、研究起义的准备工作,会后,分头传达到每个党员。正当陈文坤等同志积极准备行动的时候,突然接到自卫团部命令,要他们于四月一日由陵阳调木镇驻防。这就直接破坏了行动计划的实现。为了应付这一突变。三月二十五日,青阳地下党负责人陈法周同志与陈文坤等同志,在梅溪陈法周同志家里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反复认真地研究,提出了三月二十九日的行动计划。由李龙保同志送报沿江工委批准后,派沿江工委委员、沿汇支队副支队长李友白和许章法同志,率领一部精干武装,专程去陵阳接应起义。为保证陵阳钲起义成功。王镇国、陈清等同志起了积极作用。施运之同志小哥也出了力,特别是陈法周同志操了不少心。在李、许二同志坚决果断的指挥下,一切准备就绪后,三月二十九日晚九点,全营二百四十余人,加上陵阳乡公所三十余人的武装,共计二百七十人,轻机枪七挺,长短枪二百余支,脱离了反动统治,实行革命起义。午夜,起义部队到达杨梅村后,参加了准备丰盛的会餐,宣布部队编入沿江支队,成为沿江支队二营,陈文坤任营长。拂晓前。他们在李、许二同志率领下,奔向石台县乌石垄附近地方驻宿后,通知沿江工委书记孙宗溶同志来到这里。至此,这支为我党秘密掌握的武装,才完全结束了长期隐蔽的地下状态,成为一支公开合法的人民武装。青阳县常备队四、六两个中队的革命行动,震撼了整个皖南,给垂死挣扎的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为青阳党和青阳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陵阳镇起义后,沿江支队的部队得到扩大与加强。四月上旬,沿江支队先打下太平的焦村、郭村,后拔掉石台县的全部(除县城外)敌据点。这支起义部队,在这些战斗和配合解放大军渡江战役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三九年一月,我党派人去青阳县常备队工作开始,到四九年三月底起义的十年历史发展过程说明:是党派方彬、刘枚钟、许章法、许英汉、董醒华等同志最先在常备队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中经沈鹰、胡明、杨明、朱农、孙宗溶、许章法、李友白等同志的关怀、培育,和陈文坤、陈法周等同志以及常备队全体秘密党员同志的爱护管理,施肥灌溉,才终于在全国解放前夕,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向党、向人民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回想参加青阳特工团的前后历程,心情难以平静。当年我在特工团得到好多同志的关怀教育,特别是沈鹰、陈寄帆、吴家元三同志,我终生难忘。陈、吴二同志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在政治思想上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的思想、言行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吴家元同志在新四军教导队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前方战斗部队工作,后任连长。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四十六团一营教导员祝立群带了侦察员李振鹏等四人,前往宣城金宝圩侦察情况后,部队出当时担任连长的吴江潮(即吴家元)同志率领到当涂大官圩境内龙华村等地活动,不料七月二十四日,汉奸吴三瞎子将我军行动情况,向驻守乌溪镇的日寇告密,并带了二十多个鬼子和六十多个敌军,向我军驻地猛烈扫射。情况危急,由于吴江潮同志机智果断,当即命令部队撤到对沟埠子稻田里埋伏起来,使敌人猛扑一空。七月二十九日,祝立群叛变投敌,部队在吴江镇同志指挥下,仍然斗志高昂,顽强地阻击进犯之敌,连续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
在战斗中吴江潮同志不幸身负重伤,虽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流血过多,当场就光荣地牺牲了。他牺牲后不久,李景白同志曾写了一首《忆江潮烈士》的诗:
云岭江村同志回,茅山月下惜分离;
官圩英勇牺牲后,夜半江潮入梦来!
(注:“云岭江村”,泛指皖南革命的中心地带;“茅山”泛指苏南革命的中心地带。)吴江潮同志是我的亲密战友,我得悉噩耗悲痛不已,他牺牲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仍记忆犹新:如在目前。他的弟弟吴家亨同志,继承他的遗志,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他弟兄二人,为!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四〇年春,我离开特工团后,陈寄帆同志调到苏南敌后据悉他和吴家元同志一样也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
我入党后。受到沈鹰同志的教育指点,使我得以奋发上进。四〇年春,大部分同志撤走后。在困难危险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沈鹰同志仍然在青阳的牛山、老虎坑和南陵的北贡里等地,在苦雨凄风中搏斗,坚持领导青阳地下党工作和革命斗争,一直到四〇年十一月,第二次“反共高潮”形成,党组织完全转入地下活动时,他才奉命离开青阳被调到南、繁、宣以开小茶馆、小饭店为掩护进行工作。整个抗战时期,他都是在皖南坚持斗争的。四八年冬,济南解放后,沈鹰同志任山东省济南市总工会主席,我和程介一同志一道去看过他。不久我随军南下,参加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的战役,与他失去了联系。去冬得悉,他在担任中共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党组织成员,经委付主任时: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残酷迫害,于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九日在济南逝世,终年五十五岁。我得悉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心情极为悲痛,夜间梦见他死,痛哭失声,热泪流湿枕巾:醒来再难入睡,往事历历在目,真是梦绕魂牵,思念太深啊!抗战初期,青阳地下党的负责人苏拓夫同志在“皖南事变”后不久的四一年夏天,调任繁昌县委书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忠心耿耿,为恢复和建设繁昌敌后党政组织,作出了很大贡献。四二年元月初,土顽汪惠泉部配合顽军五十二师一个营袭击繁昌鸭棚嘴。苏拓夫同志单身一人出去联络部队,安顿县委机关人员,不幸被顽军捉去,严刑拷打,割去耳朵:他始终不屈。顽军将他监禁在泾县魏家祠近一年,于四二年秋冬在南陵八都河附近将他杀害了。他从容就义,坚贞不屈。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老红军干部刘枚钟同志也在抗日战争时期光荣地牺牲了。还有沈赞成、徐和、史平、周哲和徐天翼、田维祺、陈文坤同志以及陈次权先生、操竹友等进步人士也离开了人世。今年二月,讣告从北京传来尊敬的陈维稷同志又病逝丁。许英汉同志长期身患重病,终因治疗无效又于今年十月二十三日病逝了。趁这篇回忆录完稿之时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衷悼,他们的高尚的革命品德和奋斗精神,我将永远崇敬、怀念和学习。
八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望江李光甫同志收阅本文第一稿后,赋诗一首,题为“读后感并悼念死者”。现抄于下:
大地斗龙蛇,雄鸡一唱白。
旧友半为鬼,新芽生壮茁。
半纪一回首,惊心又动魄。
仰望九华峰,金瓯对明月。
人生能几何?悠忽慧星灭。
长夜闪星火,鲜花献碧血。
挥泪想音容,江流共鸣咽。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一稿
一九八四年二月 二稿
一九八四年六月 三稿
一九八四年十月 四稿
作者附记:
本文所记内容距今已有四十五年之久,由于我为当时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对特工团的一些情况和青阳县他下党的活动,只知道一个大概情况,初稿二稿三稿写成后:曾得到当年的领导、老师和老战友的热情指教,他们是南京李景白同志、广东许章法同志、上海朱铁民同志、陈中明同志、马鞍山市洪涛同志、宣城陈法周同志、望江李光甫同志、合肥方向明、孙宗溶、杨明、郑曰仁、陈法顺、郑汉、王树三同志、解放军王继武、董青同志。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办和青阳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也提供了有关资料。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涉及的人和事,多为我亲身经历,也有一些是从老领导、老战友提供的材料中获悉的。因为这些史料与特工团活动有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不能不写。但毕竟不是我亲身经历的,写起来就有困难。我虽然力求事实准确,却难免在时间、地点和过程细节上与事实有出入。对于青阳常备队起义一节,几位当年的领导同志的回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我只能粗略地记述,特此说明,并恳请知情的同志继续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甲子年十月
于合肥
资料来源:
《青阳史话》第一辑(1984年12月)
来源:自然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