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已深,却仍然辗转反侧,望着天花板,数着羊群,却依然无法入眠……这是多少老年人每晚都在经历的煎熬?当失眠成为夜晚的常客,许多老年人便开始寻求安眠药物的帮助。
夜已深,却仍然辗转反侧,望着天花板,数着羊群,却依然无法入眠……这是多少老年人每晚都在经历的煎熬?当失眠成为夜晚的常客,许多老年人便开始寻求安眠药物的帮助。
然而,在追求安稳睡眠的道路上,是否所有安眠药都适合老年人使用?特别是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西泮")和阿普唑仑("唑仑")真的是老年人的最佳选择吗?
老年失眠,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难题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睡眠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失眠发生率高达49.7%,几乎每两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深受失眠困扰。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深睡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等。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老年人的失眠问题往往被简单归因为"年纪大了,睡眠自然变少",从而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和合理干预。
生理老化是老年失眠的基础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调控睡眠的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昼夜节律紊乱,褪黑素分泌下降,导致睡眠-觉醒周期发生改变。
同时,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等也会加重睡眠问题。研究表明,超过60%的老年失眠患者同时存在至少一种慢性疾病。
安眠药使用现状: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当失眠困扰日益严重,许多老年人开始求助于安眠药。中国药学会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是安眠药物的主要使用群体,占总使用人群的58.3%。
在众多安眠药中,苯二氮卓类药物因其起效快、价格相对低廉而成为老年人的常用选择。
然而,地西泮("西泮")和阿普唑仑("唑仑")等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使用存在明显隐患。这类药物在老年人体内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易造成药物蓄积。
中国老年医学会数据表明,相比年轻人,老年人使用同等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其血药浓度可能高出40`%,作用时间延长1.52倍。
"西泮"和"唑仑":老年人使用的潜在风险
地西泮(安定、"西泮")和阿普唑仑(赛乐特、"唑仑")作为经典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确实能有效缓解失眠症状。然而,它们在老年人群体中使用时,风险明显增加。
首先,认知功能受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神经内科研究协作组的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68%,轻度认知障碍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提高约1.5倍。
这些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不仅抑制了引起焦虑的脑区,同时也影响了负责记忆与认知的区域。
其次,跌倒风险大幅提升。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的研究发现,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2~3倍,而跌倒往往是老年人骨折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这类药物会导致肌肉松弛、协调性下降和反应迟钝,尤其在夜间起床上厕所时更为危险。
第三,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也不容忽视。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超过2~4周后,便可能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当试图停药时,老年人可能出现反弹性失眠、焦虑加重、心悸、手抖等戒断症状,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摆脱药物依赖。
安全用药,医生的专业建议
面对老年失眠问题,医生建议应遵循"非药物治疗优先,药物治疗谨慎"的原则。在必须使用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更适合老年人的安眠药。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短效和超短效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这些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次日残留效应较轻。
其次,坚持"低剂量、短疗程"原则。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的剂量应从常规成人剂量的1/2或1/3开始,逐渐调整至有效最低剂量。用药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4周内,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第三,定期评估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后,家属应密切观察其认知状态、平衡能力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解决失眠的根本之道
除药物治疗外,调整生活方式是改善老年失眠的根本途径。建议老年人:
保持规律作息,尽量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和就寝,不过分追求睡眠时间,而应关注睡眠质量。
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料,减少水分摄入以减少夜间起夜次数。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
适当增加白天活动量,但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睡前可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冥想等。
夜间入睡困难时,不要强迫自己入睡或长时间躺在床上,可起床做些轻松活动,等感到困倦再回床。
走出安眠药依赖,拥抱健康睡眠
老年失眠问题并非不可逾越的困难。通过综合调整生活方式、合理使用药物、定期医疗随访,大多数老年人都能重获优质睡眠。记住,安眠药只是短期辅助手段,而非长久之计。
若您或家中老人正在使用"西泮"或"唑仑"类药物,请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一个没有安眠药的夜晚,或许一开始会有些煎熬,但长远来看,自然、健康的睡眠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睡眠,本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理过程,而非依靠药物勉强获得的短暂宁静。
让我们从今夜开始,重新思考如何为自己或家中长辈创造一个真正安宁、自然的睡眠环境。
毕竟,谁不希望,闭上眼睛,便能踏上梦乡的旅程?
[1] 陈彦方, 王华, 张蕴琨, 等. 我国老年人安眠药合理使用现状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5): 623-629.
[2] 李文志, 周东丰, 刘建国. 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风险与对策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24, 40(3): 215-220.
[3] 赵靖平, 张明园, 刘铁桥, 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7): 702-7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邱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