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钟情于各种“快乐水”(含糖饮料)带给身体的快感,这种快乐偶尔有之无伤大雅,但多了则得不偿失!例如下面两位患者。
“可乐”不可乐
——正确养护肝
医学指导:肝胆病科 李培武主任医师
图文/肝胆病科护士长 卜海玲主管护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钟情于各种“快乐水”(含糖饮料)带给身体的快感,这种快乐偶尔有之无伤大雅,但多了则得不偿失!例如下面两位患者。
患者刘某,男,43岁,个体经营者,平日以可乐代水饮。2024年1月底,逐渐感觉腹部胀痛不适、胃口变差、厌食油腻、小便少且深黄,身边的人纷纷都说脸色很黄、甚至眼睛都黄了。刘某遂至我院就诊,一查肝功能,胆红素竟然高达488.8μmol/L↑,凝血功能也出现了异常。医生给刘某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并告知他这是“慢加急性肝衰竭”,主要因为慢乙肝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所致。刘某配合医护的诊疗措施,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身目黄染较前明显好转后出院。
正常VS黄疸(向右滑动查看图片)
无独有偶,另一患者吴某,男,26岁,自由职业者,亦终日以可乐代水饮。2024年1月逐渐出现小便黄,目黄,身黄,而且胃口差,睡眠也差,体重明显下降,整个人一下子走了样,亲朋好友都快不认识他了。2024-01-16查总胆红素529.7umol/L,ALT 1647.6U/L,AST 872.9U/L,乙肝病毒6.295E6U/L,甲胎蛋白:234.4IU/mL。经过医护患共同努力一个月,吴某才脱离危险,逐步康复最后出院。
什么是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黄疸急性加深、凝血功能障碍等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可合并包括肝性脑病、腹水、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肝外器官功能衰竭。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是发生ACLF高危人群,其中25%~30%将发展至ACLF,病死率高达50%,是肝硬化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中医黄疸范畴。黄疸是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
一、黄疸病因及诱因
因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
二、乙肝病毒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当乙肝病毒进入到肝脏细胞后,机体免疫系统激活,保护机体同乙肝病毒“作斗争”,同时激活一种叫“星状细胞”的细胞,它可以引起肝脏形成“疤痕”样改变,这样就使肝脏逐渐变“硬”了,形成肝硬化,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肝癌。但是由于肝有着强大的代偿功能,普通人只要有约30%的肝脏健康就能维持正常生活,因此肝病的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往往不易被察觉。
三、含糖饮料的危害
1.研究表明,摄入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茶饮料、功能性饮料及咖啡饮料等,可增加龋齿、超重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痛风、癌症等慢性病和早死的发生风险,加重疾病负担。2.美国心脏病协会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显示 ,
地球上每年有18万人可能 因为过度饮用不含酒精的含糖饮料而死亡,其中包括汽水 ,甚至包括运动功能饮料
。近些年的研究更直接指出,目前被大量运用在各种饮料和食品中的高果糖糖浆,摄取过量会产生更多健康危害,如三酸甘油酯升高、代谢证候群 、心血管疾病 、失智甚至癌症 。研究表明,每天喝1~2份含糖饮料的人 ,比起1个月喝不到1次的人,罹患糖尿病机会增加26%、 代谢证候群增加20%,高尿酸症增加85%。
《 纽约时报 》甚至专文指出 ,糖的危害可比拟毒,呼吁民众少碰。对于有肝病基础的患友来说,超标含糖饮料可以说就是“毒药”。
3.含糖饮料里的“坏糖”——果糖
果糖对身体的危害主要在于它的代谢路径不同于其他糖类 ,是直接经由肝脏储存成脂肪,然后引发一连串的生化反应 ,如三酸甘油酯升高 、胰岛素抗性增加 、脂肪肝等。通俗地说 ,食物中的糖成分很复杂 ,需要靠身体的酵素像剪刀一样慢慢剪碎它 ,然后被身体吸收利用。高果糖糖浆不需“ 剪碎 ”,直接被利用来堆积脂肪,更容易导致腹型肥胖、脂肪肝等。四、如何正确养护肝呢?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到大家: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多通风换气。
2.注意保暖,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勤修剪指甲,皮肤瘙痒者,避免搔抓皮肤,防止感染。
3.注意保证身心两方面的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病情好转或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4.肝硬化患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毒素淤积,诱发肝性脑病。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可适当添加食醋调味,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保持口腔清洁,增强食欲。
2. 喝开水才是补充水分的 “王道 ”,含糖饮料最好少碰为妙。
3.注意饮食清洁、有节,减少腌制食品、隔餐食物,杜绝黄曲霉素。
5.肝病恢复期可在医护指导下进食健脾祛湿、疏肝养血之品。
(三)用药护理
1.根据病情,坚持服药,以巩固疗效。
2.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规范、合理治疗,定期复查。
3.中药汤剂宜温服。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肝胆湿热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频服。
(四)情志调理
因肝脏喜条达勿抑郁,以舒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我们应积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解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情绪稳定,凡事量力而行,减少诱发因素。
总之,千万不要把“快乐水”’作为快乐来源、时尚的代名词,当知“可乐不可乐”!我们应加强健康意识培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多饮水,尽量避免大量含糖饮料等的摄入,避免引起或加重原有疾病,提高自身免疫力增进机体活动能力,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健康才是真正的快乐和时尚!
肝胆病科介绍
肝藏血主疏泄,胆贮存排泄胆汁,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肝、胆、脾、胃在人体消化系统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科,是国家区域中医脾胃病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肝病重点学科,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病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是刘凤斌教授、黄绍刚教授,专科负责人是李培武主任中医师。
专科传承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王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劳绍贤、许鑫梅、周福生、刘小斌、刘凤斌,知名专家罗日永、刘友章、黄绍刚、熊文生等指导下,主攻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急慢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肝、酒精肝等)、胆道疾病(胆石症,梗阻性黄疸等)、胰腺疾病(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胰腺肿物等)、消化道出血、食管胃静脉曲张、顽固性腹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等,尤其重视中医药防治消化道“炎-癌”转化的临床和科学研究。
综合运用各种中医药疗法,内外兼治,包括内服汤药、院内特色制剂,外用药散穴位贴敷、封包疗法、通络宝、穴位埋线、针灸推拿、盆底生物信息反馈治疗、红外线生物信息反馈肝病治疗等。掌握现代消化诊疗技术,开展超声内镜、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和穿刺引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肝脏弹性成像检查和各种胃肠镜诊疗,制定内镜治疗围手术期中医药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病的特色和优势,取得良好疗效,服务人民卫生健康。
专家介绍
李培武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病科副主任
内科第一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副书记
国家青年岐黄学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
刘凤斌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6项,主要参与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主要参与制定团体标准3份,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擅长】
胰腺胆道疾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重症肌无力、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镜结肠镜诊疗,超声内镜诊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出诊安排】门诊楼四楼,肝胆病/脾胃病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周六下午(特需)
卜海玲
肝胆病科、肌病科护士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中医肝病护理联盟理事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特色护理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会内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肌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5年主持院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6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擅长】肝胆脾胰疾病及重症肌无力的护理及康复、保健指导。
温馨提示
请关注下方“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公众号。关注后进入页面菜单栏“就诊助手”或“门诊服务”,搜索“医生姓名”即可挂号。执行编辑丨吕泽慧、张诗琦、盛燕雯
责编丨王爔晨、梁幸琳
审核丨杨铭昊
审定丨方熙茹
健康与你同路!
医院地址导航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