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一查就严重?其实脚踝肿胀早已给了暗示,只是很多人忽略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4 16:0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你说她腿肿得穿不上鞋,才去查的肾功能,结果医生说已经是中度肾衰了。这不是忽然的吗?”

一位正在医院门口排队做血压监测的社区志愿者问出这句话。

他戴着红袖章,手里攥着个记事本,讲完这句,脸上没什么明显表情,可语调微低,像是在咽下一口气。

大多数人都以为,肾脏问题是要靠化验才能发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

肾病是一类反应极慢、过程极长的系统疾病,不是像发烧一样一下子就来。

它有很多前兆,只是大家平时没注意,尤其是脚踝的水肿,常被当成“累的”或者“走多了”。这个误判背后的代价,是把最好的干预时机浪费掉。

脚踝肿,不只是水分聚在那。它其实跟血液的渗透压、血管内皮的功能、肾脏的排泄能力都有直接关系。

在早期肾损伤阶段,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导致体内蛋白质流失,尤其是白蛋白。

这类蛋白维持着血浆胶体渗透压,一旦水平下降,液体就容易从血管跑到组织间隙,而脚踝是重力最低点,容易水肿。

这个机制非常明确,在肾病临床表现中被反复强调,可日常中却被反复忽视。

问题在于,肿胀本身不会疼,也不会妨碍日常活动。所以很多人拖着不去查。

而且它不一定对称,有时候一边严重,一边轻,一会儿又自己消了,像没事一样。

这种间歇性的表象让人掉以轻心,直到开始出现乏力、尿少、食欲差、恶心这些症状,才肯重视。

但那个时候,肾功能大概率已经损伤超过50%。

要说大众对肾病有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总觉得它是喝水太少或者吃太咸。这种说法太片面。

真正的问题是肾小球微结构的慢性破坏,它可能来自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感染、药物,甚至是长期精神压力。

这种破坏是无声的,不引起疼痛,也不立刻出现指标异常。人只看到水肿表象,却没意识到背后的系统紊乱。

更隐蔽的一点是,脚踝水肿不只是肾的问题。它可能是心衰、静脉功能不全、淋巴回流障碍。

但如果是肾源性水肿,它的一个特点是清晨比晚上更明显,这跟重力和体位有关系。

很多人早上起床发现脚踝鼓鼓的,以为是昨晚吃多了盐,喝多了水,但长期出现这种晨间水肿,其实要立刻做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肌酐、尿蛋白定量。

这些都是基础检查,便宜又精准。

肾脏的滤过功能在下降时,会先在尿中表现异常,但很多人不做体检,或者只查血常规和肝功能,把尿常规和微量白蛋白忽略掉。

这种检查选择的盲区,是常规体检设置的不完整造成的,也是大众健康意识中的误区。

一个人若每年只看血压和血脂,却不查尿蛋白,等于在用结果推测过程,而不是在过程里预防结果。

有些人出现了水肿,还专门去按摩、泡脚、排湿,想用“外排”方式解决“内积”问题。

这种做法在轻症时或许能有缓解,但本质上没解决根源。如果是蛋白丢失造成的低渗透压,那靠汗液代谢根本没用。

真正的治疗要靠蛋白补充、利尿剂、饮食调整、控制原发病因。外部手段只是舒缓,不是干预。

长期来看,水肿持续出现是一种警示信号。很多肾病患者查出问题时,已经出现了肾单位的不可逆丢失。

肾脏是沉默器官,功能储备强,但就是因为强,才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你可以丢掉一半的肾单位,生活不变,可一旦跨过阈值,修复就变得极其困难。慢性肾脏病到了3期以上,很多治疗已经是保守,而不是逆转。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心理状态对肾脏健康的影响也很大。

长时间高压、高焦虑的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会长期激活,这不仅导致血压上升,也加重肾小球的内压负担,久而久之造成微血管损伤。

很多人以为是高血压导致肾病,但从机制上讲,这种内在激活才是主因。血压只是表现,不是唯一的推手。

还有一点值得说的是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很多人用来缓解疼痛,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吃止痛药、感冒药、退烧药。

这类药长期服用会损伤肾小管,造成急性肾损伤甚至加快慢性肾衰发展。

关键是这类药成分普遍存在于普通感冒药、止痛片、消炎药中,不标识就被忽视了。

很多人觉得药是医院开的就安全,但药品安全不是绝对的,是看有没有适应证、有没有代谢通路障碍。

如果一个人已经有肾功能下降,用药不加调整,那药就是负担。

这也是为什么肾病患者在药物选择上,必须参考肾功能分级,医生会根据eGFR来调整剂量。这不是保守,是理性。

再往下说,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危险因子:饮品。

很多中老年人爱喝浓茶、咖啡、功能饮料,觉得提神、利尿、解腻。

但这些饮品中的咖啡因、草酸、添加剂,会刺激肾小管吸收系统,改变尿液酸碱度,增加钙盐结晶风险,容易诱发肾结石。

这些小结石如果长期刺激,也会造成肾组织的慢性损伤。

但这类问题不是不能预防,而是没有被当回事。

水肿是一种体表变化,它不疼、不红、不痒,不会发烧,甚至不影响行动,但它可能是唯一提前三个月就出现的信号。

错过它,等于错过了整个防线的开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冯聪.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5-01-20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