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秸秆“变身记”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6:12 1

摘要: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山丹县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2万亩左右,全年秸秆产生量达27万吨。面对这一农业“副产物”,山丹县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围绕田间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利用等关键环节,构建起以饲料化利用为主、肥料化利用为辅的产业路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山丹县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2万亩左右,全年秸秆产生量达27万吨。面对这一农业“副产物”,山丹县以秸秆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围绕田间收集、储存运输、加工利用等关键环节,构建起以饲料化利用为主、肥料化利用为辅的产业路径,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6%,不仅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生态增益”的绿色转型,更推动秸秆从田间“生态包袱”向现代农业“绿色资源”的蜕变。

五月的位奇镇孙营村,连片麦田泛着嫩绿,新播的麦苗刚探出头来。种植户王文槐和同村村民蹲在田间清理杂草,手指拂过湿润的土壤时,大家的思绪也回到了多年以前。小麦成熟后,需连秸带穗运至场院,飞扬的草屑扑得人睁不开眼。

“我们孙营村的小麦每年大概就是八月份开始收割,以前就连麦子拉到场上,拉到场上打掉草就喂了牲畜了。过去的麦子都是人工收割,连麦子拉到场上再打,打下来的和草处理掉让牲畜吃。”种植户王文槐说。

在山丹县的田间地头,秸秆曾是丰收背后的“甜蜜负担”。露天堆放遇雨即霉,牲畜不愿下口,又存在火灾隐患,同时田间残茬处理不当直接影响春耕作业效率,加剧农机损耗,更揪心的是,焚烧秸秆的浓烟遮天蔽日,污染环境。这些突出问题,倒逼山丹县不断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创新路径。

种植户王文槐说:“以前秸秆不让烧,秸秆拉起来也非常麻烦。以前那里都堆的是秸秆,现在都整成地了,都种小麦。”

“那时候的秸秆确实是农民的一种心病,不好处理,拉也不好拉。”种植户张维杰告诉记者,秸秆来回得拉好多次,堆到屋里没地方放,放的不好还害怕着火。

面对秸秆处理难这一农业难题,山丹县坚持“因地制宜、农户参与、企业利用、市场运作”的原则,逐步探索形成“模式体系化、布局科学化、基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的祁连山浅山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新路子。依托县内秸秆加工企业,昔日堆积如山的各类秸秆正有序进入加工车间,在机械轰鸣声中蜕变为优质饲料及肥料,过去让农民头疼的农业废弃物正实现华丽转身。

种植户张维杰说:“这几年秸秆有人收了,打成草墩子,别人就买回去当饲料用。我们也不发愁拉了,能卖出去,能产生经济效益。”

“现在很少在地里见到草堆了,因为现在全部打成捆加工成饲料了。”种植户王忠

来到山丹县位奇镇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秸秆饲料化加工车间,伴随着智能化加工设备的阵阵轰鸣声,晾晒好的小麦、大麦、玉米秸秆经过风选、除尘、压块等工序后,变成了一个个富含营养价值的“牛羊面包”,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每年收储各类秸秆2万余吨,我们收取来的秸秆经过工厂化加工,揉丝粉碎适口性更好、长度更适合牛羊食用。”山丹县合方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告诉记者,田间地头的农作物秸秆里面的灰土含量比较高,牲畜直接食用影响健康,经过除尘后的秸秆吃起来更好。

同样,在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打包成型的秸秆草颗粒正通过传送带有序装车,产品销往西藏、青海、新疆等地。依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该公司通过“企业+经纪人”“经纪人+农户”的集约化运营模式,实现秸秆收储、加工、销售全链条运作,在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取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山丹县润牧饲草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永锋说:“实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项目后,公司秸秆处理能力和生产效率都提升了。既帮助养殖户节省了饲养成本,又让周边种植户通过销售秸秆增加了收入,还从源头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

秸秆,从田间废弃的“生态包袱”蜕变为市场青睐的绿色财富,山丹县用产业化实践给出了破题答案。通过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全县已培育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6家,新建改建专业化生产线6条,形成年处理秸秆6.8万吨的产业规模,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份,带动周边3万亩地秸秆综合利用,农户售卖农作物秸秆亩均增收120元左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每年3万元以上。

在山丹锡航绿洲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场区,膘肥体壮的牛儿们正在咀嚼经过加工的秸秆饲料。饲养员张会明表示,过去散养时,直接投喂未加工的秸秆,牛群常因适口性差造成浪费。如今通过精心设计饲料配方,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及饲养技术,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率,还显著提高了肉牛的成活率,走出了一条肉牛养殖与农作物秸秆循环使用的创新之路。

饲养员张会明说:“现在主要用小麦和大麦秸秆,搭配豆粕、玉米等精饲料混合饲喂。每天投喂秸秆300公斤,这种混合饲料牛吃了消化快、长膘快,比单喂精饲料每吨成本能省2000多块钱。”

曾经堆积如山的秸秆,如今在山丹县的田野间已难觅踪迹。这场从“生态包袱”到“富民资源”的蜕变,不仅是农业废弃物的重生,更折射出传统农区向绿色循环发展的深度转型。当秸秆沿着产业链条转化为饲料、肥料,当养殖场的牛群咀嚼出生态经济的生机,山丹正用一根根秸秆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纽带——这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而找准定位的智慧,终将让土地与产业共生的故事持续生长。

山丹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春说:“近两年,山丹县按照建设“秸秆养畜模式县”要求,引进先进的秸秆饲料化加工设备和饲草加工技术,建立秸秆饲料化利用“收集-存储-转运-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56%,累计建成牛羊规模养殖场318个,规模化比重达到75%,带动全县畜禽存出栏量分别达到313.13万头(只、羽)和152.24万头(只、羽),同比分别增长5.89%和5.98%,实现畜牧业产值16.67亿元。秸秆饲料化利用已成为我县调整草畜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持续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杨海翔 聂英 拜占红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