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获赔 55 万商业诋毁案:一场关于 “谐音梗” 的法律攻防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6:18 1

摘要:争议源头(2021 年 11 月)海信旗下 Vidda 电视在双十一期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系列海报,文案包含 “米【mei】有屌丝”“米【mei】有耍猴”“米【mei】有暴利” 等表述,“米” 字后刻意标注拼音 “mei”,并使用与小米高度相似的宣传口号 “年轻

争议源头(2021 年 11 月)
海信旗下 Vidda 电视在双十一期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系列海报,文案包含 “米【mei】有屌丝”“米【mei】有耍猴”“米【mei】有暴利” 等表述,“米” 字后刻意标注拼音 “mei”,并使用与小米高度相似的宣传口号 “年轻人第一台好电视”25。这些内容被指通过谐音暗讽小米的 “屌丝文化”“饥饿营销” 等标签,引发网络热议。

诉讼历程(2023-2025 年)

一审判决(2023 年 8 月):北京海淀区法院认定 Vidda 行为构成商业诋毁,判令其在微博置顶位置连续七日刊登声明消除影响,并赔偿小米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55 万元。法院指出,涉案文案通过拼音掩盖指向性,但结合公众认知及行业背景,“米” 字明显指向小米,且 “屌丝”“耍猴” 等词汇具有贬损性。二审终审(2025 年 5 月):北京市高级法院驳回聚好看公司(Vidda 运营方)的上诉,维持原判。二审强调,Vidda 将小米视为竞争对手,在双十一促销节点发布内容,主观恶意明显,且通过模仿小米宣传语强化了侵权意图。

后续发展(2025 年 5 月)

道歉与争议:Vidda 于 5 月 10 日发布声明,承认涉案表述易让公众联想到小米,损害其声誉,并公开致歉。但公司随后表示将向法院申请再审,称 “诉讼已超过三年,未来会加强营销合规”。小米回应:小米法务部声明称,将持续以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呼吁行业抵制不正当竞争。

指向性认定的三重维度

语言符号关联:“米” 与 “小米” 的强对应性,在小米用户自称 “米粉”、品牌强调 “高性价比” 的背景下,公众极易将 “米” 指向小米。语境叠加效应:Vidda 使用与小米相似的 “年轻人第一台好电视” 等宣传语,形成 “产品对标 + 负面标签” 的组合攻击,强化了侵权意图。时间节点暗示:双十一期间发布内容,与小米新品推广期重合,被法院认定为 “借势营销打压竞品”。

主观恶意的法律推定
法院指出,Vidda 通过拼音标注试图掩盖指向性,但这种 “此地无银三百两” 的操作反而暴露了其明知侵权的主观故意。同时,Vidda 在诉讼中主张 “拼音标注为独立语义” 的辩解被驳回,法院认为其行为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关于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竞争对手” 的规定。

网友观点的多维度碰撞

对 Vidda 的批判:“别人商战靠技术,Vidda 商战靠玩梗”:讽刺其试图通过低俗营销获取流量7。“文字刺客”:认为 “米有屌丝” 等表述看似隐晦,实则是对小米品牌形象的精准打击。对小米维权的评价:“教科书级维权”:赞赏小米通过法律手段而非口水战回应,建议写入企业法务教材7。“得不偿失”:质疑 55 万赔偿是否覆盖律师费、热搜营销等成本,认为小米 “赢了官司输了口碑”。对行业的反思:“谐音梗的法律边界”:担忧判决可能影响正常网络用语,但多数网友认为 “恶意贬损” 与 “正常玩梗” 应区别对待。“商业竞争的底线”:强调企业应通过产品创新而非抹黑对手竞争,否则将付出高昂代价。

行业影响的涟漪效应

营销合规警示:此案被视为互联网营销的 “分水岭”,企业需重新评估 “擦边球” 策略的风险。例如,Vidda 的竞争对手 TCL、创维等已调整宣传文案,避免使用可能引发争议的谐音表述。法律实践标杆:法院对 “公众认知” 的强调,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参考的司法路径。例如,2025 年茶饮品牌 “鄰里” 诉 “LINLEE” 案中,法院同样基于语义关联性判定商业诋毁成立2027。

企业竞争的范式转型

技术护城河的重要性:Vidda 在电视市场的市占率虽升至第二(线上 13%),但过度依赖营销手段反而暴露了技术创新的不足。反观小米,同期通过自研芯片、生态链布局巩固了行业地位。品牌声誉的长期经营:小米通过 “和用户交朋友” 策略积累的品牌信任,在此次事件中成为维权的关键支撑。而 Vidda 的 “碰瓷营销” 虽短期吸引流量,却为品牌贴上了 “不正当竞争” 的标签。

法律工具的战略价值

商业诋毁的认定升级:法院在判决中引入 AI 文本分析技术,精准识别虚假信息的语义特征,这标志着法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维权成本的重新考量:小米耗时近四年诉讼,虽获赔 55 万,但通过案件曝光强化了 “法律守护者” 形象,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超经济赔偿。

小米获赔 55 万案不仅是一场企业间的法律较量,更是对互联网时代商业伦理的一次集体审视。当 “谐音梗” 成为营销工具箱中的 “暗器”,法律以其明确的边界告诉行业:任何试图通过贬低对手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终将反噬自身。此案的示范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 流量狂欢之下,法律底线不可逾越。未来,随着 AI 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深化,类似 “文字游戏” 的侵权行为将更难遁形,唯有回归产品创新、尊重市场规则,方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音乐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