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5月11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年前的春风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在京津冀落下关键一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5月12
2023年5月11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年前的春风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在京津冀落下关键一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5月12日起,河北新闻广播联合北京新闻广播、天津新闻广播共同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聆听京津冀大地最动人的发展回响。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年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牵引,天津不断强化科技协同和产业融合,越来越多前沿科技成果与天津制造业优势相互赋能,一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一份来自天津的邀请
在津南区八里台工业园内,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正忙碌地运转着。一袋袋微纳米粉体材料正在装车出厂,交付客户。这些粉末状的新材料,将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建材、涂料等产品中,为多个行业领域带来创新变革。
“这是一种新材料,能够服务航空航天、生态环境、绿色工业、可持续建筑等多个行业领域,可以显著改善原有材料的性能。”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振国说:“比如用这种材料制造的改性橡胶,不用添加传统的炭黑,而且质轻、高强、分散性好;加入涂料内,可以提升涂料的防火、保温等等性能。”
“更重要的,我们的原料都是可再生的,价格也比国际巨头在国内售价低一到两个数量级。”苏振国自豪地介绍道。
这种无机微纳米先进粉体材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研究热点。而经过30多年研发,2023年,苏振国所在的清华大学材料学院陶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量产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开始为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做准备。不过,到哪里去设厂,成了摆在团队眼前的一大问题。
“北京高校出来的这种创新项目,在各个地方都比较受欢迎。我们曾经考察过江浙地区、长三角地区,应该说那里的产业基础和政策都不错。”苏振国坦言:“但是我们考虑,生产基地和实验室之间交通必须便利,最好不要太远——因为我们是初创企业,在走上正轨之前肯定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其次,政府那边得懂我们,懂我们这个领域,能给我们赋能,帮我们解决具体的问题。”苏振国说。
去哪找这么一个合适的地方呢?苏振国和团队成员找了一年多,始终没有满意的答案。眼看着工艺一天天成熟,别人是高兴,苏振国是高兴加焦急。
2024年上半年,苏振国被朋友拉去,参加了一场项目路演。就在路演结束后没几天,团队就接到请柬: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单位邀请团队到天津走走看看。
“这是我们今年启动的一个新的工作机制。”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事业部部长郑宏磊说:“作为科技部指导建立的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在天津的机构,我们从今年入驻天开园开始,就和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研究中心等一共6家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强化了交流对接。他们为我们推荐项目,我们做进一步的接洽,争取利用天津的产业优势、天开园的吸引力,让这些优秀的科研项目在天津转化落地。”
依靠这样一套机制,智清未来的项目迅速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锁定。
“我们一致认为,这个项目技术领先,成熟度高,市场广阔,而且和天津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条高度契合。”郑宏磊说:“所以我们就马上出击。”
“一拍即合!”提起这次会面,苏振国说。
对团队来说,天津不仅熟悉,而且确实是一个搞现代产业的好地方:天津工业基础雄厚,钢厂、化工、医药产业集中,能够为新材料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高校富集,科研资源丰富,人才培养储备也都不是问题……
“还有一点:天津北京高铁半小时通达,基本就是同城化。”苏振国说。
6月20日,智清未来正式签约,注册落地天开园核心区。
“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有这样专业的服务团队和我们合作,产业化道路上的困难肯定能克服。”苏振国说。
2023年,各方考察候选厂房
为了抓紧时间,尽快完成企业的第一笔订单,刚落地天津,苏振国就开始为生产基地选址。与他对接的,是津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王君。
“苏总当时给了我一份需求清单,明确了一系列参数,拿着这个清单,我就开始替他们‘打前站’——我们先去考察,初选一批之后,他们再看。”
经过筛选和实地考察,圈出了多达10处候选厂房。可当他们组织公司到实地考察时,10处厂房一处都没被挑中。
“其实是我们在现场提了很多新要求,比如交通的便利性,承重等等,这些当初我们确定需求时候都没想到。”苏振国说。
“能不能再找一批?”苏振国有点不好意思。
“没问题!”
拿着更新后的需求,王君开始第二轮筛选,这一次,他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恶补”了类似项目的整体需求,并“擅自”细化了清单,然后就是又一轮精挑细选。一周后,王君带着智清未来团队,来到了津南开发区东区的一处厂房。
2023年,各方考察候选厂房
“其实面积、层高、交通各方面都挺合适的,价钱也便宜,我们大家都觉得这不错,但是这次又是我‘变卦’了。”苏振国说。
变卦的原因是电力容量,这决定了未来厂房设备的功率上限。根据当时规划的生产规模,一期投产之后,电力容量就达到了这里的设计极限,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企业就得花钱花时间申请电力扩容,苏振国不想这样。可是,他也实在不好意思再张嘴拒绝。
倒是王君主动提出:“我再筛一批厂房,咱们再看看。”
“因为我发现苏总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表现出很满意的态度,我就觉得肯定是还有瑕疵,只是人家不好意思再提了。”王君说。“虽然我之前已经筛选了挺长时间的,确定目标后又找了好几个中间人,反复压价。但是既然人家不满意,咱们服务企业,就应该努力再找更好的。”
新一轮筛选,王君跑遍了几乎整个津南区,从面积、交通到电力容量、既有设备,所有细节都一一了解清楚,反复比对。8月20日,王君带上智清未来团队,第三次上门“看房”。这是八里台镇工业园内一处全新厂房,院内还有即将建成的办公用房。
“刚一下车,我们就看到了门口的变电站。当时我心里就说,这次没问题了。”苏振国说。
8月20日,智清未来团队到现场考察后十分满意,13天后就签订了租赁协议。接下来的一切都如水到渠成般顺利。今年1月1日,世界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制造生产线在天开高教科创园津南园顺利投产。
同时,企业以天开园为平台,与多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甚至与阿联酋方面对接沟通了合作可能。苏振国表示,未来他们将以京津冀区域为依托,打造先进纳米粉体材料规模化生产基地。
“我们还同步在建设无机微纳米功能粉体新材料的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依托清华大学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瞄准无机微纳米功能粉体材料的前沿技术,聚焦产业共性需求,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绿色环保的新材料产品。未来,我们将以低碳、绿色、节能为理念,启动二期零碳工厂、三期‘黑灯工厂’的建设。同时为上市打造坚实基础。”苏振国充满期待地说。
企业接待阿联酋客人
协同创新的广阔前景
眼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依托北京的科研资源和天津、河北的产业资源,完成从研发到转化的整个科创链条。形成了涵盖医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的全产业流程。
位于天津的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飞腾系列国产CPU总销量突破1000万片;中蓖生物航煤科研项目目前正在规划在天津市和河北省沧州市建设万吨级工业装置……这些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正是京津冀协同创新机制的生动体现。
截至目前,三地共同资助超过200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设立的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今年将进一步推进三地协同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与京冀两地共建3000万元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基金,实施50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深化科技创新券合作,提升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技术服务能力。与两地共建概念验证中心、成果孵化机构50家以上。加速前沿技术转化、孵化、产业化。”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