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不断取得进步,大家发现疾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
乳腺癌是一种单纯的疾病吗?
多年前,人们是这样认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不断取得进步,大家发现疾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包括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
早在二十多年前,医学便从分子层面着手,对疾病进行了分型,开启了精准治疗的时代,治疗效果相比以往有了明显提升。
关于疾病的分子分型,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一些。那么,哪些分子分型的预后相对较好呢?而那些看似较差的分型,未来的治疗前景就一定黯淡吗?
♦️Luminal A型,最温和的"绅士"
这一类型疾病的特点是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高表达、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行为相对温和的"绅士"——生长缓慢,不大爱惹事。
Luminal A型对内分泌治疗特别敏感,内分泌治疗常常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预后往往较好一些,治愈率较高,是四种亚型中相对最"温和"的一种。
♦️Luminal B型,有点任性的"青年"
这一类型疾病的特点稍微复杂一点,ER/PR阳性,但增殖指数Ki-67高,或HER2阳性。
可以把它比作一个有点"任性"的青年。虽然本质上也受激素影响,但更有活力,有时还表现出HER2阳性的特点。
如果一个疾病同时表达ER/PR和HER2,也有称之为"三阳性",虽然也是激素受体阳性,但是治疗和预后判断还是以HER2阳性为主线。
♦️HER2阳性型,精力旺盛的"运动员"
HER2阳性疾病生长迅速,侵袭性强。但好在我们已经开发出专门针对HER2的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等,精准打击HER2靶点,改善预后。
♦️三阴性乳腺癌,无"靶点"的"流浪者"
这一类型的疾病比较特殊,其特点是ER、PR和HER2均为阴性,在检测中显示三阴性。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没有明显特征、行踪不定的"流浪者",侵袭性强,主要依赖化疗,近年来免疫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疗效。
但需要强调的是分子分型并不是决定预后的唯一因素。即使是所谓"预后较差"的亚型,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患者也能获得长期生存。
♦️分期,肿瘤的"侵略范围"
评估疾病早晚、严重程度时,我们最常使用的是TNM分期系统,国际上通用的划分标准:
T(Tumor):肿瘤大小
T1:肿瘤直径≤2厘米
T2:肿瘤直径2-5厘米
T3:肿瘤直径>5厘米
T4:肿瘤侵犯皮肤或胸壁
N(Node):淋巴结转移
N0:未发现淋巴结转移
N1: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N2:4-9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N3:≥10个腋窝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M(Metastasis):远处转移
M0:没有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如骨、肺、肝等。
淋巴结是癌细胞"逃离"原发灶向外扩散的第一站。转移淋巴结越多,提示肿瘤细胞的"扩散能力"越强,复发风险也越高。
♦️分级,肿瘤的"恶性程度"
在病理学上,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外观和生长特点,将其分为三个等级:
I级(高分化,低恶性): 癌细胞形态相对规则,排列接近正常腺体组织,增殖速度慢,转移风险低。
II级(中分化): 癌细胞出现一些异常,但尚未完全失去分化特征,增殖速度中等。
III级(低分化,高恶性): 癌细胞形态极度异常,丧失了正常细胞的外观特征,增殖活跃,侵袭性强,转移风险明显增高。
分级越高,癌细胞越"恶劣"。高级别的肿瘤通常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更强烈的化疗或结合放疗。同时,复发风险也更高,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
♦️脉管浸润,癌细胞是否"扩散"
脉管浸润是指癌细胞已经侵入乳腺周围的血管或淋巴管。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癌细胞团块出现在血管或淋巴管腔内。
脉管浸润提示了癌细胞的潜在转移能力。一旦癌细胞进入血管,理论上它们可以随血流到达身体任何部位。
因此,脉管浸润是预测远处转移的重要指标,通常需要强化治疗,包括术后辅助化疗,降低复发风险。
♦️Ki-67,癌细胞的"活跃度"
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蛋白,在显微镜下可以通过特定染色技术检测其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Ki-67值低(≤14%),癌细胞增殖速度慢一些,活跃度低,通常对内分泌治疗敏感,预后相对较好。
Ki-67值高(>30%),癌细胞增殖速度快一些,肿瘤更具侵袭性,可能需要更强的化疗或联合治疗。
Ki-67值的解读需要结合其他因素去考虑,并且不同实验室的判断标准可能略有差异。综合评估其临床意义。
♦️打破认知误区,癌症≠绝症
许多人听到“癌症”二字,第一反应是“治不好”“人财两空”,错误认知往往导致放弃治疗。
现代医学早将乳腺癌从“绝症”名单中除名,早期5年生存率超过90%,即使是晚期患者,通过规范治疗也能显著延长生存期。
2023年中国抗癌协会数据显示,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了3.5倍。
科学认知,理性选择治疗方案。比如三阴型乳腺癌曾被视为“无药可治”,但近年来免疫治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让许多人的生存期延长。
♦️规范治疗,坚固防线
疾病治疗需要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需要协同配合。
以HER2阳性为例,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达40%,但联合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可将复发风险降低至15%以下!
规范治疗不仅能降低复发率,还能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减少单一治疗的副作用。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因各种原因擅自缩短疗程或中断治疗,这可不行,耐药、复发风险会明显增加。
♦️个体化治疗,精准打击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战场”,癌细胞对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人对紫杉醇化疗敏感,肿瘤迅速缩小,有人却无效果,甚至出现耐药。
基因检测或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例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治疗,疾病进展风险可降低。
目前基因检测已覆盖大约200多个靶点,根据基因特征,选择药物,即使分子分型差,只要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也可能实现“逆袭”。但现在基因检测费用还是个问题。
♦️年龄,双重影响
年轻患者常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肿瘤往往生长更快、恶性程度更高,激素受体阴性比例也更高,复发风险比中老年患者高出约30% 。
但年轻也意味着更好的身体储备,能够耐受强度更高的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案。
老年患者则需要在“治疗效果”与“身体负担”间谨慎权衡。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下降,可能无法承受标准剂量的治疗。
采用“温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低剂量化疗、持续内分泌治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或许也可以达到与标准治疗相近的生存期。
♦️生活方式,用日常习惯改写结局
全谷物、蔬菜水果是餐桌上的抗癌武器,富含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降低雌激素水平,降低复发风险。而高脂、高糖食物要少吃,可用橄榄油、鱼类替代部分动物脂肪。
运动方面,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能提升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身体虚弱也可从简单活动做起。
烟酒则是康复路上必须远离的“帮凶”。吸烟和酗酒削弱免疫系统,增加复发风险。
♦️心理状态,看不见的抗癌“战场”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直接干扰治疗效果。长期心理压力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必须干预,通过心理咨询、正念冥想、加入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缓解负面情绪。家属的陪伴与鼓励同样重要,温暖的情感支持能帮助患者重拾信心。
如今,诸多肿瘤已不再等同于绝症,乳腺癌更是如此,其预后相对颇为良好。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繁杂多样,然而,要单独衡量每种因素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实则难以做到。
像病理结果这类已然既定的客观因素,我们确实无力改变。但治疗却是能够改变预后结果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务必积极且规范地接受治疗!
生命因坚持而精彩!
来源:刘永毅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