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须理性审思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机遇和风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4 16:40 1

摘要:◎摘 要在人工智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诸多领域的今天,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不仅在于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通过重塑教育底层逻辑引发课堂教学各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脱离本体价值、

◎摘 要在人工智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诸多领域的今天,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不仅在于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通过重塑教育底层逻辑引发课堂教学各要素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脱离本体价值、师生互动陷入异化困境、“人机协同”遭遇应用危机等方面。对此,我们必须理性审思、积极应对,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助推器”。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堂教学;风险;应对

如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前沿,正广泛渗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引发深刻变革,教育领域的智能化改革也相应发生。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1]。课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上好每一堂课,把课堂时间变成培育人才的“黄金时间”,是每一位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现实困境: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风险透视

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更新迭代。人类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种种风险和挑战,教育领域亦是如此。

首先,技术遮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本体价值。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积累知识,也要培养能力、提升“德性”、完善人格。人工智能的介入的确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但从目前来看,其优势更显现于提供技术层面的知识输送,而在培育学生情感素养、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若是对其过于依赖,容易导致工具理性膨胀,把课堂变成制造“考试机器”的“技术秀场”,从而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此外,教学不应“大包大揽”,成功的教学应该是由“导学”促“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的引入让长期以来追求的“因材施教”得以实现。然而,技术越先进,留给人们自主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就越少。在应用各种智能技术时,学生习惯性地接受易得的学习资源和视觉化的信息灌输,这不仅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世界的权利,还降低了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被技术“反向驯化”,自主意识受到侵蚀。

其次,技术依赖可能造成师生关系陷入异化困境。理想的师生关系强调构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间关系。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后显现出明显的“师者特质”,这使得“教”与“学”的角色定位变得模糊不清,师生关系日益陷入“异化困境”。“机师”在知识传播、学情分析、课堂评估等方面的出色表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角色失语”,导致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主导地位面临较大挑战。相较于年长的教师,学生对智能技术有着更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师生地位的“错位”甚至“颠倒”。当“数字符号间的互动”成为课堂常态,学生们沉浸于人工智能创造的虚拟化、个性化的学习空间而无暇顾及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时,人工智能便成为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最大障碍。具身交往的缺乏,情感沟通的阻滞,致使师生关系不断走向疏离。

再者,“人机协同”面临潜在的应用危机。人机协同教学在调动学生参与感和延展感方面可谓是功不可没,但随之而来的潜在危机也步步逼近在场个体。首先,被智能技术摆置的教师面临技术应用短板。资本裹挟下的智能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五花八门的智能产品让缺乏智能技术认知和应用能力的教师感到压力倍增,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如何让技术“为我所用”,稍有不慎就会在技术创新的“围堵”与“碾压”中落伍,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其次,虚实相接的教学情境容易消解个体真实感知。虚拟世界只能作为真实世界的补充物,而非替代品。学生作为具身存在,若是仅通过虚拟空间中投射的数字影像来感知世界,而不是亲身体验真实世界,将使其对传统意义上的“事实”失去辨别力。最后,技术限度制约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课堂“大显身手”的同时需要采集学生行为、表情、生理等数据,其中某些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一旦泄露出去会对学生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悲剧。并且,智能技术存在明显的“算法偏见”[2],容易导致教学主体做出缺乏科学性的决策。

应对之道: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以上风险的存在绝非意味着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是“你死我活”“你输我赢”的关系。相反,“共生共存”“共进共赢”才是未来两者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教育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要想重塑人工智能助推的课堂教学生态,需要从认知、队伍、技术、规制几个维度出发,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双向奔赴”。

首先,深化认知引领,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人类主体性的自我消解是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最为深远的负面隐忧[3]。只有深化对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才可能正确应对人与技术内在的紧张关系,化解智能教学中人的主体性危机。一方面,要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思维。技术只是工具,人才是核心。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智”和“能”,关键在于“人”这个主体。一味夸大人工智能的优势,不加节制的依附性运用,极有可能引发能力退化、脱离学生等“副作用”。另一方面,要摒弃“技术无用”的偏执观念。教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教师要正视人工智能引发的角色位移。积极适应从单一“教书匠”到“学业规划师”“心理辅导师”等多种角色的转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强化人性发展需求,弥补“机师”无法给予学生情感支持的缺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人机协同教学回归教育本质。

其次,加强队伍建设,培育人机协同课堂教学的“精锐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主体,教师理应勇当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排头兵”。教师智能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深度。然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人工智能还是个“听着耳熟,用起来却很陌生”的新鲜事物。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海啸”,提升智能素养,化身人机协同课堂里的“领航者”,对于教师而言已是“燃眉之急”。学校要加大支持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力度,助力教师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智能化改革的时代潮流。例如,建立系统性、动态化、分层式的培训体系,赋能教师深度研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从对人工智能望而却步的陌生者,转变成并肩前行的携手者;与DeepSeek等前沿模型开展合作,加快本地化部署应用,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的人工智能使用通道,打造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应用场景;建立人工智能融合激励机制,积极鼓励教师大胆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模式,对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及时给予大力表彰。

再次,依托技术支撑,加快教学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DeepSeek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面对课堂教学这一特殊场景时,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国产大模型之所以如此“聪明”,离不开“投喂”给它们的数据语料。然而,现存的教学类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且结构化程度较低,难以达到人工智能教学化应用的标准和要求。因此,要加强教学类资源数据库建设,对现有教学数据进行筛选、整合和分类,进一步提升教学数据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程度,从而确保作为教学人工智能的训练语料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实现课堂教学需求与供给数据的高度契合。面对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种种短板,高校院所、相关企业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尤其要将“育人为本”这一核心价值嵌入教学人工智能的算法之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量身打造”出真正契合本土学情和教学需求的智能产品。此外,学校需立足实际,有计划性地引进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适配课堂教学的智能技术。同时,成立人工智能教学技术服务中心,为校内教学活动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智能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

最后,建立规制保障,引导“人工智能+教学”持续健康发展。“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人工智能虽精通“十八般武艺”,但也暗藏诸多弊端。面对这把技术“双刃剑”,我们唯有未雨绸缪,主动出击,通过制度牢笼有效遏制人工智能“野性狂奔”,才能保障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向善而行”,使之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强劲“引擎”。当下,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2025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将“人工智能立法研究”列为重点任务,而且国务院也已将人工智能法草案连续两年纳入立法计划,但聚焦教育领域的专项法律尚未成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所引发的风险却呈现日益加剧之势,这表明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已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此外,为切实保障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脱轨”“跑满格”,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尽快制定并发布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应用规范,明确人工智能在备课、授课、辅导等多种场景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人工智能工具的操作步骤、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教师愿用、会用、善用人工智能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8-04-18)[2025-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盖青.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大学教育,2024(17).

[3]刘旭东.变革与回应:人工智能教育立法的四维路径[J].比较教育学报,2024(4).

[本文为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CAUC-2024-C-20)的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