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但可短至5天,也可长达21天。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XV)引起的人畜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但可短至5天,也可长达21天。
猴痘的症状
除了急性发热(>38.5℃)、淋巴结肿大、头痛、肌痛、背痛、虚弱,还可能有咳嗽、咽痛等表现,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儿肝肾功能异常,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猴痘病毒传播特点
动物与人之间传播:处理感染的动物,食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的肉,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都可能感染猴痘病毒。
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或与感染者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猴痘怎么预防?
消毒:重点消毒疑似和确诊病例的衣物、毛巾、床单、餐具等个人用品,以及被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可选择高温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尽量选择一次性诊疗用品,非一次性诊疗用品应首选高压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择化学消毒剂或低温灭菌设备进行消毒。
手卫生: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使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清洗双手,然后消毒。
动物屏障:建议非必要不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尽量避免无保护地接触或处理野生动物,特别是生病或死亡的野生动物。所有含有野生动物肉或器官的食物,在食用前必须彻底煮熟。
疫苗接种:目前预防猴痘主要采用天花疫苗。推荐天花或猴痘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包括实验室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和疫情应对人员等)以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接种天花疫苗进行暴露前预防,需由医护人员和接种者共同评估风险后决定。(通讯员 吴亮)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