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一组宣传物料,其海报中以往“小米智驾”的话术,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对比官网发现,更换话术的有两款配置,“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则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
5月1日,小米官方微博发布一组宣传物料,其海报中以往“小米智驾”的话术,换成了“小米辅助驾驶”。对比官网发现,更换话术的有两款配置,“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而SU7 Pro/Max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则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源于网络)
小米智驾为什么要改名呢?
我想大家都能想到,是和前阵子的车祸新闻有关。更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从名字上完全理解车辆的功能,以免引起误解,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也符合了工信部对车企的要求,对辅助驾驶功能的宣传要明确边界,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并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等。
知名战略咨询人小马宋在其公众号文章中也提到,“尽管各种电动车对智能驾驶有详细的说明,但顾客还是倾向于直接从名字来理解它的功能。”智驾,就是智能驾驶,车上的人可以不用管;而辅助驾驶的意思帮助驾驶员驾驶,不能撒手不管。这种表述让用户能更准确的理解车辆的操作功能。
所以说,小米智驾的更名意义重大。
其实,说话也好,文字表达也罢,精准的词语使用一直都很重要。一个字或一个词,有时候就可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字斟句酌应该是文字输出的最基本要求了。
很多陶企在品牌的命名上,喜欢叫“某某陶瓷”。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又细分为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等。“某某陶瓷”,这种泛化的命名显然有点帽大头小了,它只传递了行业属性,缺乏差异化联想,认知成本高,用户需通过后续宣传才能较好的理解产品特性。
相比之下,“某某瓷砖”的命名就显得更为准确和聚焦一些。
小马宋说,在营销和传播领域,命名是一个很特别的问题,有时候命名甚至能决定商品的命运。
比如“预制菜”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和“现炒菜”形成了对比,所以预制菜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抵制,尽殊不知家里冰箱里的速冻水饺、馄饨其实就是预制菜的一种。
拿仿古砖来说吧。“仿古”易被联想为“过时”、“廉价”,“某某仿古砖”的命名不仅不便于理解,而且可能还会产生误解,需通过口号补救(如“经典永存”、“古朴雅韵,诗画万家”、“仿秦汉古韵,续现代瓷艺”等)。若命名为“XX时光砖”,也许能更好引发怀旧、文化感等联想,减少认知偏差,比“仿古”二字效果更佳。
可能有的读者会不同意笔者的观点。那是因为仿古砖已经出现并发展了这么多年,在大家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刻板印象。“仿古砖”这个命名合不合适?起初不是也有这方面的一些讨论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不可否认:
“一个好的名字,能快速降低理解和沟通成本,并且带来正面的联想和印象”。
比如小马宋提到的发财树和牛油果。
发财树,学名叫马拉巴栗,也叫瓜栗、光瓜栗、光巴栗。很多人购买它,并不是因为其叶形优美、株型独特,且能吸收二氧化碳、甲醛等废气,净化空气,是优良的室内观赏植物。而是因为它被命名为发财树,寓意美好。
牛油果的原名是“鳄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给人的联想也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用牛油果,而是用其原名,可能其销量和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说回瓷砖行业。
有的陶企从成立到现在,叫某某陶瓷二三十年都未改过名字,结果一直都是不温不火;而有的品牌,几经改名,最终获得一个响亮而有特殊的名字,爆火躺赢。虽说,企业的成败并不是只靠一个名字,但是名字背后却可能折射的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影子。
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是否找准了定位?是否找到了差异化的路线?
比如简一大理石瓷砖。品牌名字直接包含了经营的品类(瓷砖),也道明了产品的特色(大理石的纹理与质感),无需过多解释,用户即可感知产品特性:天然石材的高端感、装饰性;瓷砖的耐磨性和高硬度等物理性能。
比如德利丰岩板。将“岩板”作为品牌名,直接定义新品类,抢占用户心智。规避与传统瓷砖的同质化竞争,如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通过细分命名强化技术独特性。
再比如欧文莱素色砖。让用户默认“素色砖=欧文莱”,形成品类“垄断”,在黑白灰调极简风盛行之时,乘风而上。还有就是“超防滑瓷砖”、“超耐磨瓷砖”、“负离子瓷砖”、“发热瓷砖”等,都是这个逻辑,异曲同工。
更重要的是,命名的力量还高于话语。
小马宋老师说,他们给逮虾记虾滑做咨询时,因为其虾滑的虾肉含量是95%。所以,首先是命名了“虾排”这个品类,然后进一步命名为“95纯虾排”。这种品牌名字的力量要远超于一句有震撼力的口号:逮虾记虾排,虾肉含量高达95%!
因为,名字是确定,而口号还是会让人有疑问或者怀疑的。
这就是“命名决定第一印象”理论。
所以,陶企在推新品牌的时候,在品牌升级的时候,都不妨借鉴一下这一理论,可能比抓耳挠腮的想着唯一性的创新要简单的多,而且效果也可能更好。因为纯创新的事物,用户认知需要时间,也需要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要做的“消费教育”代价太大,且结果难以预料,风险很大。
小马宋还说,“我们人类对文字的学习和理解,首先是学习过去既有的意思,然后不断理解新组成的词汇。”也就是说,用好“命名决定第一印象”理论,可以不用做“开创者”、“创造者”,只需要用好现有的词汇即可。
旧要素的新组合,也是创新。“大理石瓷砖”,就是很好的案例。
起初,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在疯狂的探讨,大理石瓷砖能否与抛光砖、仿古砖、全抛釉、微晶石等平起平坐,成为一个瓷砖类别?其实,那都不重要,过去火爆的这几年也告诉我们,大理石瓷砖这个命名是成功的。
那什么才是重点?
重点就是,大理石瓷砖,这个产品命名叫得好,它能快速降低理解和沟通成本,并且带来正面的联想和印象。把大理石瓷砖作为品牌命名更是明智之举,不仅表达了自己,也区隔了同行,而且还强化了广告效果:大理石的装饰效果,瓷砖的优越性能。这就是命名力高于话语表达的应用。
小米智驾的更名,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营销的创新。
一个品牌,可能因为名字的更改,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一个好的命名,可以让营销事半功倍。而在品牌命名的创新过程中,其实也是对企业自身的一种审视,认清自我,找到核心,突出差异,放大优势。找准客户群体,走出一条真正的差异化路子,迎来柳暗花明。
在如此之卷的环境之下,那些率先用名字讲清“我是谁”、用认知效率替代广告轰炸的企业,或许就是下一个破局者。
来源:陶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