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真相:穷人沉迷多巴胺变得更穷,富人追求内啡肽变得更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6:52 1

摘要:法国作家狄更斯(Dickens)在其著作《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法国作家狄更斯(Dickens)在其著作《双城记》中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经济的腾飞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衣食住行层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带来了阶级固化与越发严重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一概念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寓言:

“凡有的还要多加给他,叫他剩更多,没有的,不仅不多给他,连他仅有的都要夺走。”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概念,正如寓言所示指的是社会资源分配中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也可以通俗理解为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现象。

而产生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吗?

多巴胺与内啡肽是人体中两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激素;

它们在行为激励和情绪调节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会对人的认知与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多巴胺主要负责调控“奖励—动机”系统,驱动个体对目标的渴望;

在期待奖励时(低成本刺激,比如刷短视频等)达成短期目标时,人体会自动释放多巴胺,从而感受到心情愉悦。

内啡肽是一种缓解疼痛和压力的神经递质,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和平性感,在身体承受巨大压力或者深度放松时会自动释放。

本质上来说,多巴来源于短暂的快感以及刺激,而内啡肽则源于人在克服困难后释放的高级愉悦与精神满足

低成本的短暂刺激因其奖赏机制十分迅速,就像瓜子效应(Melon seed effect)一样,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上瘾;

克服困难后带来的精神愉悦则因其成本高,耗时长而被大众所摒弃。

短暂的低成本刺激会带来加深上瘾机制,这种易得性也让大众更加难以摆脱其控制;

而本就资源稀少的普通人,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后,就开始“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为了保持内心平衡,开始沉迷于手机,自然更容易在“多巴胺”陷阱中,难以自拔,就像嗑瓜子一样短时间内无法停下来,除非“瓜子”嗑完了。

在追求多巴胺的过程中,加重了人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的认知,因为穷所以放弃努力,沉迷于多巴胺,进而越来越穷

就像生活在非洲的黑人一样,他们有着大片的土地,凭着勤劳能够吃饱穿暖;

但是他们非常懒惰,放任肥沃的土地贫瘠,只追求当下的轻松与欢愉,无法用长远眼光看问题;

因此纵使他们拥有无数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也会越来越穷。

而内啡肽也与心理学中的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相关;

延迟满足源自于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ment);

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告知孩子如果忍住不吃现在手里的棉花糖,十分钟中会再奖励他们一个;

最后,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棉花糖

在后续的20年的追踪调查中,这些孩子在各个领域比普通人表现得更加出色,这种系统性思维与延迟满足能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十分珍贵。

而富人之所以延迟满足能力高,不仅源自于他们物质上的“富有”,也源自于他们选择上的“富有”

比起普通人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追求内啡肽,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也在追求内啡肽的过程中,越来越“富有”;

而因为越来越富有的原因,也让他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陷入了一种良性循环。

本质上来说,多巴胺与内啡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施加一定的影响,并非贫富差距的根源性原因,贫富两极分化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残酷的是,普通人却终其一生被“几两碎银”所困,整天忙碌不堪,却只够温饱;

一方面对于他们来说,短暂的欢愉也是困苦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另一方面来看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内啡肽,因为天上的“月亮”太过飘渺。

而延迟满足的前提就是不必受困于当下,即这个“棉花糖”我不吃,我也能保持温饱;

很多普通人必须吃下眼前的“棉花糖”才能满足其生存基础,因此突破自身阶层意味着透支很多,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其实穷人越来越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现状不仅受困于个人认知,也受困于社会发展的弊端;

而事物的发展本就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往前走,就会有答案。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