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微生物土壤修复菌剂、微生物拌种剂、有机肥、矿物肥、生物肽投入品,重构着土壤。自带导航可实现无人驾驶的起垄覆膜精密播种机、改良版水肥一体起垄覆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
当科技的火种播撒到昔日贫瘠的盐碱地,一场关于“不毛之地”变身“沃土粮仓”的逆袭,在土右旗正式拉开了帷幕。
板结龟裂、满眼荒芜的景象,正逐渐成为尘封的记忆。
如今,微生物土壤修复菌剂、微生物拌种剂、有机肥、矿物肥、生物肽投入品,重构着土壤。自带导航可实现无人驾驶的起垄覆膜精密播种机、改良版水肥一体起垄覆膜机,在田间往来穿梭……
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王琦教授团队走进土右旗,通过“农用微生态制剂的创制与微生态循环农业的构建”,实现在盐碱地上“种绿生金”。
从2023年陶氏良草的试种成功,到2024年播种作物的数量增加和首次在重度盐碱地上成功种植玉米,再到2025年示范区面积的扩大,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已然被唤醒,成了粮仓、牧场。
在盐碱地进行肥料田间试验。(来源:包头市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王琦教授团队工作站技术员史伟告诉记者,今年团队与包头市农科院、土右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推动盐碱地改良工作,主要做土壤修复菌剂的示范推广,包括苗六泉村、杜家尧村等地的重度、中度盐碱地,种植的作物有玉米、燕麦和陶氏良草。与此同时,还为威俊村、板申气村、二道河村的高产田提供技术服务,助力实现提产防病。
“今年还是使用一些土壤修复菌剂,增加了玉米拌种剂,也是一种微生物。通过拌种之后,保苗率全一点,然后出苗齐一点,根更壮一点,在盐碱地上它成活率更高一点。我们也根据盐碱地筛了一些新的微生物菌,再大一点的示范区里划一些小区示范。看一下用去年筛的这些菌,符不符合当地种植情况跟盐碱地使用情况。还有一部分工作就是针对高标准高产农田的技术服务,在威俊村、板申气村大概有300亩,种的甜菜、玉米、辣椒,主要使用微生物提高它们的产量,做一些高产的技术服务。”史伟说。
敕勒川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王琦表示,2025年,土右旗盐碱地改良将军尧镇是主战场。“我们将探索出投入成本低、改良效果好的‘土右模式’。”
在土右旗将军尧镇杜家尧村,包头市浩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大军感慨道,他在这里土生土长,熟悉每一寸土地。从2009年种地至今,正是不断有科技的加持,他才有信心和勇气从最初的一千多亩逐年扩大到了如今近万亩的土地种植规模。他说:“种地就像‘务意娃娃’(养育孩子),得用心。别人中午睡觉,我就在地里转,一年四季基本在地里。”
问及今年的种植计划和期望,贾大军说:“咱们面积是1万多亩,主要种的是玉米,后期种点葵花。经过市农牧局和旗农牧局在这里做的两块项目田,又通过他们的介绍和引进王琦院士团队,给咱们使用了微生物拌菌剂(玉米专用),还有微生物土壤疏松剂(修复菌剂)。之前的产量普遍是1300——1500斤,咱们今年突破2000斤应该也不算多大的问题。自身信心挺足,因为今年的种植模式都有了改变。”
贾大军还告诉记者:“这片玉米的种植模式,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来说也是首屈一指。”他所种植的玉米,根系的地垄高于地面25厘米,不仅保证了土壤疏松性,更有利于浇灌时的排碱抗碱。
贾大军在地垄前告诉记者:“这样播种因为土壤透气性好,作物的生长速度就快。高垄种植主要一个优点就是百分百没有秃尖,玉米棒长得结实饱满。还有就是滴水灌溉时,盐碱会顺着坡度渗透下来。之前不浇地吧旱死了,可浇了水又涝死了,这就是最大的弊端。经过改滴灌和不断投入更大的成本,使用更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让庄稼长得更好。”
在苗六泉村,包头市农科院、土右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也在忙着配制和施撒土壤微生物菌剂。在这片重度盐碱试验田中,包头市农科院看禾选种、看苗选肥,通过高垄覆膜、使用生物改良剂、水肥一体管护等多项集成技术加持,逐步改良着土壤。
“眼前这块重度盐碱地今年是第一年耕种。使用了科大、农大、师大的不同土壤改良剂,从生物菌剂、盐碱改良、增加胶结剂、固定盐碱等不同的方向共选择了7种。现在打的7个小隔田,就是7种改良剂试用的区域。准备种玉米、高粱、大豆、燕麦、油菜和更小众的辣椒和菜花,经过之前的试验,它们的耐盐碱性都好一些。今年就想着整体筛选一些盐碱改良剂、改良品种,探索出一种种植模式。”包头市农科院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与土壤肥料节水农业技术中心主任王志勇说。
土右旗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之一,拥有耕地面积168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占有很大比重。为此,土右旗通过因地制宜建立科研阵地,多路径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最大化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决心开拓出一条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土右模式,不断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025年3月,土右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便分派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翻土、旋耕、起垄、播种、管护,直到收获,对全部环节了解并记录。
据土右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永胜介绍:“从3月地膜回收开始,他们就一直待在威俊村、板申气村、杜家尧村和苗六泉村的试验田里,主要对接包头市农牧局,从种植到管理一直做配合。土右旗也做了一些项目,结合国家高产绿色项目,试验品种以玉米和甜菜为主。今年在土右旗,和王琦院士团队、包头市农牧局共同应用院士团队的土壤改良剂和拌种剂,把土右旗盐碱地低产的问题进行一个探索和实验推广,争取在盐碱地上创造高产,在以后的大面积推广方面做好基础。”
划分小隔田试用改良剂。(来源:包头市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当科技掌握了“种地大权”,传统农事耕作就变得高效有趣。也正是这一场变革,让无数专家和怀揣着希望的青年奔赴田野,他们在盐碱地上探索构建着全新的耕作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无限可能。
苗六泉村村民吕生今年64岁,他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那些年颗粒无收的辛酸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如今专业团队来了,专家来了,新技术也用上了,他亲眼见证着自己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好。
“原来这地都是自己种,这里一苗、那里一苗,基本上连本钱都护不住。去年乡政府引进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对土地进行改造后,葵花都是满苗。今年又接着改良土地,对我们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吕生说。
立在广袤的田垄间,风掠过吕生的肩头。望向远处新翻的沃土,他的眼底燃起了簇簇明亮的希望。
本文来自【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