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被奥运光环晃了眼、最后栽了跟头的,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自然是榜上有名,桑巴舞跳得再热情,也盖不住亏了20亿美元(约141亿人民币)的冰冷现实,当初承诺的阳光沙滩比基尼,最后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场馆钢筋,全世界都替他们捏把汗,这工程能不能撑到开幕都是个问题。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和文末!
曾经抢着要,现在却躲着走,奥运会作为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事,本是展现国家实力的展示窗口,如今却成为了东道主的“经济黑洞”。
从里约奥运亏140亿,到东京奥运会亏损500亿,奥运会好像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巨额投入与回报失衡让人心生畏惧。
那么我国曾在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后亏损了多少呢?
说到被奥运光环晃了眼、最后栽了跟头的,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自然是榜上有名,桑巴舞跳得再热情,也盖不住亏了20亿美元(约141亿人民币)的冰冷现实,当初承诺的阳光沙滩比基尼,最后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场馆钢筋,全世界都替他们捏把汗,这工程能不能撑到开幕都是个问题。
工期拖拖拉拉,预算噌噌往上涨,比赛海域还闹出了“超级细菌”,运动员们心里能不打鼓吗,为了面子上好看,主办方硬是花了3.2亿美元修了道七公里长的“奥运墙”,把旁边的贫民窟给挡了个严严实实。
这种操作,非但没落着好,还把当地民众给惹毛了,警察因为工资发不下来闹罢工,结果,黑帮趁火打劫,运动员代表团被抢的事儿隔三差五就上新闻,这安保简直成了摆设。
奥运会一结束,那些花大价钱建的体育公园就荒草丛生,游泳池直接变臭水坑,高尔夫球场每年还得倒贴几百万美元养着,有的场馆干脆成了流浪汉的家,连发给运动员的奖牌都生了锈。
没过几年,2020东京奥运会的剧本也挺让人憋屈,本来预算就紧巴巴的,结果半路杀出个全球疫情,直接给整了个雪上加霜,比赛硬生生拖了一年,各种开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原指望门票收入和游客消费能回点血,谁知道最后场馆里空荡荡的,连个鬼影都没有,精心准备的大餐愣是没人来吃,就剩点电视转播的广告费还算过得去,算下来,里外里亏了能有70亿美元(约500亿人民币),搁谁谁不心疼。
日本人也算是想尽了办法省钱,比如从废旧电子产品里捣鼓出金子来做奖牌,给运动员睡的是硬纸板床,可这点小修小补,在大窟窿面前根本不顶用,更要命的是,按照规矩,他们还得给国际奥委会交一大笔转播费和赞助分成,这买卖,怎么算怎么亏。
那么,这奥运会的钱,究竟都砸到哪儿去了?怎么就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吞金兽”?
明面上的大头开销谁都看得见,体育场馆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要么翻新旧的,要么从地基开始重新盖,哪个不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还有媒体中心、奥运村这些配套设施,也都是吃钱的大户。
这还不算完,场馆盖好了,日常维护保养又是一笔细水长流的支出,很多时候,建场馆的时候轰轰烈烈,后续维护起来却有心无力,眼睁睁看着它们风吹雨淋慢慢荒废。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投入,还有大量看不见的“隐形开支”在等着你,赛事期间那么多运动员、官员、记者、游客从世界各地涌过来,吃喝拉撒睡,每一样都得安排妥当,赛事服务、城市交通系统升级改造、尤其是安保工作,这些软性投入,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主办国得保证所有人的安全,这安保级别一提再提,成本自然也就下不来了,可以说,办奥运就像开流水席,客人还没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得先备得足足的,而且标准还不能低。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奥运会都赔得底儿掉,在这一片“冰天雪地”里,也曾有过逆袭的“火花”,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就是个经典的翻盘案例。
那时候,蒙特利尔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好多城市对奥运会是躲都来不及,洛杉矶几乎是捡了个漏,没啥竞争对手就拿到了举办权,当地老百姓一开始也犯嘀咕,生怕步蒙特利尔的后尘。
关键时刻,人家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彼得·尤伯罗斯站了出来,这哥们儿脑子活,硬是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
他的核心打法,说白了就是“商业化”三板斧:电视转播权,价高者得,把媒体价值挖到极致。商业赞助,搞垄断经营,让赞助商的钱花得值,权益有保障。
门票销售,也玩出了花样,搞阶梯式定价,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也能凑个热闹,这些招数现在看可能不算新鲜,但在当时,那可是石破天惊的创新。尤伯罗斯团队还特别精明,能用旧场馆就绝不盖新的,一下子又省了一大笔。
洛杉矶奥运会不仅没亏钱,还成了奥运史上头一个盈利的,让全世界都傻眼了:原来奥运会也能赚钱,不过话说回来,洛杉矶的成功有它特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想完全复制,也没那么容易。
但北京却完成了逆袭,2008年奥运会办得是真漂亮,组织能力让全世界都竖大拇指,更关键的是,经济账算下来,还盈利了大约10亿人民币,这背后,靠的是国家层面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北京奥运会的总投资额高达几千亿人民币,听着吓人,但和其他那些亏本的国家不一样,这笔巨款的大头,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全砸在体育场馆上,而是非常精准地投向了那些能让城市长久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办好奥运,北京一口气新建了五条地铁线,总长度超过200公里,砸进去600多个亿,首都机场那个崭新的T3航站楼,花了差不多300亿,一下子就把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门面和吞吐能力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还有超过一千亿的资金用在了环境治理上,植树造林、污水处理,硬是给首都争回了不少蓝天白云,这些钱,名义上是为奥运花的,实际上是给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奥运会结束了,可这些升级换代的交通网络、焕然一新的机场、还有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却长长久久地造福着几千万北京市民。
那些标志性的奥运场馆,比如鸟巢、水立方,也没有在热闹过后就被人遗忘,它们现在都是热门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光门票和相关的商业收入就有好几个亿。
而且,这些场馆还继续承办各种大型演出、体育比赛和商业活动,真正做到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
更深远的影响是,北京奥运会就像个催化剂,直接把中国的体育产业给带火了,2008年的时候,体育产业总规模大概是4700亿,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超过三万亿!这股因为奥运点燃的运动热情,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大家。
文章信源:
原文刊登于北京日报---2024.08.17:《奥运会为何烧钱,又如何赚钱?“亏本”的奥运会还值得办吗?》
原文刊登于每日经济新闻---2024.07.20:《下周启幕!巴黎奥运会预计将耗资82亿美元,成史上第六贵,能否破解奥运会亏损“魔咒”?》
原文刊登于国家审计署---2009.06.19:《北京奥运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出炉 结余将超10亿元》
来源:跳跳虎爱吃跳跳糖